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春风轻拂,万物复苏,正是春意盎然、令人陶醉的时节。清明节前后,大自然焕然一新,人们在心中寄托着对过去的追思与对未来的希望。“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这句千古名言不仅展现了四川这两处名胜的绝美风光,更蕴含着对自然与智慧的深深敬仰。
清明时节的岷江之畔,春潮涌动,两千年的时光仿佛在此刻汇聚。当“咚咚”的鼓声穿透晨雾,汉服仪仗的衣袂在古堰上翻飞,2281岁的都江堰正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水利密码。
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我有幸与家人一同踏上了前往都江堰的旅程,去见证那历经两千多年风雨洗礼却依然生机勃勃的水利奇迹,以及一年一度的放水大典。
清晨六时,郫都尚未完全苏醒,我们的车已穿行在油菜花编织的金色绸缎中。岷江支流在晨曦中泛着碎银般的光,这些蜿蜒的河流最终汇入都江堰这个伟大的水利心脏。抵达都江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桥。这座横跨岷江的古桥,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坚固如初。此刻的南桥广场,被装点得焕然一新,彩旗飘扬,红灯笼高挂,节日的气氛浓烈而热烈。南桥飞檐上的铜铃在春风中轻吟,朱漆廊柱与彩绘藻井在无人机镜头下构成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广场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身着节日盛装,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他们或忙于拍照留念,或沉浸在非遗民俗文化的展示中,或驻足观看民俗表演,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这场盛会的期待与喜悦。非遗传承人正为棕编水龙点睛,青城武术的剑光在太极服上流转,蜀绣娘子的银针正绣出都江堰春水图,千年文脉在此刻具象为可触可感的文明碎片。
随着人流,我们缓缓步入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突然,一阵悠扬的古乐声响起,引得众人纷纷侧目。只见一群身着汉服的青年男女,手持祭祀物品,步伐庄重地走向放水大典的举行地。他们的服饰华丽而不失古朴,举止间透露出对古老仪式的尊重与传承。这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远古的年代,亲眼见证了都江堰初建时的辉煌与庄严。
放水大典正式开始,随着一声令下,鼓声震天,号角齐鸣。当编钟奏响《云门大卷》的雅乐,祭祀队伍踏着北斗七星的方位缓步鱼嘴。主祭官手持玉圭诵读祝文的声音,与李冰石像上的水纹产生奇妙的共振。青铜杩槎被斩断的瞬间,岷江水化作银色箭矢射向宝瓶口,飞沙堰随即奏响轰鸣的管风琴。这不仅是简单的放水仪式,更是水利工程与天地对话的密码——“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哲学,“乘势利导”的工程智慧,在分水堤的弧度中凝结成永恒的几何诗篇。
仪式结束后,我们沿着古灌县老街漫步。老街的青石板浸润着北宋年间的月光,打更人的梆子声从宣化门斑驳的城墙渗出。我们在茶马互市的旧铺面啜饮青城雪芽,看炒茶师傅的双手在铁锅里演绎太极推手。打铁花艺人将1600℃的铁水泼向夜空,金色流星雨坠落在字库塔飞檐,与廊桥灯笼的光晕交织成流动的《蜀川胜概图》。古城门瓮城里,AR技术正将李冰治水的全息影像投射在明代砖墙上,数字光影在古堰流水间书写着文明的迭代方程式。
行走在老街上,我不禁思绪万千。都江堰,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它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与水文条件,既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又有效防止了洪水灾害,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两千多年来,都江堰如同一位忠诚的守护者,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与人民,见证了无数个春夏秋冬的更迭,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都江堰放水大典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仪式,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延续。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不能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责不能忘。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行。
暮色中的都江堰泛起青铜器般的幽光,放水节的篝火在江面投下跳动的甲骨文。当我们用现代水文传感器触碰古堰的脉搏时,突然读懂了这个水利活化石的生存智慧——真正的永恒并非固守不变,而是像都江堰这般,以柔软姿态顺应自然脉动,在持续迭代中完成文明的基因续写。这场跨越2281年的春水之约,最终解码出中华文明最深邃的生存密码:真正的智慧,永远流动在传承与创新的河床之间。
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都江堰。回望那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水利工程,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敬畏。人间四月,春风起,正清明。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都江堰放水大典不仅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