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枣树的新年轮
李老汉蹲在枣树下抽旱烟,烟锅里的火星明灭,映得树疤像张愁容满面的脸。眼前这片枣林是他种了三十年的“金丝一号”,可今年的收购价又跌了,电商平台上那些包装精美的外地枣卖得火热,却没人记得沧州老品种的甜。
“爷爷,您看这个!”孙女小雨举着手机凑过来,屏幕里是她刚发的短视频:晨露里的枣花沾着蜜,无人机掠过绿浪翻滚的枣林,最后定格在李老汉用竹竿打枣的画面,配文写着“沧州枣农的手,比机器更懂枣子的甜”。视频下方渐渐有了评论:“原来金丝小枣是长在这样的老树上!”“大爷打枣的样子像在演电影!”
小雨大学毕业后没留在城里,偏要回村鼓捣什么“枣文化直播”。李老汉起初反对,直到看见她带着摄影团队拍枣林四季:春天给枣树“做手术”的刨树花,夏天枣花引蜂的盛景,秋天打枣后堆成小山的苇席,冬天裹着草绳过冬的树干。她还翻出奶奶的枣木擀面杖,拍奶奶用枣泥做花糕的过程,镜头扫过蒸笼上的枣花馍,弹幕突然爆了:“这才是老沧州的味道!”
霜降那天,枣林里来了辆挂着“沧州老字号”牌子的货车。收购商握着李老汉的手说:“您孙女的视频让我们找了半年!现在城里的年轻人就认这种‘会讲故事的枣’。”老汉看着小雨蹲在枣堆里给每箱枣系红绳,绳结上还别着张小卡片,印着他打枣的照片和枣树的树龄——原来每颗枣子背后,都藏着沧州人对土地的敬畏。
深冬落雪时,李老汉在老枣树下钉了块木牌:“树龄68年,见证三代枣农的手泽。”手机忽然弹出提示,小雨的直播间里,有人留言说买了五箱枣送给远方的朋友,附言写着:“这是运河水养了千年的甜,尝一口,就懂沧州的魂。”老汉呵着白气笑了,枣树的枝桠在雪光里舒展,像在拥抱又一个即将到来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