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人的头像

唐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5/05
分享

蒙自东大街:时光深处的滇南旧梦

在滇南的版图上,蒙自东大街宛如一条蜿蜒的历史长河,静静流淌着数百年的故事。它是蒙自古城的脉络,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与灵魂。从明代的古朴街巷,到清末的繁华商埠,再到西南联大时期的人文荟萃,东大街以其独特的姿态,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成为了一部鲜活的历史巨著,正如那诗中所云:“白云悠悠无定所,红河滚滚把酒酌。”悠悠的白云恰似东大街那飘忽的历史记忆,滚滚的红河犹如东大街那奔腾不息的发展浪潮。

岁月深处的历史辙印

蒙自东大街滥觞于明代,最初,它只是蒙自古城中一条普通的街道,青石板路,土木结构的房屋,错落有致地排列在道路两旁。居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颇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蒙自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滇南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东大街也迎来了它的繁荣时期。

明清时期,东大街上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本地的茶叶、丝绸、药材等特产,通过东大街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而来自中原、江南等地的商品,也在这里汇聚、交易。街道上,马帮的铃声、商贩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市井画卷,好一幅“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繁华景象。

清末,蒙自开埠通商,成为云南省外贸口岸。一时间,各国列强纷纷在此设立领事馆、洋行,东大街上出现了许多西式建筑,法式、英式、德式风格的建筑与传统的中式建筑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法国人带来了咖啡、面包等西式饮食文化,也带来了先进的商业理念和技术,东大街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可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同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

1938年,西南联大文学院和法商学院迁至蒙自办学,成立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陈寅恪等著名学者齐聚于此,他们在东大街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师生们在这条街上的咖啡馆里畅谈学术,在书店里寻觅知识的宝藏,在茶馆里交流思想。西南联大的到来,为东大街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文化气息,使其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高地。闻一多在《八年的回忆与感想》中,把蒙自誉为“世外桃源”;朱自清在《蒙自杂记》中说,看到南湖而“想到北平的什刹海”;陈寅恪在《蒙自南湖诗》中吟道:“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他们的文字,让东大街的文化底蕴愈发深厚,仿佛是在历史的长卷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建筑里的时光诗篇

走进东大街,仿佛踏入了一个建筑的博物馆。这里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明清时期的传统中式建筑,又有清末民国时期的西式建筑,还有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特色的合璧式建筑,真可谓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每一种风格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文庙,这座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建筑,是东大街上的文化瑰宝。它坐北朝南,红墙黛瓦,飞檐斗拱,气势恢宏。走进文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棂星门,这是一座四柱三间的石牌坊,雕刻精美,寓意着孔子的思想如同星辰般闪耀。穿过棂星门,是泮池,池上有一座状元桥,传说只有状元才能从这座桥上走过。泮池后面是大成殿,这是文庙的主体建筑,供奉着孔子及其弟子的牌位。大成殿的建筑风格庄重典雅,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每逢祭孔大典,文庙内香烟缭绕,钟鼓齐鸣,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先师孔子的教诲,此时的文庙,仿佛穿越千年时光,让人不禁想起“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感受到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魁星阁则是另一处独特的建筑。它矗立在东大街的一隅,是一座三层八角的楼阁式建筑。魁星阁的建筑风格独特,飞檐高挑,风铃摇曳,远远望去,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传说魁星是主宰文运的神灵,因此,魁星阁成为了文人墨客们寄托理想、祈求文运昌盛的地方。登上魁星阁,俯瞰整个东大街,古城的风貌尽收眼底,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沧桑变迁,“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历史的兴衰荣辱,都在这一望之间。

除了文庙和魁星阁,东大街上还有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哥胪氏洋行是法式建筑的代表,浅黄色的外墙,精美的雕花,宽敞的阳台,展现出浓郁的西洋风情。曾经,这里是西南联大师生的宿舍,如今已改造成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图片,生动地展示了西南联大在蒙自的那段艰苦而辉煌的岁月。还有阮氏兄弟西装店、南美咖啡馆、汤家面包坊等建筑,它们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各具特色,见证了东大街曾经的繁华与热闹。漫步在这些建筑之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看到过去的繁华与喧嚣。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砖石的堆砌,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传承者。它们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东大街的过去,让后人能够触摸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恰似“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建筑虽历经风雨,却依然屹立,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烟火人间的市井长卷

东大街不仅是历史与文化的承载地,更是蒙自百姓生活的舞台。这里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息,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生活的温暖,好似“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平凡的生活中充满了诗意。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古老的石板路上,东大街便渐渐苏醒过来。早市上,热闹非凡。菜农们挑着新鲜的蔬菜,从四面八方赶来,将摊位一字排开。嫩绿的青菜、红彤彤的西红柿、紫莹莹的茄子,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摊主们热情地叫卖着,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老人们提着菜篮,悠闲地挑选着食材,与熟人寒暄着家长里短。孩子们则在人群中穿梭玩耍,时而停下脚步,好奇地看着摊位上的小玩意儿,这场景,就像一幅生动的“清明上河图”,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街边的早点摊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一碗热气腾腾的过桥米线,是蒙自人早餐的首选。洁白的米线,鲜嫩的肉片,翠绿的蔬菜,搭配上鲜美的汤汁,让人垂涎欲滴。食客们坐在桌前,小心翼翼地将各种食材依次放入汤中,搅拌均匀,然后大口地吃起来,吃得满头大汗,直呼过瘾。除了过桥米线,还有烧豆腐、小卷粉、粑粑等特色小吃,每一种都让人回味无穷,真可谓是“人间有味是清欢”,简单的食物,却蕴含着生活的美味。

午后,阳光变得柔和起来,东大街也渐渐安静下来。老人们坐在门口的竹椅上,晒着太阳,有的闭目养神,有的翻阅着旧报纸,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偶尔有几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匆匆而过,打破了这份宁静,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街边的小店飘出阵阵茶香,那是茶馆里的老人们在喝茶聊天。他们一边品尝着香茗,一边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正如“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在平淡的日子里,享受着生活的惬意。

傍晚,华灯初上,东大街又焕发出新的活力。夜市上,灯火辉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小饰品、手工艺品、特色纪念品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年轻的情侣们手牵手漫步在街头,挑选着心仪的礼物;孩子们则被路边的玩具和小吃所吸引,欢呼雀跃。街边的烧烤摊、小吃摊生意火爆,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食,喝着啤酒,畅谈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此时的东大街,充满了欢声笑语,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仿佛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温馨场景,充满了人间的温情。

文化传承的时代新章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蒙自市对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精心的保护与改造。秉承“抢救老屋、保护文脉、留住乡愁”的理念,实行“微改造、精提升、留改建”模式,在保留历史建筑风貌和文化内涵的同时,注入了现代元素,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就像是“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如今的东大街,已成为全国首个以西南联大文化为核心的特色街区。街区内巧妙地融入了西南联大的故事元素,游客可以参与“走一段联大路”剧本演绎,沉浸式体验西南联大的故事。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还能体验到现代文化的魅力,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恰似“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在保留精华的同时,不断追求新的发展。

春节期间,东大街更是热闹非凡。国家非遗蒙自过桥米线特色展、“新春东大街·联大雅韵集”非遗展示等活动精彩纷呈。人们在这里品尝着美食,欣赏着非遗表演,感受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舞龙舞狮、踩高跷等民俗活动,更是将节日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孩子们跟在队伍后面,欢呼雀跃,大人们则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此时的东大街,充满了节日的喜庆,仿佛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热闹景象,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东大街的文化传承还体现在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和弘扬上。蒙自的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展示和传承。剪纸、刺绣、花灯等民间艺术,在东大街上找到了新的舞台。当地的手工艺人在这里开设店铺,现场制作和销售手工艺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这些传统技艺。同时,东大街还定期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如传统婚礼展示、民间音乐演奏等,让古老的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正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才能源远流长。

蒙自东大街,这条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的古老街道,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见证了蒙自的兴衰荣辱,承载着蒙自人民的情感与记忆。无论是古老的建筑、热闹的街市,还是深厚的文化底蕴,都让人流连忘返。在未来的岁月里,东大街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乡愁与向往,正如“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东大街将永远扎根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永恒的文化符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