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天彬(江雾)的头像

唐天彬(江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17
分享

背着桌凳上学堂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片段如同被岁月精心打磨的珍珠,即便蒙上了时间的尘埃,依旧散发着璀璨的光芒。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正值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文化大革命”的后期,那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生活艰辛的年代,尤其是在广袤的农村,教育的条件更是简陋至极。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农村孩子依然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他们深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由于教育资源稀缺,许多学校甚至没有足够的课本和教学工具。孩子们常常需要共用一本课本,或者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学习工具。教室大多是简陋的土坯房,屋顶覆盖着青瓦,窗户没有玻璃而裸露,每逢雨季,滴滴答答的雨声便成了课堂里最不和谐的伴奏。这些学校的简陋校舍,仿佛是时间的遗孤,静静地伫立在村头或田边,用斑驳的墙壁和漏风的屋顶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教室里,没有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甚至连最基本的课桌椅都难以保证。那些桌凳,有的用旧木板拼凑而‘成,有的则是从祖辈那里传承下来的古董,有的甚至缺胳膊少腿,需要用烂砖头或石块垫平,才能勉强使用。但这些都不足以阻挡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简陋的桌凳,是他们通往梦想世界的桥梁。对于许多孩子来说,能够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课桌和凳子,是一种奢侈,更是一种奢望。

郭云柏,是我同学也是邻居。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孩子,他的故事在那个年代并不鲜见,却因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而显得格外动人。他的家庭,和大多数农村家庭一样,贫穷而朴素,家中唯一像样的家具是几口储物的矮柜和一张八仙桌和几条长条凳。

在那个年代,农村小学的课桌椅是稀缺资源。许多孩子不得不自带桌椅上学,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蜿蜒的乡间小路时,便可以看到一群群背着书包、手里提着或扛着自家条凳的孩子,踏上了求学的征途,这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风景线。郭云柏每天上学时,都要背上家里的一条独凳。这条独凳,不仅是他学习的工具,更是他对未来的希望。

郭云柏的家离学校有三四公里的路程,那条路,崎岖不平,尤其是在雨天,泥泞难行。他每天清晨五点便起床,匆匆吃过简单的早饭,便背上独凳,踏上了求学之路。

有一天,天空下起了绵绵细雨,路面变得异常湿滑。郭云柏在回家的路上,一个踉跄,连人带凳滑下了路边的斜坡。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只听“咔嚓”一声,独凳的一条腿断了,郭云柏的心也随之沉到了谷底。

回到家中,面对父亲的责骂,郭云柏没有辩解,只是默默地承受着。他知道,这条凳子对于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在那个年代,许多家庭连温饱都成问题,更不用说购置新的家具了。

第二天,郭云柏的父亲带着歉意和无奈,徒步十多公里到镇上,找木匠师傅修好了凳子。而郭云柏,则因为这次意外,被罚站了几天听课。那几天,他站在教室的一角,心中百感交集,既有对父亲惩罚的理解,也有对自己不小心造成麻烦的自责,但更多的是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段经历,虽然艰维,却也在郭云柏心中种下了坚韧不拔的种子。他明白,唯有通过知识,才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于是,他更加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追求。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书籍更是珍贵。郭云柏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借阅同学的书本,或者到村里的老教师那里请教问题。每当夜深人静,煤油灯微弱的光芒下,总能看到他埋头苦读的身影,那是他对梦想的坚守,也是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后来,他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走出了大山,走向了更广阔的人生道路。

岁月流转,如今,那些简陋的校舍、缺腿的桌椅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但郭云柏的故事,以及那个时代无数农村孩子的求学经历,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的不屈。这条路,虽然坎坷,却充满了希望与光明。它激励着后来者,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要勇敢地迈出步伐,因为,知识的光芒,终将照亮前行的道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