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象征着广博的知识与学识,“鳌”指传说中的海中巨龟,象征着独占鳌头的优越地理位置。两字结合,不仅彰显了博鳌禅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更寓意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统一。而“禅”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引导人们在逆境中学会思考,理性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2009年12月初,风裹挟着南海温润的气息,轻轻掠过耳畔,我终于将足迹印刻在海南琼海博鳌水城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目光所及之处,博鳌禅寺巍峨的山门已在眼前徐徐展开,朱红的门扉似是半掩着岁月的禅意,静静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氤氲着宁静悠远的氛围,仿佛在无声地邀请我踏入这方尘世之外的净土。
山门两侧,绿叶成荫的菩提树静静伫立,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千年的禅意。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映照在青石板路上,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令人心神宁静。我站在山门前,抬头望去,寺院的飞檐翘角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仿佛在召唤着每一位过客,踏入这片清净之地,寻找内心的安宁。
山门两旁,各有一棵菩提树,方丈楼前也有一棵,形成了一个“五星菩提”的佛教禅阵。每当微风拂过,菩提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着古老的佛经,令人心生宁静。相传早在2500年前,释迦牟尼盘腿坐在毕波罗树下,夜睹天上的星星,悟道成佛,后人便将此树称为菩提树,视为佛的象征。这些菩提树历经风霜,枝干苍劲,枝叶繁茂,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片净土,见证着无数信徒的虔诚与祈愿。站在树下,仿佛能感受到那股穿越千年的智慧与慈悲,令人不禁肃然起敬。
循着佛音,我由山门经过神通与智慧象征的“通慧门”,来到了天王殿。进门自然是拜笑容常开的弥勒佛,出门则拜管理寺庙的管家韦驮佛。弥勒佛两侧是掌握东胜神、南赡部、西牛货、北俱卢的“护世四天王”。金刚经刻画在博鳌禅寺外的石壁上,既为寺庙增添景色,又起到传播佛教文化的作用,让世人体会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路走来,寺院中建有一座名叫“甘露”的亭子。据说此地当年居住着四户人家,共用一眼古井,当地老百姓称之为“观音井”。每逢观音诞期,附近村民都来取水回家洒堂屋,或插花供佛。后来一场特大台风袭击博鳌,房屋被毁,幸存者迁离,古井竟干涸了。直到2003年春,博鳌禅寺破土动工后,这眼干涸了整整廿年的老井居然奇迹般地喷出新泉。
全神贯注看完普济殿供奉的十二生肖观音像后,我来到了博鳌地区最高的建筑——万佛观音塔。塔内供奉有一尊高大的青铜千手千眼观音像,2344只佛手的气势,给人一种震撼。相传这尊佛像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完整的青铜观音像。佛教中,观音菩萨具有深邃的智慧,能够洞察世间万物的本质,明白众生的因果业报。观音的存在寓意着智慧的启迪,鼓励人们在生活中用智慧去理解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获得心灵的成长和对佛法真谛的领悟。当众生遭遇苦难时,只要诚心念诵观音菩萨名号,菩萨就会循声救度,象征着对世间受苦众生的同情和拯救。她的慈悲和智慧相结合,能够平息世间的纷争和烦恼。放置在寺庙的观音像有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让人们在其面前放下内心的嗔怒和怨恨,感受宁静祥和的氛围,也寓意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婉约登上万佛观音塔,鸟瞰脚下,海浪一波推一波,涛声中掺杂着美妙的韵律,气势豪迈。目极之处,一位身穿僧袍的和尚正在静坐修行,只见他闭目凝神,周身散发出一股悠远的气息,仿佛与这座古寺融为一体。一阵清风拂过,带来了一缕花香,和尚微微睁开眼,眼中闪过一丝明悟。生死轮回,苦乐无常,他心中的佛法智慧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润泽着前来虔诚朝拜的众生。沉思片刻,他起身缓缓走向大殿,心怀慈悲,愿为众生解脱苦海,延续着博鳌禅寺的神圣传承。
踏过台阶来到塔外的广场,迎面而来的是一座座古朴的石碑。每一块石碑上都刻着千年前至今的历史故事,有的是佛经传说,有的是民间传承,这些石碑仿佛是时光的见证者,静静地述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站在广场中央,感受岁月的厚重,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呼唤,让人不禁陷入深思。
风调雨顺坛,其构建的主要思想突出了佛、道、儒三大教派,表达出天、地、人之间的和谐统一。象征白色荷花的“九九归一”景观,供奉有九尊观音像,分别代表着人们内心的九种需求。游客可根据文字说明选中其中的一尊朝拜,以满足自己心中的愿望。闭上双眼,迎着微风,聆听海的呼吸,感受大地的脉搏,沉浸在这片祥和之中,心中的纷扰渐渐消散,曾经的烦恼也随之飘远。它不仅是一座宗教圣地,更是一方净土,让人心灵得以净化,找到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平和。或许,这就是博鳌禅寺的魅力所在。
天地之万物,属人类最感性。在祖国海南岛的中心,静静地矗立在一片翠绿的山峦之间,枝叶婆娑,微风拂过,带来阵阵清香,仿佛在轻轻抚慰每一个前来寻求心灵慰藉的旅人。在这里,时间仿佛变得缓慢,尘世的喧嚣渐渐远去,只剩下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我默默祈愿,愿世间的烦恼皆能随风而去,人间的困扰都能得到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