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腾元的头像

张腾元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06
分享

麦子熟了

今年麦收时节,在回老家的路上,看到麦地里收割机在进行机械化作业,只有零星一些收割机进不去的地方,才需要人工收割。看到这个场景,想起小时候,割麦子还要人工用镰刀收割,烈日炎炎下,还要带着绿豆汤预防中暑,和现在机械化作业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一下。

现在的农民真是可以当起甩手掌柜,机械化一体化作业,收割机轰鸣走过,秸秆“倒下”,小麦果实归仓。轰鸣的收割机在滚滚麦田里来回穿梭,一幅丰收的美景尽显眼前,诉说着农民的欢声笑语。

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丰收的气息,风中吹来麦田里的清香,触摸到麦粒的饱满。风吹过麦田,麦浪翻滚,传来哗啦啦的声音和农民丰收的喜悦。那一片片麦田,在尽情地诉说,令人欢喜的希望和安宁。

以前小时候秋收时节,爷爷找出一年未用的镰刀,来到院里,搬几块砖,把磨石放在砖上,打一盆水。爷爷摆好架势,两手就开始磨镰刀,一推一拉之间,吹响出征的号角。披上崭新的铠甲,发出锐利的锋芒,阔步新的征程。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在火伞高张的六月,还未到麦地,就传来阵阵清香。在这炎热的季节,麦地里都是挥汗如雨的农民,收割着劳动的成果,默默劳动着,不畏烈日当头,不惧酷暑高温。

奶奶把大瓮(我们当地一种专门用来储存粮食的器物)洗刷出来,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再把塑料袋洗好,晒干之后,套进大瓮内(可以防止外边潮湿的空气进到粮食里边,能够有效的防潮,同时能够防止一些小虫子进去),准备就绪之后,就等新麦子入驻了。奶奶在家里准备好麦子归仓之前的所以程序后,就去麦田里和爷爷一起割麦子,打麦子。爷爷奶奶置身于茫茫麦田,躬行大地,就像辛勤的蜜蜂一样,忙碌着收割,搬运。

以前还有麦场专门用来晒麦子,在收麦子之前就要提前把麦场打好,有的村里麦场还有好几个,这个就要看麦田多少和地有多少。用石磙把麦场整平,小时候拉着小石磙在麦场里到处跑。有一些大的石磙会有牲畜来拉。可惜这些现在都已经没有了,都已经成为小时候的回忆了。

大家挥动着镰刀,或弯腰或蹲下,散布在金灿灿的麦田里,麦子整齐顺势铺在身后,时不时地站起来活动活动,再继续弯腰割麦子。割累了就直接坐在麦子上,喝点绿豆汤,拿个麦穗放在手中搓搓,吃一口最新的麦子,感受劳动的成果和大地的馈赠。

为了和时间赛跑,天刚亮就去麦田里割麦子,也要谨防像孩儿脸的六月天。镰刀和手不断摩擦,用不了多久,手上就磨起了水泡和茧子。经过一天的劳累,汗水也浸透了衣服,胳膊也被晒出了两个颜色。第二天又挥舞着镰刀在麦田里收割,渐渐地淹没在麦田深处。

在麦田里,就地用滚筒打麦机,把打成捆的麦子塞进去,打出麦子。打麦子的时候也有很多技巧,打捆的时候不能太粗了,要穿长袖衣服,要不然会被麦子弄得要痒好几天,出麦秆的地方,也要有人用叉子往外挑等等技巧。

打完麦子之后,就是在麦场里晒麦子,都是谁家先弄完谁家先晒,然后依次往后排。麦场里热火朝天,人声鼎沸,都在诉说着自己家今年的收成怎么样。

在麦场里用的工具就多了,有木耙子、木掀、簸箕等。木耙子就是把麦子摊放均匀,同时也能过滤一些大的杂质,在晒麦子时,也要翻动,保证所有麦子晒得均匀。木掀就是把麦子扬到空中,利用风过滤杂质,不过现在用木掀得越来越少了。簸箕就是等到最后剩余部分,用簸箕来将麦子里边的杂质分离出来,不过现在会用簸箕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编织簸箕都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麦子晒到沙沙作响,再一斗一斗装进麻袋中,装好的麻袋就像树桩一样,伫立在麦场中。将装好的麦子一车车拉回家,倒进早已洗好的大瓮中。

记得以前麦收的时候,在忙碌一上午,中午吃饭的时候,几个地里的人,就聚在一起,诉说各家今年麦子收成情况,收割了多少等等,其中就有说家里存满多少大瓮的粮食了,如果谁家里存的粮食多,脸上充满幸福的笑容,非常自豪,自己种地水平高,家里收成好,家里不缺粮食吃,忙碌一上午的疲惫,就在这欢声笑语中悄然而去。

曾经热闹非凡的麦场已经彻底消失在时代的变迁中,有的栽上了海棠花,有的成了村里的篮球场等等。当年的麦收农具很多都已没有用武之地,被放在角落里,布满了蜘蛛网,这一切的一切都已成为往事,成为小时候的回忆。

又是一年麦香时节,麦田里再也见不到挥动镰刀的农民,再也不用在烈日炎炎下挥汗如雨了,只有一些小的麦田,因为收割机进不去,还需要手工收割之外,其他麦田都被嗡嗡的收割机取而代之的。

看着大片的麦田,瞬间就被收割机席卷一空,站在空荡荡的麦田边,总共感觉少些什么,心中有落空感,大片的麦田都变成了荒芜沉寂的田野。地里只有几个老人领着孩子,背篓提筐,有的躬身于田间边边角角,有的跟在收割机旁边,仔仔细细捡遗落的麦穗,让它们颗粒归仓。

“那是粮食啊!”这是一句简短的言语,但却表达出农民对粮食、对土地,最真实、最朴实、最纯粹的爱,这种爱也是沉重的,是心酸的,是千千万万个农民最真实的写照。

言语的力量总是显得苍白,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农民,用他们的付出和坚守,养活了14亿中国人。他们虽然只是最普通的劳动者,但也是最闪耀的风景线,也是中国最勤劳的人。

本文看发于《参花》2024年2月中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