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日寸的头像

日寸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4/22
分享

驻村干部

王林到阿拉村驻村已快两年了,眼看就要到轮换的时候,突然接到通知要延期一年,他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但他也只能服从组织安排。身为一名党员,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这个基本的觉悟王林还是有的。他从来不跟组织讨价还价。两年前,组织找他谈话,要他去驻村,尽管家里困难重重,妻子怀孕、父母身体不好,隔三差五就要去医院。但他还是说服了妻子和父母,前往三百里外的阿拉村驻村了。

王林所在的阿拉村,虽说已在2020年底和全国最后一批贫困村一同摘帽了,可是该村人口多底子薄,又没什么产业支撑,村民们全靠种庄稼和外出打工养家糊口,随时都有返贫的可能。

他一到阿拉村,就打算干出一番成绩来。他看到该村自然条件好,有山有水,土地肥沃,草长莺飞,有利于发展养殖业。他为深入了解养殖业相关情况,特意去了几个养殖业发达的地方考察,回来后立即写了一份报告交到镇政府。不久就获批了。

他给村民们谈起他的计划,村民们个个摩拳擦掌、深受鼓舞,也都纷纷报名参加。他根据村民们的意愿,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把村民们分为几个组。各组负责养什么牲畜他都定好了。为确保项目成功上马,他还联系了有关部门派来技术人员给村民们作培训。这事对他来说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然而,当项目款即将要拨下来时,三年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全国各地防控措施全面解除,人员可以自由流动了。村民们像决了堤的洪水涌向城市,不少住户霎时间人去楼空,造成劳动力严重流失,完全打乱了他的计划,让他感到工作都快没法开展。

他找来其他村干部商量,看看能不能给村民们说说,机会难得,只要把项目搞成功,那可是一劳永逸的好事,今后大家都不用再背井离乡打工,在家就能挣大钱。

其他村干部都是当地的农民,没什么文化,对他要搞的养殖业发展前景缺乏基本的预判,但听他这么说,觉得很有道理,于是都愿意同他去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有一批人愿意留下来。

三个月后,县镇两级领导到阿拉村视察,实地查看了他们的养殖基地,对他们的规模化养殖和精细化管理大加赞赏,要求他们好好总结,形成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在全县全镇推广。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要求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村民们的收入固然需要提高,但也不能破坏现有的生态环境。

是呀,阿拉村落后是落后了些,但与生俱来的优质生态环境在全国都是少有的。这是上天赐予生活在阿拉村的人们的宝贵财富。这财富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将难以恢复,严重时会直接给后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毁灭性打击。人类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与自然界保持良好的“互动”与“沟通”。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王林想,必须尽快处理好该村养殖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解决好发展的持续性长期性问题。幸好,他有个朋友就是搞环境保护督查工作的。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专家李煜。李煜很热心,知道是这个情况,立即从省城驱车四个小时赶到阿拉村。在李煜的指导下,阿拉村以最小的代价解决了这一大难题。李煜临走的前一天晚上,他们杀猪宰羊,第一次用自己饲养的牲畜款待李煜。王林对李煜说:“在阿拉村致富的路上,有你一半的功劳!”李煜连忙摆摆手,说:“区区小事,不敢居功。”此后,两人便成了知心好友。

半年后,他们将部分已经成年的牲畜运到市场上出售,获得了项目上马以来的第一桶金。年底,他们再推出一批,收益就更高了。上一年度他们每户人均年收入在10000元左右,今年增加到了15000元以上。王林对大伙儿说,这只是一个开头,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明年我们力争翻一番!有人问:“王书记,您两年任期马上就到,这事还能继续吗?”王林笑了笑,说:“能,就算我走了,还会有李书记张书记来,只要我们路子走得对,谁都会当作接力赛那样,一棒接着一棒传!”

他本想告诉大伙儿说,他还会在阿拉村跟大家再并肩作战一年,但突然觉得不管一年还是两年,对村里长久发展而言,时间毕竟太短,终究没有说出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