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从天津回家,车过鹤壁,机遇淇河。细细品味,竟然诗意从心底涌起。
这是条从《诗经》里流出来的河。看那岸边枯萎的蒹葭,风过时仿佛簌簌抖落两千年前的韵脚。“淇水滺滺,桧楫松舟”“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诗经》中39篇诗章以淇河为背景,勾勒出先民的生活图景与情感世界。这里曾是许穆夫人笔下“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的故土,是卫国青年“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的浪漫之地,更是《卫风》《邶风》《鄘风》中无数诗行的灵感源泉。
站在鹤壁市会展中心旁的岸边,放眼望去,隆冬季节,依然河水汤汤流,野鸭嘎嘎鸣。用手机查了查淇河的前世今生,竟发现淇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向南殷商古都朝歌傍水而立,纣王墓、比干摘心台、辛村西周贵族墓地星罗棋布,战国冶铁遗址、唐代瓷窑、宋代采煤遗迹层叠交错,宛如一部立体的史书。读史也如读诗,在这里,每一段河岸都是历史的唱和,每一朵浪花都是文明的私语。
查阅淇河,不足200公里的河流,自山西棋子山发源,穿太行、越平原,最终汇入卫河,归于海河。它以蜿蜒的姿态,在华夏大地上书写了三千年的人文史诗,成为华北水系中一条灵动的血脉。这条河流的长度,远不止于地理的尺度——它从《诗经》的韵律中奔涌而来,裹挟着殷商的青铜、战国的铁器、唐宋的诗篇,在时光的褶皱里沉淀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
如今站在河边,回想日日见到的海河,何曾想过那水里竟也有了《诗经》的味道?当淇水融入海河的刹那,该是时空的交汇,海河岸边的世纪钟声与淇水曾经的钟鸣交织,浪里浮沉的《邶风》的韵章,叶脉复写的《泉水》的平仄,该是文明的传承与回响。
站在河边,品味河水。此刻的每一个涟漪好似蕴含着赋比兴的密码,跨越沧波,在时空长河里永不沉没。
驱车向北约3公里,在淇河东岸的“淇水诗苑”,1500首诗词镌刻于长廊、地砖与护栏,李白笔下的“淇水流碧玉”,杜甫吟咏的“淇上健儿归莫懒”,苏轼赞叹的“猗猗犹得似淇园”,与当代诗人的新作交相辉映。据说每年金秋,中国诗歌节的采风活动在此举行,诗人们沿着《诗经》的足迹,在湿地公园的芦苇荡间、翠竹林中,寻找跨越千年的文化共鸣。淇河不再只是历史的遗存,更成为活态的文化基因库,以诗为媒,连接过去与未来。
海河泱泱,奔涌向新。奔流不息的海河水,承载着悠远璀璨的流域文明,见证了流域发展的沧桑巨变。煎饼果子的香气弥漫在大街小巷、泥人张彩塑将生活百态凝固在一方、杨柳青木版年画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元素都沉淀在海河文化长河里,与两岸修葺一新的历史建筑、热闹喧嚣的古文化街、繁忙有序的天津港相互映衬,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线,诉说着天津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行的故事。它就像新时代续写的“风雅颂”,每一个字符都蕴含着岁月的沉淀与时代的激情,畅谈着过去的辉煌与未来的憧憬。
站在河边浮想联翩。淇河,不该仅仅是地理的坐标,更该是中国文化的DNA,在每一块土地上都能自信地调节生命的成长。那是流动的传承,砥砺中的前行、发展中的永恒,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