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成忠的头像

陈成忠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03
分享

花炮声声

除夕下午,室外就传来了阵阵的爆竹声,刚入夜随着“噼里啪啦”的响声,一家接着一家的烟花呼啸着冲上了天,一朵朵五颜六色的烟花飞升降落,五颜六色,偌大的村庄简直是火树银花,格外绚丽,那千姿百态的烟花有的像“仙女散花”,有的像“大红花”,有的像“满天繁星”……女人、小孩们站在屋檐下或者阳台上,指指点点,议论着、赞叹着、呼喊着点缀在花炮响声的间隙里。

当新年的脚步刚刚挪动了两三步,街道上又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我从睡梦中醒来,披衣坐起,思绪便扭动了起来,信马由缰,游走在过去的记忆里。

在我小的时候放鞭炮可是个稀罕事,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或者谁家娶媳妇的时候才会放鞭炮,一般就是三个大炮和一截二十公分左右的鞭炮。那时候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我会和几个小伙伴听到谁家放炮就到人家门口去枪炮,大多数情况也是在放过了的地方找瞎了引线没有点燃的炮,偶尔也有将那些小炮刚捡到手上就爆炸了,吓了不我们不说还险些打烂了手和炸伤了眼睛,好在那时候做炮的工艺基本都是手工的,也比较落后,鞭炮的威力不是很大,我们是有惊无险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最常放映的电影就是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战》和《地雷战》,受影片剧情的影响,我们会把这些捡来的鞭炮剥开,取出其中的火药,找出一块较厚的砖,将一根钉子的一端用斧头锤扁当做凿子,再用这个凿子将砖头凿出一个孔,把火药填入其中,将一根与织毛衣针一般粗细的铁丝植入其中当做引线,用一根树枝将火药摁实,外面用纸和土封实,然后用一根细绳作为拉绳绑在那根铁丝的外端,我们会隐蔽在附近,当我们认为的目标走到那块砖跟前的时候就拉动绳子,那块砖头就会炸开,蹦出半米高的小砖块,会使对方惊吓片刻。

那时候物资匮乏,普通民众以吃饱肚子、穿暖衣服作为生理的第一需求,对于文化享受无从谈起,对于“烟花”为何物我们只能从书上看到和听大人们闲聊时所描述中想象,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期,甘肃农垦公司在我们村里兴办一个养鸡场,开业的时候要放烟花庆贺。那是一个隆冬时节,寒风飕飕,十里八乡的民众都聚集在一个空旷的大场上,一个精心搭建的花架子格外引人注目,它是由专门从事放花的人用结实的木头和粗麻绳忙活了好几天才搭成的,花架子有好几层,层层叠叠,高高耸立,上面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烟花。一直等到晚上十点多,随着领导一声 “点火!”,负责放烟花的一位中年人手持一根长长的香,小心翼翼地靠近花架子,他的手微微颤抖着,眼神中满是紧张与期待,当香头触碰到引线的那一刻,“嘶嘶” 的声音瞬间响起,火花顺着引线迅速蔓延。

“嗖 ——” 的一声,第一枚烟花如同一颗出膛的炮弹,从花架子的底层呼啸着冲向夜空。紧接着,夜空中绽放出一朵巨大的红色花朵,花瓣层层叠叠,绚丽夺目,仿佛把大地都照得亮堂堂的。孩子们兴奋得又蹦又跳,有的拍着手,有的扯着嗓子尖叫,还有的甚至追着烟花奔跑;大人们站在旁边,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嘴里不停地念叨着:“真好看啊,真好看啊!”

随后,烟花一枚接着一枚地从花架子上腾空而起,红的、黄的、绿的、紫的,色彩斑斓,形态各异;有的像流星划过天际,拖着长长的尾巴;有的像盛开的菊花,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落;有的像喷泉一样,向上喷涌着五彩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火药味,混合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元日》一诗的首联。这首七言绝句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现代,年味儿于我们很多人而言,是腊肉香肠的味道,更是烟花鞭炮的味道,这是中国人血脉中的浪漫情怀与生活仪式感的充分体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是春节等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元素。正如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的张振犁所言“燃放烟花爆竹表面上很简单,其实内涵很丰富。它是千余年来中华民族庆贺新年的传统,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积极向上的心理期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近几年,不少地方出于环保和安全方面的考虑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自此,过年的时候空气中弥漫的那种特有的年味儿变淡了,在一定程度上切断民众与传统习俗的联系,让节日失去应有的氛围。最尴尬的当属执法部门,禁又禁不住,不禁又不行,老百姓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每年春节鞭炮声还是此起彼伏,君不见除夕的晚上很多城市的郊区鞭炮声一直响到快天亮。因为部分老百姓对禁放烟花爆竹是为了环保这个观点并不认同,在他们看来疫情三年,国人深居简出基本上是在家呆了三年,而雾霾依然严重,这就从一个方面证明燃放烟花爆竹对大气污染几何可以忽略不计。

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日,“春节” 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零二四年十二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申遗成功有助于强化全球华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人们更加珍视和传承春节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如团圆、亲情、感恩等价值观,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另外,春节那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岁、拜年等,这些传统习俗通过申遗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避免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逐渐消失,确保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得以延续。

我们是一个大国,也是世界上唯一薪火相传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悠久的文化风俗习惯如果让一纸政令就废了何言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我们出台的每一项法规、政策不可武断,更不能因噎废食,要兼顾传承和发展。对于烟花爆竹的制造、运输、营销和燃放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系统性的规范,这样就会大大减少对社会的危害。对于任何阉割文化传承的行为决策部门都要慎之又慎,不能以偏代全、一叶而障目。

          甲辰年丁丑月庚子日 于大寨子寒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