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处的樱桃落市近一个月之后,一些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又热情报道:沈家沟村樱桃红了、沈家沟樱桃采摘活动当日云集数万来客、沈家沟樱桃采摘活动又火又乐……
近年来,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青岗岭回族彝族乡沈家沟村晚熟樱桃销售年年走红,传导出樱桃产业着力乡村振兴的不竭动能,引领村民奔赴美丽幸福好前景。
当你走过几排错落有致、熠熠生辉的楼院和几条顺畅通达、宽敞整洁的村道,穿行在青果满枝待火红的樱桃林,难免发问,沈家沟村的樱桃产业为什么这样持续红旺,长盛不衰?带着这个问题,我近日走访了沈家沟村。
把消费者请到樱桃树下
拿种植业来说,许多产品保质时间长,如核桃、苹果等之类,有的产品鲜活时间短,如樱桃等之类。保质时间长的产品便于储存、运输和销售,而樱桃特别娇气和脆弱,脱离树枝后,保鲜期仅为一天左右,腐败得特别快,给储存和销售增加了难度。如何把生命短暂的樱桃经营得红红火火,沈家沟村干部群众绞尽脑汁。“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天,老支书陈让凯从一篇文章中读到“走出去、请进来”的话,突然灵机一动,他想,樱桃保质期短,不便储存和运输,“走出去”受限,何不“请进来”呢,也就是想办法把消费者请到村里来甚至请到樱桃树下,鲜鲜地够够地品味佳果。
在青岗岭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沈家沟村年年举办樱桃采摘活动,大力实施“请进来”。樱桃盛花期,村里请来媒体记者拍照、摄像广泛宣传,樱桃花粉白芬芳,赏心悦目,给人留下繁花似锦、丰产以待的鲜明印象。樱桃成熟期,满园满坡红果累累,缀满树枝,宛如碧绿丛中燃烧着火焰,让人兴奋和欣喜。走进林间,串串樱桃红润饱满,晶莹剔透,鲜嫩欲滴,观之像红亮的珠宝,食之甘美爽心。这期间,樱桃采摘活动隆重举办。活动现场除组织来客入林观赏采食樱桃,还奉上文艺演出、村史馆展览、洒渔烟柳景观等配套项目,让人们尽情品味樱桃甜美的同时,充分享受丰盛的视听盛宴。一旁的樱桃交易市场,人头攒动,卖买相济,热闹非凡。这当儿,媒体记者纷至沓来,沈家沟樱桃美名远播,顾客络绎不绝,游人如织,欢声笑语跟火红的樱桃应和着,沸腾了山乡,樱桃采摘活动走向高潮。
老支书陈让凯介绍说:“由于气候和地理等原因,沈家沟樱桃要晚熟一些。晚熟樱桃是我们村的一张名片,也是村民增收致富的主打产业。全村1018户农户家家种植樱桃,共种植樱桃近2000亩,年产值近1000万元。一年一度的樱桃采摘活动已举办过3次,每年都吸引来客数万人次,果农足不出村就能销售全部樱桃。去年樱桃节期间,高峰期每天的车流量超过4000辆,游客超过1万人,消费超过100万元。从目前挂果情况看,今年樱桃又将迎来丰收,全村樱桃产量、产值将高于去年。”
“早些年,我们卖樱桃可不容易,天不亮就身,得赶十几二十公里的远路到洒渔镇、昭通市去卖,一路颠簸下来,樱桃品相受损,被买者压价。”樱桃种植大户陈光啟感言。他说:“随着多届樱桃采摘活动成功举办,樱桃名声大振。现在可不一样,我家11亩600多棵2500多公斤樱桃根本不愁销路,坐在果林边就能尽快全部卖出去,去年樱桃收入10万多元。”
以好的品质传宗接代
沈家沟村樱桃吸引八方来客前往打卡,举办采摘活动只是序幕,奉献优秀品质才是正题。为了锻造品质赢市场,种植户做足了功课,每一颗晶莹如珍珠的红亮亮的樱桃,无不浸润着农户的心血和汗水。交谈中,老支书陈让凯告诉我:“优良品质是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关键。我们经营樱桃,管在日常,护在平常,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主要是在继承和创新上动脑筋。继承就是继承发扬老品种,创新就是引进发展新品种。由此新老迭代,生生不息,确保樱桃产业持续发展,经久不衰。”
据当地老人说,沈家沟种植樱桃有300多年的历史,历经9代人经营,以前是零星种植,开展脱贫攻坚之后才大规模发展。我在樱桃林里见到了果农陈光富,他有两句话让我动容,“我们是在吃祖宗开创的樱桃产业,一定把它流传好保护好发展好,为自己谋利为子孙造福。以好的品质争取市场,以好的品质传宗接代。”
由于种植樱桃历史悠久,大浪淘沙,流传下一些精品,村民称之为老品种。经过岁月打磨,老品种水份重、颗粒大、果甜味重,受人喜爱,村民把“老品种”视为宝中宝,倍加珍惜,悉心呵护,接力传递。通过保墒、护根、培植保护“老品种”,压枝、修枝、打杈整容“老品种”,施肥浇水、防病除虫强化“老品种”,收集整理史料研究“老品种”。陈光富对我说,他今年72岁了,有40多年的樱桃种植经历,尝够了种植的苦乐酸甜,对老品种的感情特别深。当初种樱桃是解决生活问题,现在种樱桃是满足个人情趣。他跟老伴种了4亩地200多棵樱桃,大多数是老品种,年产量700多公斤产值3万元左右。老头子说话充满豪气:“我家的樱桃早早就有人预订,谁先打电话我就先卖给谁,保证品质,40元1公斤。”
“红灯笼”“红玛瑙”“马奶”等新品种樱桃,色泽艳丽、个大核小、皮薄肉厚、全甜无酸,且耐雨经风,抗灾能力强,市场前景看好。新品种是未来是希望,村民视新品种为生力军,精心养育,细心栽培,科学管护。通过锄地理墒、施肥浇水助力新品种成才,通过治病驱虫、删繁就简致使新品种健旺,通过动态监测、量身配餐促进新品种丰硕,通过疏果整形、拓展空间成就新品种甜美。
爱抚着青果满枝的“红玛瑙”新品种,老支书陈让凯感慨道:“过去可没这么好的樱桃。”他说:“以前果农观念落后,为追求数量,不情愿修枝疏果、压枝整形,繁乱的枝叶不仅遮挡阳光,好果次果还会一起争抢养分,樱桃品质提不上去,价格也卖不起来。近年来经过科学经营,樱桃品质上等,远至昆明、四川宜宾等地的顾客慕名而来,销售火爆。游客可以花20元到30元入园费进林采摘,随便吃个够。想带走的,每公斤30元到40元,新鲜又实惠。我家人少也种得少,有两亩100多颗樱桃,年产400多公斤,有1万多元的收入。”
护航樱桃产业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老支书陈让凯满脸豪情:“为让我们的樱桃长长久久‘红’下去,护航樱桃产业可持续发展,我们把提升樱桃产业与发展黄家沟‘千万工程’文旅项目相结合,探索‘农业+旅游’融合发展之路,放缓樱桃游客的脚步,留下他们住几天。将依托洒渔烟柳、洒渔河漂流、黄家沟民宿等,从做强做实以樱桃为主题的食宿玩赏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着笔,描绘村美民富新画卷,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摘编一段昭通日报社数字报刊平台2025年3月23日的报道如下:
为抢占商机,村民黄太虎把自家的房屋改造成了民宿,目前正谋划着如何植入樱桃文化吸引游客入住。黄太虎说:“沈家沟的樱桃甜度极高,声名远扬,如何利用本地的樱桃来促进我的民宿发展,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打算在民宿的装潢和布置上融入更多樱桃元素,比如挂上樱桃造型的装饰品,摆放一些樱桃主题的艺术品,让游客一进门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樱桃氛围。此外,我还打算与村里的樱桃种植户合作,推出一些特色的樱桃美食,比如樱桃酱、樱桃酒等,让游客既能尝够美食,也能把这份甜蜜带回家。我相信,通过这些举措,我的民宿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入住,实现业务持续增长。”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