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枚皎洁如银的月亮,照耀着古代诗词里的一个个夜晚;一首首古代诗词中的天空,悬挂着一枚枚如银般皎洁的月亮。
于是,月出皎兮,素月分辉;于是,举头望明月,明月入我牖,海上生明月,月上柳梢头,掬水月在手,空庭皓月圆,长安一片月,月出照关山,薄帷鉴明月,湖月照我影;于是,江月年年只相似,高高明月照长城,露似珍珠月似弓……
作为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作为夜间人类视觉里最大的天体,月亮自然受到了地球人极大的关注。月亮有不少好听的名字,比如玉盘、冰轮和桂魄,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月亮上有美丽的传说,传说中的月亮之上,有嫦娥,有吴刚,有玉兔,有寒蟾,有桂树,有广寒宫,则是另一个极好的证明。
初中时期临近毕业,一位自称“未成名诗人”的同学写了一首十六字令相赠,其中的意象也是月:“月,一盏天灯永不灭。逢望日,洁光遍黑夜。”
在古人的眼里,这盏天灯不仅永不熄灭,而且很是多情。
宋人刘子翚在《送巨山二首》一诗中云:“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夜到深处,人已入眠,那位“六经勤向窗前读”的读书人大概也已倦了。可是,多情的明月依旧亮在天空,隔着窗子照过来,于是有了三更明月书当枕,有了半床明月半床书。好一个安详宁静的夜晚!
清人袁枚在《春日杂诗》中云:“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清明时节,潇潇雨歇,月亮一如往日般柔情似水,以乳白色的光芒为请帖,邀请诗人来到庭院,来到开了一树粉瓣黄蕊的杏花旁。人静立,月空悬,人月相看两不厌,深情凝望诉衷肠。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陈与义的宋词佳句——“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流水、杏花、吹笛人,全都笼罩在满天满地的淡淡月光里,这样静谧而迷蒙的夜晚,就是春风沉醉的夜晚。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人刘禹锡在《石头城》一诗中也用了一个“还”字。清凉山上那座石头城的历史有多久,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那轮明月就有多旧。曾经的繁华之地,如今沧桑成一座空城。昔时人已没,今夜月犹明。是的,又是一个沉寂无声的长夜,容颜不改的月亮缓缓上升,沿着熟悉的路径攀过凹凸的城上小墙,洒下一地清冷的光。好一个触发幽情的夜晚!
我被明月邀请,则是在一个冬夜。梦中醒来,窗外的一片洁白让人心驰神往,让人脚步前往。来到庭院里一棵落光叶子的核桃树下,举目望去,高枝上还栖息着一只“人来鸟不惊”的斑鸠。如轻纱般的月光把树影、鸟影和人影投在地上,地上是一层薄薄的白雪。那一刻,我想起了张孝祥的词句——“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
皎皎月光下,有人在吹笛,有人在弹琴,有人在望乡,有人在独酌,有人在相约,有人在起舞,有人在散步,有人在荡舟,也有人仅仅是双足站在地球上仰望和沉思。
古往今来,那枚多情的月亮,不知对多少难寐无眠抑或同样多情之人发出过邀请。人与月悄然约会在一个个漫漫的长夜里,宛如一幅幅转瞬即逝而又一念永恒的静美图画!
《明月有情还约我》,首发于《思维与智慧》2025年三月上(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