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那天,得知儿子们要回来,余老头两口子很高兴,早早就起来忙活儿了。老两口知道,儿子们在县城工作,平日都忙,回来一趟不容易。如果今天不是清明节要给老人上坟,怕都难抽出时间。
余老头有三个儿子,个个都有出息。大儿子做装潢生意,这年头搞得红红火火,赚了不少钱,人人见他都称“余老板”。二儿子在政府部门工作,平日乐于助人,很多人念他的好。三儿子是医生,自己开了家诊所,熟悉的人大病小病都习惯找他,名声不小。
现在,余老头老两口都已年逾七旬,本该跟着孩子们进城享清福了。但是,他俩死活都不肯去,宁愿在村中受苦。儿子们屡次三番诚心实意来邀请,最后都空手而回。谁也说服不了这二老。
余老头很怀念过往的生活。在他四十岁之前,他觉得村里的一切就像天上的日月星辰永恒不变。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祖祖辈辈都这样。那时村里没有通公路,出村得走二十多里的山路,要翻越几座山爬过几个岭。每逢赶集上会,崎岖的山道上拉着长长的队伍。你来我往,肩挑背扛,犹如蚂蚁搬家。人乐天知命,精神饱满,浑身上下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尽管物质匮乏,缺吃少穿,却不以为苦。
后来,大伙儿明白“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村里自发组织男女老幼,凭借手中简易的劳动工具,硬是刨挖出了一条进村公路来。时代的春风终于吹进了这个穷苦闭塞的村落。人们挣钱比以往更容易了。渐渐地,手头开始有了闲钱,便学城里人建起漂亮的砖瓦房来。不久,一座座崭新的现代化楼房如梦幻般凸起,矗立在蓝天白云之下,依傍在绿水青山之中。乡村面貌翻开了新的一页。村里日夜歌舞升平,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村中已经没剩下多少人了。只要能在外找到活儿干的,全都出去了。未成年娃娃也跟着父母进城读书。只有那些满头银发、步履蹒跚的老人,他们乡土情结浓厚,始终不愿跟着年轻人背井离乡,搬到城里来生活。他们大概也预见到,自己这一走,村里可能就不再生起人间烟火,自己经营了一辈子的家园将从此变成一片废墟。这是他们内心最大的酸楚!
余老头一大早就站在自家院坝上等待了。他好久没见到孙儿们了。这时候,他有一种迫不及待想立马见到他们的急迫心情。余老头很喜欢热闹,喜欢一大群孩子围着他转,耳边不停有人喊他“爷爷、爷爷”。今年春节那阵子,余老头可乐坏了,他竟忘了自己的年龄,跟孙儿孙女们玩起捉迷藏、跳飞机、扔沙包的游戏来。老伴儿说他越老越天真,简直是个彻头彻尾的“老顽童”。
但是今天,却让余老头失望了。孙儿孙女一个都没回。他忙问娃娃们怎么不跟着回。
二儿子解释说:“孩子在家做功课,忙着呢!”
余老头嗔怪说:“清明节不让娃娃们回,这像话吗?”
大儿子接过话茬说:“爸,您想见他们,这还不容易,跟我们进城不就得了!”
余老头听到这话不高兴了,说:“我不去,八抬大轿抬我都不去!”
三弟兄你看我我看你,不敢再说什么。
老伴儿在一旁解围:“老头子,别不识趣了,孩子们都是为你好,不然谁会管你!”
吃过午饭,三弟兄上山祭扫。余老头由于心里赌气没跟着去,和老伴儿留在家里。
余老头对老伴儿说:“他们那点小九九,我早就看清了。想让我进城,以后什么都得听他们的,那还了得!”
老伴儿说:“你以为你这个家长还很管用?”
余老头不屑般地瞟老伴儿一眼:“至少在这,我说了算!”
那天,三弟兄上完坟,连夜就驱车赶回城里。
几天后,余老头跟往常一样去找蒋老头聊天。他俩在村中算是很聊得来的一对,所以余老头常去找蒋老头唠嗑。蒋老头也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身体一直不好,什么糖尿病、高血压、关节炎,他都患上了。走起路来上气不接下气,感觉自己命不久矣!但是,他却不想死,定期一人去医院检查。最近一段时间,村中有两个老人相继去世,这让蒋老头对自己的病更加担忧。
余老头对蒋老头说:“你把心放宽些,心态好比吃什么药都管用!”
蒋老头说:“你不用安慰我,我心里有数!”他顿了顿,转过话头。“听说你家老三开的门诊不错,治好不少病重的老人,我想去他那儿看看。”
余老头说:“都是别人瞎传!我一次都没去。”
蒋老头说:“你还用得着去吗?你每次生病,哪次不是你家老三上门服务!”
说得余老头无言以对。
余老头回到家,就给三儿子打电话,说我这有个病人,你赶紧回来一趟!
三儿子一听紧张了,忙问:“谁呀?您还是我妈?”
余老头说:“你别问了,赶紧回吧!”
一个小时后,三儿子带着县医院120急救车赶到家中,见父母都好端端的,问父亲是怎么回事儿,父亲才把实情告诉他。
三儿子叹了一口气,说:“爸,您这不是替别人瞎操心吗?”
余老头说:“什么叫替别人瞎操心?村里老人生病,这不是你们当医生该管的事儿?再说了,你蒋伯伯是看着你长大的,难道还不算你的亲人?”
“是是是!”三儿子无奈地回答。“但是……”他想把话跟父亲再说明白一点,突然又不再说下去。
三儿子想,既然自己已经回来,干脆就把蒋伯伯带到自己门诊上去,也算为村中老人做一件好事。
此事,村里老人议论纷纷,都说余家老三是个好人。自那后,村里老人谁有个头痛脑热,子女不在身边,远水救不了近火,都给余家老三打电话。
这让村中老人们觉得生活多了一层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