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子风格
我的父亲唐振有是原安远二中工人。
父亲于1933年出生在欣山镇大嵊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嵊”在当地谐音读成客家话“yin”(去声)同音,意为剩余,所以人们习惯称这里为大印脑。我家屋后有一个小山岗,因古时这里有猴姓家族居住,故称猴屋岗。山岗长满了一片茂密竹林,郁郁葱葱。在竹林里长大的父亲,幼小的心灵里或多或少的赋予着竹子的那种正直谦虚、敦厚善良和客家人拥有的豁达谦逊性格,这种性格让父亲一生让人尊敬。
记得我五岁的时候,父亲在安远共大上班。共大地处版石石仔头,白天我跟着父亲走进山坑,父亲在田里劳作,我就在河边摘野菜,或在小河里抓鱼。那时,我最盼望父亲早点下班,回到宿舍吃饭,那时农村粮食紧张,平时在家里我很挑食,不知为啥,共大的香喷喷钵子饭,虽然是咸萝卜下饭,也让我胃口大开。父亲对我说:“要多吃饭才能长身体。”
我读小学时,父亲突然辞去了共大的职务,回到村里当上了村里的民兵连长兼猴屋岗生产队队长。父亲跟母亲说:“共大虽然有工资,但是微薄的收入很难养家糊口,还不如在家种点菜卖。”当时村干部多少也有点工分,还能在家搞点小副业,收入比单位略高——看来,父亲的选择也是对的。
二、步入二中
1975年9月,濂江公社天母庙初中并入濂江初中(濂江公社‘五·七’中学)——安远二中前身,校址选在猴屋岗摇钱山,摇钱山是我们生产队村民的自留地,大家的副业就从这里来的,真所谓是村民的“摇钱山”。如今要征地建学校,村民们肯定是不太情愿的。作为生产队队长的父亲,全力支持县里的教育事业,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动员大家签字。很多村民迫于无奈签下字,让建校工作顺利开展。
摇钱山土地征用下来了,学校建设也动工了,父亲心里却感觉对不起村里的父老乡亲,为此,主动辞去了村干部和生产队队长职务。
父亲回到家里闷闷不乐,我和母亲感到担忧。
这年夏天,我和我的同学接到学校通知,要到摇钱新办学校濂江初中(濂江公社‘五·七’.中学)报到,可是想到父亲没有了村干部,我心里乐不起来。
就在这时,校长陈林春和几位学校领导来到我家,跟父亲说:“振有,学校知道你辞去了村干部,我们感到很遗憾。经过学校研究,决定聘请你来我们学校上班,协助学校搞校建工作。”我和母亲听了后,非常高兴。可是,我看到父亲并不高兴,表情很复杂……坐在凳子上不停地抽烟,过了一会,父亲才勉强的答应了学校的聘请。
从此,父亲和我以及在濂江中学就读的同学们一起见证了学校从天母庙初中搬迁到濂江初中的历史时刻。
当时学校校舍很简陋,教室、寝室和厨房是土木结构,我们一边学习一边劳动——挖土方、做土砖、挑石头,参与学校校建。父亲好像是总指挥,校园里哪个角落都能看见父亲的影子。看到父亲忙碌的身影和自豪的表情,我也安心了。
后来才知道,父亲是学校的勤杂工,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我想,这正合父亲的专长——一个农民的真实写照。
三、农场主人
学校有一农场,地处濂江公社(今欣山镇)园段村的磧峰抢发庵,九龙山脚下,离县城有十华里左右,但全是山路,要绕过好几个村,经过白塔水库和反修水库,爬几个坡,走几段横排,便看见一个偏僻小山沟。这里曾经有一个庵故名,庵早已倒塌,遗址被茅草淹没。周围森林密布,溪水潺潺,山风如狼嚎。
学校知道父亲在安远共大就是管理农场的,于是就安排父亲去了学校农场。农场当时只有三四间土坯房,一间是父亲的卧室,一间是厨房,一间是牛栏,剩下的几间就是杂物间。农场除了几亩田,到处都茅草丛生,半山腰以上就是原始森林。每逢学校劳动课,老师和同学们来到农场,多少能给父亲带来一些欢乐。母亲也会在农闲时去陪父亲,顺便砍一些柴火回来。母亲在农场还种了一些蔬菜,白天去农场给父亲作伴,带一些油盐菜米和肉什么的给父亲,傍晚母亲就回来照顾爷爷和我们姐妹。
父亲就在这山沟沟里度过了三年美好而又艰辛的生活。
四、勤杂工人
1979年,学校更名为安远二中,农场也随之解散,父亲回到学校本部继续做勤杂工,那年我也考上了龙南师范。
父亲看到我考上师范,,特别开心,我临行时,父亲对我说:“在师范要好好学习,多学点东西,注意身体,要多跟同学接触。”父亲短短的几句朴实话语深深的扎进我心里,让我在师范的两年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础
在师范读书的两年中,父亲也常给我来信,勉励我好好学习,虽然家里不是很富裕,父亲也会汇点钱给我买营养品。
父亲的来信里还会告诉我他在二中上班的情况。父亲文化不高,但是句句饱含真情。他在信中告诉我:“二中有一个很团结很人文的教工团队,领导和老师都很敬重我,我在这里工作起来很舒心。”父亲还说:“学校校长和其他领导对我的工作很放心,特别是总务处的何谋忠、唐海防、唐瑞昌把我当兄弟,让我感觉到了人生价值。我的工作虽然很杂,很繁琐,但是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父亲在二中做事哪样都行,大家习惯用一句话来形容父亲:“吹拉弹唱,锴(挑)粪箕臂(扛)禾杠”,意思是能搞文艺也能干农村的活,父亲文艺方面确实也有一些才艺,如唱采茶戏、数快板、顺口溜;说起农村的活那就更不用说了,父亲是农民出身,精力体力都还好,加上祖传是做泥工、木工的。难怪怪父亲在给我的来信中会说“在二中上班得心应手”——从厨房炒菜到校舍补修,从劈柴砍木头,到买菜算账,都是父亲的活,只要哪里需要,父亲就往哪里去。为此,父亲年年都能评上先进,这是领导老师对父亲的认可啊。
五、暑假趣事
暑假回来,我对父亲有了更多了解。
大家都放暑假了,父亲却还在学校上班,母亲对父亲多少有点意见,父亲说:“做好暑假工作是为了更好开学。”
原来,父亲暑假里在学校是忙着检修校舍的瓦面(那时学校有些教室、寝室依然是土木砖瓦房,经过风吹雨打,难免瓦面漏水,或水沟堵塞),利用暑假,父亲就要整体排查,发现问题要在开学前解决。
暑假也是添置课桌凳的时候,新添置的课桌凳就要父亲召集后勤人员搬进每间教室去。有一天,父亲穿着印有“安远二中先进工作者”字样的背心,和同事们一起搬桌子,一位同事竖起大拇指说:“振有师傅,你又评上了先进工作者了啊!”父亲有点难为情,随后脑筋一转,指着教室里的桌凳,回应道“对对对,是新凳新桌仔!”逗得同事们哄堂大笑。
六、冒雨送信
父亲也能得到同学们的敬重,父亲经常在学生面前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父亲虽然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是他常常以幽默的顺口溜来勉励大家。比如,他对同学们说:“同学们要认真学,学好知识上大学。读完大学有工作,个个分配到各个局。”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有一年中考结束,开始录取工作,录取通知书都陆陆续续的发到被录取的同学手中。那天,天空下起倾盆大雨,负责暑假值班的父亲接到一份录取通知书,是大坝头的李某同学的,父亲把通知书送到教务处,大家都很着急,雨这么大,学校离大坝头有十几里路程,并且都是山路,摩托车都不能走的小路,学生和孩子也急盼拿到录取通知书,该怎么办呢?教务处的人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时,父亲接过通知书说:“我去送。”“你去送?你怎么去。”大家疑惑的问,父亲说:“我走路去,那条路我熟,以前经常进大坝头挑石灰或去砍柴,对我来说,不算很远。我这就回家去换雨衣和斗笠。”父亲二话没说就跑回家,换上蓑衣、尼龙布,戴上斗笠,穿上半筒水靴(那时根本没有雨衣雨伞躲雨工具)冒着大雨就往大坝头奔去……
毕业以后的李某同学回忆说:“那段时间,我一家人在家里一直盼望录取通知书的到来,生怕中考落榜,就在那天倾盆大雨的下午,唐师傅走进我家,急切地说:“李某同学,你的录取通知书到了。”我一家人不知有多开心,这时,看到唐师傅全身湿透的狼狈样,想到唐师傅是徒步翻山越岭来送通知书,我们一家都感动不已,我的眼泪顿时流了下来。爸妈的眼泪也在眼角打转。我爸连忙叫妈妈去厨房煮一碗粉皮丝蛋给唐师傅暖暖身子,可是,唐师傅喝了一碗滚开水就说要走,他说:“这么大的雨,估计学校教室、寝室的瓦面会漏水,我得抓紧回去处理。”话音未落就消失在雨幕中,看着唐师傅雨中隐隐约约的背影,我的眼泪再一次涌了出来。”
七、乐于助人
父亲不仅关爱学生和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对同事也乐于帮助。课余或假期,常常帮同事家属劈柴、砌炤、捡瓦、粉墙……母亲总是抱怨:“自己家一大堆柴火半年你都不去劈,老师叫你一声,你再忙都要去帮忙,真是的!”父亲笑呵呵地说:“帮人做事是修善。”
“帮人做事是修善”,这句话一直在激励着我前行。
父亲还有一个让人费解的“法术”——“九龙下海”,解除了很多同事、亲友鱼刺刺喉咙的痛苦。
八、入党培训
1993年那年,父亲给学校党支部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刚好那年我也被版石中学党支部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并和父亲一起参加了县委党校举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党校领导不知道从哪里了解到父子同期培训的事,在开班仪式上,点名表扬了父亲:“唐振有是本期培训班年龄最大的一位学员,并且是父子同期培训,这是一件少有的好事,说明唐振有对党有一颗挚爱的心,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培训班结束后不久,父亲就退休了,学校领导在欢送父亲退休仪式上说的:“……唐振有思想上已经入了党。”
父亲对我说:“你还年轻,入党以后,要听从组织安排,认真做事,把多做事当做锻炼身体、修身养性,把金钱看作身外之物,把挫折当做锤炼的机会,把别人对你眼红看作是你在某一方面超过了别人。”这句话成为了我的座右铭,在几十年的工作中,我一直模仿父亲为人处事,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县师德标兵、县优秀政协委员……
九、支持拆迁
父亲退休以后,依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为社会做贡献。
2022年,我老家猴屋岗开始整体拆迁,父亲积极配合工作组,带头支持拆迁工作。还发挥自己特长,编写快板,通过采茶戏形式,走街串巷宣传拆迁政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被有关部门评为拆迁工作优秀群众。
十、尾声
2017年12月11日,父亲因病去世,前来悼唁的二中工会
领导对我们家属表示慰问,对父亲给予了高度评价:“你们的亲人唐振有,为安远二中做出了贡献,他是一位好同志,他诚恳谦卑,用心做事,忠诚为人,心怀善意,具备了客家人优良的品格,我们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