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梦境与现实交织,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厨房。晨光透过窗户,洒在父亲身上,他的身影显得格外温柔而专注。他正小心翼翼地处理着一条条刚从田间捉来的黄鳝,每一个动作都透着岁月沉淀的娴熟与细腻。钉子固定,小刀轻剖,心、胃、肠等内脏被一一剔除,只留下黄白如玉的鳝肉,在清水的洗礼下更显鲜嫩。
切段、备料,姜、蒜、腊肉在砧板上欢快地跳跃,仿佛也在期待着即将到来的味觉盛宴。父亲总是说:“做菜如做人,要用心。”他一边说,一边将切好的黄鳝段放入碗中,加入少许盐和姜、蒜、腊肉等,腌制片刻,再配上土芹菜。此时,厨房里弥漫着一种独特的香气,那是家的味道,是爱的旋律。
随着锅铲的翻飞,热油与食材相遇,发出“滋滋”的声响。那声音,仿佛是童年记忆的伴奏,带着我回到了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不一会儿,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爆炒黄鳝便端上了餐桌。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块放入口中,那一刻,所有的等待与期盼都化作了舌尖上的舞蹈。
细细品味,黄鳝的肉质富有嚼劲,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挑逗。富有嚼劲的肉,香喷喷的鲜美之气漫延迂回,萦绕鼻端,令人垂涎欲滴。闻其香,心旷神怡;既融合了世界上所有的味道,非常的美妙。又融合了田野的清新、井水的甘甜,以及父亲深沉的爱,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和谐的味觉世界。此菜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啊!
然而,一声“起来,去送孙女上学了”的呼唤,如同一阵风,吹散了这美味的梦境,将我带回了现实。我睁开眼,望着窗外初升的太阳,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失落。那些关于黄鳝的记忆,那些与父亲共度的时光,已经成了心中最温柔的角落,只能在梦回时分,悄悄探访。
每年的4月至6月,是开江地区吃黄鳝的最佳季节。这个时候,田野里一片繁忙景象。犁铧过处,黄鳝惊逃,水泡涌现的地方必有鳝鱼,那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农人智慧的体现。而到了夏夜,人们手持葵花杆做的火把,借着微弱的光亮,在田间地头寻找那些怕光的黄鳝。每一次弯腰,每一次捕捉,都充满了收获的喜悦。
我虽不擅长捉黄鳝,却总爱跟在父亲或乡邻的身后,享受那份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尽管因为不擅长走湿滑的田坎而屡遭责备,因为嗓门大惊扰了黄鳝而挨过敲头,但那些记忆,如今想来,却是那么的温馨与美好。
记得有一次,我和父亲一起去捉黄鳝。那天夜里,月光如水,洒在田野上。我们沿着田埂慢慢前行,父亲手持火把,小心翼翼地寻找着黄鳝的踪迹。突然,他迅速出手,精准地抓住了一条黄鳝。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虽然我并没有亲手捉到,但那份喜悦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离开老家多年,我走过了许多地方,尝过了各式各样的黄鳝美食——鳝鱼火锅的热烈、鳝丝面的细腻、黄鳝饭的鲜美、干煸的酥脆、麻辣的刺激、藿香的醇厚……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风味,但在我心中,最难忘的,依然是父亲那最原始、最质朴的爆炒黄鳝。
这份记忆,如同一坛陈年佳酿,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醇厚。每当我品尝其他黄鳝美食时,总会不自觉地与父亲的手艺相比较,却发现没有任何一种味道能与之媲美。那种独特的味道,是父亲的爱,是家的温暖,是童年的回忆,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珍贵宝藏。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那个清晨,父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想起那盘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爆炒黄鳝。那份味道,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之中,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黄鳝,这个看似普通的水生生物,却承载了我童年无数的欢乐与期待。它不仅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我与父亲,连接着乡村与城市。在现代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疏离感中,我常常反思,传统的饮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问题。
在追求效率和便利的今天,我们是否忽略了那些最原始、最质朴的味道?那些与家人共度的时光,那些在田野间奔跑的日子,那些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是否已经被我们遗忘?
黄鳝之味,记忆深处。它是我心中永恒的旋律,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份味道,那份爱,将永远陪伴着我,成为我生命中最温暖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