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每次回家都囊中羞涩的辛武,这次却开起了宝马。
在村里人眼中,辛武虽说也是个大学生,但跟没上过大学的青年似乎没什么不同。他们觉得,大学生的形象是光彩夺目的,浑身上下闪耀着超凡脱俗的气质,可辛武太普通太平常了,毕业连个工作都没考上,最后只得跟着村里的小伙们外出打工。
其实辛武也想出人头地,活出“大学生该有的样子”来,每次回乡走在田间小道上,总能招来许多艳羡的目光,可惜生活并非事事如人所愿。辛武大学毕业参加过很多次招聘考试,结果都像小时候站在鱼塘边打水漂,泡都没能冒一个。或许命中注定他与那种生活无缘吧!没过多久,他就彻底失望彻底放弃了。他想,老师不是常教育我们要转变就业观念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辛武在家排行老三,也是兄妹中最小的。他上面有一个哥一个姐。父母在他们小的时候就把他们带到县城来读书。那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父母忙完家里农活,便到县城租房找活儿干。刚开始,母亲在街边推小车卖米豆腐、盘子粉之类的小吃,父亲扛着扁担在农贸市场、车站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当挑夫挣零碎钱。一家人省吃俭用,倒也能勉强把生活撑下去。进入新世纪,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父母改当工人搞建筑。随着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家庭收入也跟着增加,生活终于有了改观。那时村里还比较穷,很多家庭供不起娃娃读书,孩子上完九年义务教育就回家了。而他们兄妹仨,因为父母还能挣几个钱,于是他们便都读到了大学毕业。现在,大哥辛文在市第一中学当老师,姐姐辛敏在县委办工作,都是让人羡慕的职业,唯独他辛武没有着落。
辛武在家是父母的心肝宝贝,被宠爱得怕他受到一丁点儿的委屈,家务活儿从不叫他沾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恨不能将天上的月亮也摘下来给他。而哥哥辛文、姐姐辛敏,自懂事起便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什么活儿都能干,而且干得漂漂亮亮,让亲朋好友赞不绝口。读书方面,辛文辛敏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很出色,成绩在班级总是名列前茅,上的大学也是全国知名的,而辛武却很蹩脚,有老师就曾怀疑他是个弱智儿,高三复读两年才勉强考上个本科,毕业后,父母动用了所有人脉关系都没能让他进入事业单位,最后只有任由他外出“创业”。
辛武念完大学,父母都已年过半百,体力大不如前,也觉得对孩子应尽的义务已尽到,便不想继续待在城里揽活,卷起铺盖回村了。有人对他们二老说,不想干也不必回村呀,子女都在城里工作,何不随子女留在城里享清福?他们说人老了,恋家得很,还是待在乡下家中舒坦。辛文辛敏每月都回来看望他们二老,所送的东西他俩一概不收,只叮嘱他们姊妹仨要相互照料。
几个月前,辛武打电话回来,说他在省城找到了工作,工资很高,效益好时一个月能拿到一万多。喜从天降,让作父母的高兴得几个晚上睡不着。“儿子总算有出息了!”他俩总是不停的念叨着,逢人便说二儿子的各种好。时间又过一个多月,辛武再打来电话,说工作经常要出差,有时一天要跑几个县,没一辆车实在不方便,请二老打十五万块钱来,并说这钱是借的,等他挣够了便还。二老在城里揽活大半辈子,除了供孩子上学,还积攒了十几万块。这钱是留着自己养老用的。现在儿子既然开口借,为了儿子也顾不上什么了,再怎么着也不能让儿子在外煎熬。
辛武得了钱,心想这只够买一款普通国产车,实在不过瘾。既然要买,就应买一款档次高一点的,开出去更有面子,生意也会更好做,钱不够,可以贷款嘛!
几天后,辛武居然开车回来了。那是辆黑色宝马,一进村来气场十足,有的说肯定是来村里搞旅游项目投资的。村主任一听说,高兴得撒腿便往村委会跑。然而当主任到了村委会,汽车却没朝村委会来,一时间又失望极了。
半小时后,辛家二小子回来的消息传遍全村,惹得不少人前去看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