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洪流里,总有某些事物宛如熠熠生辉的星辰,深深嵌入人们的记忆深处,历久弥新。对我而言,家乡的沧州运河便是这般无可替代的存在。它不单单是一条悠悠贯穿大地的水利脉络,更是一部铭刻着时代精神与浓厚家乡情怀的雄浑史诗。
回溯至五十年前,那是一个百业待兴、满溢激情的特殊年代。一声震撼天地的开山号角,骤然拉开了开挖沧州运河这场改天换地伟大工程的序幕。刹那间,运河两岸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彩旗在风中猎猎飘扬。来自沧州各地的建设者们,满心揣着改变家乡面貌的滚烫梦想,纷纷奔赴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队伍里,有朝气蓬勃的青年小伙,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有经验老到的壮年汉子,凭借着一身过硬的本领,在工地上大显身手;还有不少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她们用柔弱的身躯扛起了建设家乡的重任。锄头、铁锹与大地激烈碰撞,发出清脆且激昂的声响,共同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劳动赞歌。
烈日高悬,似要将大地烤化,建设者们的衣衫被汗水彻底浸透,紧紧黏在身上,可他们手中的工具却未曾有片刻停歇。一位名叫张大哥的壮年汉子,堪称队伍里的劳动楷模。他身形魁梧、力大无穷,一锄头下去,便能刨起一大块坚实的泥土。长时间高强度的劳作,使得他的手掌布满了层层厚厚的老茧,指甲缝里也塞满了泥土,可他那朴实憨厚的脸上,始终挂着坚定而乐观的笑容。他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咱多挖一锹土,运河就能早一天通水,咱沧州的日子就能早一天好起来。” 在他的感染与带动下,身旁的年轻人们也都鼓足了劲儿,彼此你追我赶,谁都不甘示弱。
彼时的运河工地,俨然是一个充满团结协作精神的温暖大家庭。每当遭遇坚硬的土层或是巨大的石块时,众人便齐心协力,有的手持钢钎奋力撬动,有的抡起大锤使劲砸击,大家的力量汇聚一处,再棘手的难题也能迎刃而解。到了休息时分,大伙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从家中带来的简单干粮。虽说只是些粗茶淡饭,可在这般艰苦的环境里,吃起来却格外香甜。女同志们则充分发挥心灵手巧的优势,为大家缝补磨破的衣衫,一边飞针走线,一边唠着家长里短,欢声笑语在运河两岸久久回荡,将劳作的疲惫一扫而空。
随着运河工程逐步推进、轮廓初现,两岸百姓的生活也在悄然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运河通水后,成功灌溉了大片农田,沧州的土地愈发肥沃,农作物年年迎来丰收。每至收获季节,广袤的田野里一片金黄,农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而在运河畔的集市上,也日益热闹起来,各类美食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其中,最具沧州特色的当属沧州金丝小枣糕。一块块色泽诱人的小枣糕,用精选的面粉制作而成,里面点缀着颗颗饱满香甜的沧州金丝小枣。热气腾腾的小枣糕刚一出笼,瞬间就吸引了众多顾客。人们一边品尝着软糯香甜、枣香四溢的小枣糕,一边畅谈着运河带来的诸多好处,那场景满是浓浓的生活烟火气。
在这悠悠五十年的漫长岁月里,沧州运河静静见证了无数动人的故事,也孕育出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每年的端午节,运河之上都会举办热闹非凡的赛龙舟活动。沧州各地各村各镇的龙舟队早早便着手准备,队员们日夜刻苦训练,只为在比赛中展现出最佳风采。比赛当日,运河两岸观者如潮,呐喊声、助威声震耳欲聋。一艘艘龙舟仿若离弦之箭,在水面上风驰电掣般划过,船桨飞速划动,溅起层层水花。那奋勇争先、不甘落后的场景,正是沧州人民 “敢为人先” 精神的生动体现。
运河边,时常能看到老人们坐在柳树下,缓缓讲述着往昔的故事。他们回忆着开挖运河时的艰难困苦,感慨着如今生活的美好幸福。这些故事,如同接力棒一般,在一代又一代沧州人的心中传承不息。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沧州儿女,更应当铭记先辈们 “艰苦创业、敢为人先、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的伟大精神,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守护好这条承载着沧州历史记忆与深厚情感的运河。我们可以积极投身于运河周边的环保行动,清理河道垃圾,悉心保护河岸植被,让沧州运河永远保持清澈秀丽的模样。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大力传播运河的故事与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沧州的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为沧州的蓬勃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爱家乡的沧州运河,爱它那波澜壮阔的开挖场景,爱它孕育出的特色美食与风土人情,更爱它所承载的时代精神与浓浓的家乡情怀。它是沧州的根脉,是我们心灵的最终归宿。在未来的悠悠岁月里,愿沧州运河继续静静流淌,见证沧州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让这份炽热的热爱家乡之情,在岁月的长河中永恒延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