搜索
唐长泉的头像

唐长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4/24
分享

下梅古村风韵藏

有人说,旅游就是一群人在一个地方住烦了,跑到另外一群人也住烦的地方去玩。许多人或许会这样认为,否则一些景点也不会被遗忘。然而,只要我们用心留意,便会发现,身边其实有许多值得细细品味的景观。

壬辰年金秋,游罢福建武夷山景区,我乘摩托车缓缓驶入下梅古村。村头的文昌阁巍然矗立,古韵悠然。祖师桥下,当溪潺潺流淌,宛如一条碧玉带,将村落温柔地一分为二。两岸古屋错落有致,倒映在水中,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丹青,静谧而诗意。

溪畔的老街上,林立着多为二层高的古宅楼。它们石砌的墙基沉稳地扎根于大地,坚实厚重,仿佛承载着岁月无尽的故事。木梁架于柱础之上,以巧妙的姿态向外挑出,似在温柔地舒展着,扩大了建筑的空间,仿佛在邀请清风与阳光肆意穿梭。踏入屋内,东阁西厢错落有致,每一处角落都弥漫着古朴的气息。书屋静谧安然,楼台精巧典雅,一切皆自然而然地交融在一起,散发着独属于这古宅的悠悠韵味,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丹青,满是诗意与静谧。

在岁月的长河中,这些规模宏大的古宅群落静静矗立,宛如一部部镌刻着历史印记的厚重典籍。其间,精巧玲珑的闺楼,似一位位幽居深闺的佳人,眉眼含情,尽显温婉柔媚之态;书阁则如一位位学识渊博的雅士,气定神闲,散发着墨香古韵。四方天井,巧妙地将采光、集雨、通风融于一体,宛如古宅的眼眸,与天空深情对望,承接日月星辰的光辉,收纳雨露甘霖的润泽。在无声之中,它完美地诠释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居住文化,让人仿若置身于一个宁静悠远、充满诗意的时空之中。

长九百余米的当溪穿村而过,将下梅村分成南北两片。这条康熙年间修建的人工运河,溪上小石桥比比皆是,交通来往便利。下梅因茶市兴盛,水道自然是下梅的命脉。为了茶市,沿河设了九个埠位,两岸南北二街设弧形靠栏,可坐可倚,被人称为“美人靠”。美人靠源自明清时期徽式建筑,是江南水乡常见的干栏式建筑。因女子深闺居处,常倚靠在美人靠上眺望外界,因此得名。人坐在干栏上,靠背向外探出,弯曲似鹅颈,设计优雅曼妙,符合人体轮廓,靠坐舒适,能欣赏水波倒影的美景。在现代,美人靠在园林和私家园林中仍然常见,不仅丰富了建筑外观,增加了空间层次感,还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休息场所。

轻缓地拐入那曲折而幽深的巷道,门楣之上的“闺秀楼”三字静静悬垂,似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轻推宅门,仿若推开了时光的屏障,踏入这一方神秘天地。一架古朴的木梯,悄然蜿蜒至二楼闺房。外室,曾是丫环们起居之所,如今虽人去楼空,却仍似留存着她们轻盈的脚步;中间厅堂,曾为小姐抚琴弄棋、挥毫泼墨之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如丝缕般倾洒而下,似还能捕捉到那淡淡的墨香;最里间,便是小姐的闺房,空气中仿佛还氤氲着若有若无的幽香,那是岁月沉淀下的温柔气息。于此间,似能听闻那婉转悠扬的琴音,仿若一位妙龄少女正端坐于琴案前,玉指轻拨,弦音袅袅,诉说着无尽的心事。

出闺秀楼至邹家西水别墅,前半部分已经不可辨认,后半部分是亭台水榭休闲场所。引人注目的是芭蕉叶型的石雕门,人称“婆婆门”。只见呈曲线的门高约一米七,与身材高挑的窈窕女子形体曲线相当吻合。左边曲线门,只有一米五左右,正适合玲珑娇小女子的形体曲线。据说给邹氏令郎提亲的女子,必须从婆婆门走过,只有身高体形曲线都与婆婆门吻合的年轻女子,才能嫁入邹家。看来清朝女子就是以身材苗条为美,其中三寸金莲绣花鞋就是最好的说明。相传清朝初年,下梅村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成为武夷山的重要茶叶集散地。沿当溪北街转入巷道,找到深处的邹氏大夫第,宅第门口地面由青石铺设,两旁伫立有拴马石和旗杆石。门楣的上方有四只半尺左右长的雕花石柱,为“门当”。门础上立抱鼓石一对,叫“户对”。古人说的“门当户对”就体现在此。宅第门壁均有蝙蝠、花卉、几何等图形的雕刻装饰。屋内柱子贴有抱联。屋后花园有小樊川,镜月台、金鱼池、对弈台等遗物。了解到屋主邹茂章曾获朝廷诰封“中宪大夫”。

沿鹅卵石铺就的游道信步雄踞于村落中心的邹氏祠堂,门前设有拴马石、抱鼓石。此物乃当年的拴马石。祠堂前面当溪旁有水井一口,名曰坤井。据说此井主要用于村里一年两次祭祀时,供村民取神水。此外,村里还有一口名曰“天一井”。相传为清代茶市的茶叶商人每年举办新茶上市竞价斗茶的场所。水井的发明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清洁的饮用水让人类不再局限于有地表水的地方居住,从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不同类型的水井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例如,土井是最简陋的一种,开凿成本较低;瓦筒井则用陶制井圈套叠成筒状,坚固耐用;砖井、石井等则根据材料不同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随着社会的发展,水井逐渐被用于灌溉农田和喂养家畜,成为农业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厚重的邹氏祠堂,四扇合一木雕画屏照壁下的砖柱上面雕刻有许多图案。敞开式的主厅两侧为厢房,楼上为观戏台。前廊有木柱拱架,可悬宫灯、花灯等照明设备。祠内放置有家祠史略的碑刻。最有特点的是在大门两边各写“水源”“木本”两幅篆刻横额。意思是说一个家族的繁荣昌盛,如树木一样,有赖于深深遍布在乡土中的根;犹如江河之水,有赖于源头的涓涓细流。揭示了邹氏后人追思祖先,不忘本的生活理念。生活中,长辈们时常教育我们不能忘本,要时刻铭记自己的根源和初心,尊重和珍惜自己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经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成就多大,地位多高,都不能忘记自己曾经是谁,从哪里来,这些都是成为自己能有今天的基石。为防止忘本,我们可以通过定期与家人联系、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等方式来保持对根源的尊重和珍惜。

踏着鹅卵石铺就的街路走进北街方家巷口的方氏参军第,砖雕门饰保护完好,结构精致,门饰整体突出幔亭式造型,上面有“福禄寿三星”“紫气东来”“渔翁得利”“农夫摘蕉”等砖雕图案。整个建筑为三进两厅结构。宅内有方氏镇守边关将士殉职后,当地政府赠建的“参军第”荣誉匾额。参军第左侧为达理巷。相传此巷原为邹方两家的后墙,均不能开后门。后因方氏在塞外镇守边关,有军士阵亡,为忠烈门第。其眷属家贫,邹家念方家有功,常资助银两抚恤。方家感激,遂作出让墙之举。邹家开了后门,依傍方家东边风火墙造巷10余丈,至今传为佳话。此外,施政堂、程氏隐士居、镇国庙,庭院深深,均以高大的风火墙。

漫步下梅古村,民居础石、石鼓、池栏、挑梁、桌椅、窗棂等木雕精彩纷呈,内容多取自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民间吉祥风物花卉等,展现了丰富的文化韵味,表达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如今,下梅村的男人多数外出经营茶叶,家中的妻子傍晚时分便会依河栏眺望游船。现成为村民摆卖自种的菜蔬和老年人聊天、下棋的休闲之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