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短短一天时间将古镇游历殆尽,实非易事。哪怕仅仅是走马观花,悠悠然漫步其间,也要耗费十个小时。时光仿若在此刻放慢了脚步,每一步都似踏入一幅古朴的画卷,那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似在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人在这不经意的行走中,沉醉于古镇的悠悠韵味里。就在我走完甪(lù)直古镇,感悟到一个“理解的要执行,暂时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执行中理解”的道理。
2007年6月中旬,我沿着那古旧的牌楼徐步前行。一步一步,仿若踏入了时光的回廊。终至江苏苏州的甪直古镇,那广场的中央,一座独角怪兽静静矗立,它正是名为“甪端”的雕塑。雕塑独角,二目圆睁,双耳微张,以为散香之用,四爪为器足作直立状,圆形垂尾,足下踏掐丝珐琅蛇。通体饰豆绿色珐琅地,用红、黄、蓝、白等色珐琅填饰纹样。绿石雕甪端碑文:甪端是一种神异之兽,吉祥之兽,日行一万八千里,懂得四方语言,知道远方之事。形如狻猊,专蹲风水宝地。
沿着河边蜿蜒的石子街缓缓前行,仿佛踏入了一幅古朴的生活画卷。一位身着蓝花格子布衣的农妇,身姿质朴而亲切,正脆生生地叫卖着:“新鲜的银杏果嘞,又大又甜的石榴、柿子哟!”那声音,带着水乡特有的软糯,悠悠地在空气中回荡。不远处,小摊贩们也不甘示弱,扯着嗓子高声吆喝,他们的摊位上摆满了南瓜松糕、臭豆腐、萝卜干等特色小吃。那一声声叫卖,交织成一曲充满烟火气的乐章。临河而立的特产店铺和餐馆,像是一个个温暖的港湾。主人家们忙得热火朝天,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厨房里,一道道刚从锅里出锅的美味菜肴,似是被赋予了生命的精灵,带着扑鼻的香气,迫不及待地钻进人们的鼻腔。那香气,或浓郁醇厚,或清新淡雅,在空气中肆意弥漫,仿佛在诉说着水乡的悠悠故事,又如同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撩拨着行人的味蕾,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在这迷人的氛围之中。
沿着柳树依依的湖畔,过香花桥至保圣寺,寺门那口古井已经被砌起来的房子保护起来,只能隔着玻璃窗看。坐北朝南的天王殿,面阔三间,约十一米,气宇轩昂。进深二间,约七米。石拱殿门左右各有圆花窗一扇。屋顶做单檐歇山式,屋脊两端均有鸱(chī)尾吻兽的装饰,戗起翘彩。庭院里有青石经幢、铁钟两件宝物。寺西有唐末名贤、诗人陆龟蒙隐居时遗留的斗鸡池、清风亭、垂虹桥,以及碑上刻有“唐市里先生墓”的坟墓等古迹。庭院之北建有古物馆,内有世界闻名的塑壁罗汉。相传此馆由蔡元培等人倡修。与保圣寺院仅一墙之隔为叶圣陶纪念馆,这里是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工作过的地方。了解到他应同学吴宾若、王伯祥之邀到“五高”任教,于1917年春开始在这里生活了四年有余。
一座石库门宅院,前有青砖照壁,上镌“漪韵”两字,此乃上塘街。入门为高大宽敞乐善堂,前后重轩,冬暖夏凉,梁柱凭栏间雕刻遍饰,为全宅之精华。这是本镇富豪教育家沈柏寒的私邸。
在中市街6号,静静矗立着一座清式风格的住宅门楼。其上方,那飘逸灵动的行书大字“王韬纪念馆”,乃是钱君陶先生题写。仿佛岁月的笔触轻轻落下,将这几个字镌刻在时光的门楣之上,为这座门楼添了几分悠远的韵味与深长的故事感。馆内鸳鸯厅上悬“蘅(héng)花馆”匾额,庭柱上镌刻有“短衣匹马随李广,纸阁芦帘对孟光”对联一副,可见其内心写照。厅后有小花园,园内有假山怪石,池鱼穿梭,花木缭绕。
随熙熙攘攘的人流来到了因叶圣陶的经典之作《多收了三五斗》而享有盛名的万盛米行,如今米行河埠头,不再有如织的粮船,仓库里也不见米,一览米行中陈列的各种江南农、耕具,一架脚踏水车透露出几分沧桑。
用花岗岩石建造的平桥,名曰三元桥;有俗称矮凳桥,又称万安桥;有历史最悠久的和丰古桥,俗称剥狗桥;有环玉桥,俗名称麻皮桥,以及众安桥。位于住宅财位或水口附近的小石桥,作为交通要道,不仅可以改善住宅条件,方便出行,还可以改善邻里关系。听老人说,如果住宅周围存在不利地形,或建筑,或道路直冲,或尖角煞,小石桥可起到化解煞气的作用,阻隔不良气场侵入宅内。尽管历经风雨,但小石桥依然坚固美观,成为当地的重要历史遗迹。
倾心漫步杂乱无章的鹅卵石道,听着柔糯的吴侬软语在商铺旁讨价还价,看着幽静的街巷、狭窄的河道、古朴的宅第、精雕细刻的石拱桥,难怪唐之甫里先生会选择在此买田隐居,务农之余邀三两文人墨友在清风亭内吟诗作赋,何尝不是一种安逸的生活方式。
五湖六泽,水光潋滟,天地间似有灵动丝线相连,勾勒出如梦似幻之境。而甪直古镇,恰似这水乡画卷中最璀璨的明珠,荣膺“神州水乡第一镇”之美誉,其独特风情,宛如一首幽婉的诗篇,引人沉醉,着实值得旅人欣然前往,去探寻那悠悠古韵,领略水乡独有的温婉与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