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长泉的头像

唐长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4/24
分享

莞邑诗篇——东莞蚝岗遗址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永不停歇。自北京西南郊周口店附近的洞穴堆积中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骨后,我们便明晰,我们的先民乃是由猿人逐步进化而来。他们从繁茂的树上缓缓下至空旷的大地,开启了全新的生活篇章。在悠悠岁月里,他们渐渐懂得利用树枝与石块等简陋器物,用以抵御猛兽的侵袭。就在那无数次与自然抗争、不断摸索的过程中,他们悄然为人类文明的宏伟大厦埋下了最初的基石。

2015年6月中旬,我踏着碎金般的斜阳,沿着莞太大道悠然徐行。行至建设路,忽而闯入胜和街的烟火人间——街巷里人潮如织,吆喝声、谈笑声裹挟着蒸腾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穿过这方喧嚣天地,自蚝岗村信步走向博物馆,时光仿佛在此放慢了脚步。随着渐近,周遭的喧嚣如潮水般缓缓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寂幽然的氛围。宁静祥和之感似一缕轻柔的月光,漫过心堤,流淌在灵魂的每一处角落,令人沉醉其中,忘却了尘世的纷扰。

踏入馆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由蚝壳砌就的方柱形空心门,其模样新颖别致,饶有趣味。那斑驳的蚝壳,或深或浅地嵌入泥土之中,许多已然残缺不全,像是在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这些蚝壳,皆是古时蚝岗人享用美蚝之后弃置堆积而成,历经时光的雕琢,堆砌出眼前这般独特的景致。望着这座别具一格的建筑,我不禁心潮涌动,深深折服于前人那充满巧思的智慧。在这一方天地间,岁月与历史交织,无声地展现着时光的魅力与先人的才情。

朝晖中踏着鹅卵石铺底的石阶,由一条历史长廊的“时空隧道”进入馆内,通道两旁是蚝壳砌成的墙壁,墙壁上挂着的显示屏,正在播放着考古专家细心地挖掘、探索,让游人能清晰地了解遗址当年的挖掘情况。通道的尽头,放置有一个古时蚝岗人形的头像,目光深邃,脖子上还挂着一个蚝壳串联起来的装饰品。有文字介绍:蚝岗人属南亚蒙古人种,具有短宽的面、光亮的额头、扁扁的鼻子,显示出比黄河流域古代居民更富有类似热带种族的一些固有特点。

沿环形楼梯上行入厅,一幅巨型的蚝岗人生活原貌复原图挂在墙上格外显眼,正中则是一个大大的生蚝图形,后面有人在打磨石器和宰杀牲畜。在昏黄灯光下的大厅正中,为一块超大的透明玻璃,玻璃下就是5000年前蚝岗人的墓葬和灰坑,底层还有出土的遗骸原址。古人生活遗址展示了当地古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技术水平,是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依据,能帮助我们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对遗址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存,可以揭示远古时期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和衰败过程,还原历史的真相。

是时空的力量指引我向左绕进另一个展厅,进门便有蜡塑人像和场景雕塑,一名男子正在制作长形独木舟,一名女子用石拍制树皮布,另外一家三口正在开蚝,场景肃穆而温馨。雕塑对面为古时蚝岗人加工、使用过的石器和出土的彩色陶片展示。在蚝岗人衣食住行展区,里面除了有骨铲、骨锥、石器等外,还有一件以植物皮加工制成的树皮衣。了解到当年蚝岗人所穿的衣服原型就是如此。树皮衣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汉代已有用树皮布做冠的记载,而楮冠、谷布衣等也是用树皮制成的。树皮衣的制作技艺复杂,需要经过多次拍打、清洗和修整,最终制成耐用的衣物,体现了人类早期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智慧。树皮衣具有防毒解毒的功能,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成为研究史前文明的珍贵实物证据。

借着昏暗的灯光看遗址,了解到从中挖掘出来的水沟痕迹、墓葬、石磨,以及堆积如山的蚝壳、大量的鱼骨及渔猎的工具,可以判断出当时的蚝岗人乃至珠三角祖先们的经济生活主要以在海边渔猎为生,他们已经懂得了在房子之间挖排水沟,每天都会从海边捕捞大量的海贝、鱼类,在食用海鲜的同时,他们会用石磨磨出一些野生的薯芋之类的东西食用。

从真人雕塑展厅右行至彩陶文化展厅,依次展有珠三角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三大区域的彩色陶器,以此衬托出蚝岗人生活的原始与文化蕴涵。从地理上看,整个珠江三角是一个开放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居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是一个没有被污染过的美丽而充满活力的滨海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苦乐交织的先民,于时光长河中生生不息。万丈高楼自平地拔起,先民的智慧汇聚成奔腾不息的长河。那被城市温柔环抱的蚝岗遗址博物馆,宛如一颗遗落尘世的明珠,静静见证着5000年前东莞人祖先在此生活的悠悠岁月,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散发着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