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发展,常常因一座建筑或一个传说,悄然拨动着人们对它的情感之弦,恰似一段悠扬的旋律,在历史的长河中悠悠回荡,绵延不绝。说起广东东莞这座城市,莞城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令人难以忽视。而提及莞城,那座屹立在运河边的西城楼,便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自然而然地浮现于人们心间。这座承载着东莞城市记忆的文物古迹,宛如一张古老而珍贵的名片,静静伫立在运河畔,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辉煌。
西城楼(2009年至2015年期间,我曾多次前往游览),楼前正对着振华路步行街,古街似一条时光的纽带,串联起往昔的繁华;背后则是繁华的西城楼大街,喧嚣与活力在此交织;左侧林立着店铺与居民楼,烟火气息扑面而来;右侧是绿树成荫的文化广场,宁静与生机相得益彰。周边车水马龙,游人如织,仿佛世间的蓬勃朝气皆汇聚于此,预兆着东莞人开拓新征程的无限前景。
说起振华路,这条散发着悠久历史韵味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街道,宛如一首古老的歌谣,我总会在闲暇之时,漫步其间,聆听它的浅吟低唱。它始建于1932年,街道两旁的骑楼建筑,犹如一位位历经岁月洗礼的老者,见证了东莞商业的兴盛,孕育了早期的商业文化。曾经,这里汇聚了各式商铺和食肆,像运河商场、莞城饭店、江南酒家等,声名远扬,成为全市各镇人们摆摊或购物的首选之地。如今,尽管历经多次改造和维护,它依然凭借独特的魅力,保持着商业中心的地位,吸引着大量游客和消费者纷至沓来。对于老莞人来说,振华路是记忆深处熠熠生辉的“不夜街”,承载着无尽的怀旧情愫与深厚的情感价值。
驻足城墙边,红墙绿瓦、飞檐高耸、画梁彩柱的城楼顶部,呈现出重叠歇山式的建筑风格,宛如一朵盛开在历史枝头的奇葩。通过石碑上的文字介绍,我了解到这座城楼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又名“迎恩城楼”。在那个遥远的年代,高达16米的西城楼宛如一座巍峨的丰碑,是东莞的标志性建筑,象征着东莞城市文明的起源,更是东莞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核心所在。正因其浓郁的历史文化价值,此楼于1982年被东莞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更被定为“莞之源——东莞城市原点”。楼前立有一块大理石碑,碑面刻有文字:“迎恩门上原有城楼,清末已毁,民国时重建,颇为简陋,一九五八年改建成今状。其顶之绿琉璃瓦,为资福寺中大雄宝殿原物。该楼曾因敝朽,于二〇〇四年十二月大修,次年元月落成。”大理石碑左侧还立有一块饼状铜碑,正面刻有碑文:“唐《元和郡县图志》《旧唐书》《新唐书》《广东通志》(万历)《东莞县志》(崇祯)、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晋咸和六年(331年),东莞郡更名为东官郡内立宝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移宝安县于到涌(今莞城旧城),更名东莞县,用旧郡名也。今年乃莞城建成一千二百五十周年。莞城历代名人车载斗量,文献汗牛充栋。一千二百五十年以来,莞城乃东莞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二〇〇七(丁亥)年冬立。”铜碑背面还刻有莞城历史地图。
当我轻轻触摸着墙壁上那些饱经岁月磨砺、不甚平整的石砖,一种忆古思今的情怀,如同一股清泉,从内心深处缓缓涌出。久远的场景仿佛如梦幻般浮现在眼前,肩挑担子的商贩和百姓进出城门时的身影,在历史的尘埃中若隐若现,演绎着东莞的沧海桑田。然而,无论岁月的洪流如何奔涌,城墙的风骨始终坚韧如初,未曾改变。
我顺着城楼上的勾檐画柱仰望,目光如缕,在那片广袤苍穹之下缓缓缠绕。天上的云彩,仿佛被时光的巨手轻柔地拨弄,瞬息万变,时而如骏马奔腾,气势磅礴;时而似流水潺潺,悠然自得。这些变幻莫测的云影,使得照射在城楼上的光线斑驳陆离,宛如历史的神来之笔,在古老的砖石上勾勒出一幅宏大而壮丽的历史画卷。驻足其间,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让人恍惚间分不清是古还是今,但有一点是无比明晰的——它永远属于东莞,这座承载着岁月沧桑与辉煌的城市。
微风如缕,轻轻拂面,我站在运河边,望着高耸巍峨的古城门楼,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繁华热闹的街道。那一座座古老而精致的楼阁耸立于河岸,宛如历史的忠实守望者,用曾经的辉煌将一个个时代定格下来,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现在、未来的美好期待与憧憬,见证着东莞城市日新月异的变迁。
每当夜幕降临,西城楼上霓虹灯光闪烁,如梦如幻;柏油铺就的马路焕然一新,平坦宽阔;步行街道两侧的商铺修葺一新,熠熠生辉;人行道上的彩色地砖赏心悦目。偶有行人悠然走过,通明的霓虹灯倒映着人影,营造出景中有人、人中有景的美妙意境。
如今,这座古楼已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它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一是拆除违章建筑,还西城楼一片整洁有序的空间;二是修复城门两侧的古街,让古老的街巷重焕生机。如今的西城楼不再只是一座古建筑群,它已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爱它,就来静静欣赏它吧,在时光的缝隙里,聆听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