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同林的头像

孙同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01
分享

罱河泥是一道风景

在如东农村,有这样一个俗谚:“冬天一船泥,来年几担谷。”说的是当年农村冬天罱河泥积肥,使麦子增产的事。

罱河泥是一件苦重的农活,而且是在滴水成冰的隆冬,就更为辛苦。记得在我们生产队,多是由老富农和“戴帽子”的人罱河泥,他们必须服从生产队管制,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改造”。

早晨,河面上的薄冰被晃悠着的小木船撞破,这时,罱泥的小船慢慢划到罱泥点,开始他们的劳作。罱泥人分站在小船两头(有时一个人),他们手握两支长长的罱篙,将泥罱子伸向河底,一张一合罱动起来,待罱子满了,便双手用力夹住,快速上提,泥罱子提到水面时,猛地向上一提一甩,随之两手一张,泥罱子里的河泥“哗啦”一声滑进船舱。乌黑发亮的河泥,带着微微的垢臭,那是冬麦的上好肥料。农人们或将河泥直接布施到麦苗上,或是上到泥塘里,待凝固后散到地里去。

清代诗人钱载有一首《罱泥诗》,诗中对罱河泥有形象逼真的描述:“两竹分手握,力与河底争。吴田要培壅,河泥粪可成。罱如蚬壳闭,张吐船随盈。”从诗文中可见,诗人对罱河泥的劳动过程很是熟悉,在诗人笔下,罱河泥充满了诗情画意。是的,罱河泥的画面的确是很优美的,小船在静静的小河上荡悠,水面上漾起圈圈涟漪,傍晚的红红落日映在水面上,被拖得弯弯曲曲,此情此景,的确让人惊艳。

生产队里有一个老富农,给人的印象是憨厚老实,说话时生怕吓了人似的,从来没有高声,但是,在生产队其他地主富农都遭到批斗的时候,他却安然无事,很是令人佩服。他罱泥不用泥罱子,他用罱网。罱网罱泥的效率不高,但时常能罱到潜在水底的小杂鱼,还有潜藏在污泥里的黄鳝和黑鱼,以及虾、小鱼和泥鳅等等,也是他常有的收获,他不是将这些福利归为己有,而是适时送给生产队长、会计等一干人,送给众乡邻。于是,他在群众中口碑很好,不过他的绰号不好听——“老狐狸”。

农村的孩子是很喜欢看罱泥的。腊月到了,孩子们放假在家,他们便呼朋唤友来到河岸上看罱泥,他们一会儿为被惊动跃出水面的鱼发出一阵惊呼,一会儿又会为水面掠过的水鸟欢叫……有时,他们还能听到罱泥人唱“罱泥号子”:“燕子衔泥为筑巢,我替麦苗积肥料,罱泥船在河上摇,担担肥泥垩壮苗”。尤其是当罱泥人不在的时候,他们便悄悄解了船绳,将船划到河心去,几个人将两条腿分立在船的两边,统一用力摇船。小木船在他们力的作用下左右颠簸,一会是左边的船帮着水,一会又是右边的船帮着水,河水被小船颠簸得发出层层波浪,波浪撞击两岸,发出哗哗的响声,胆小的孩子吓得连声惊叫……

孩子们不仅喜欢玩罱泥船,喜欢看罱河泥的“风景”,更喜欢在罱泥的第二天赶早到泥塘里捡螺蛳。爬在河底的螺蛳被泥罱子夹上来,上到泥塘里,第二天早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泥面,孩子们拿着扒子在泥塘里捡拾,一盆炒螺蛳就成了餐桌上的美食。河泥里有时还会有黑鱼、泥鳅之类,有的第二天被人发现,有的直到河泥晾干担下地时,才终于露出马脚。黑鱼、泥鳅的生命力旺盛,这时,它们还在那里扭动呢。

当年有一首罱泥歌唱道:“天子重英豪,罱泥第一好。又有鱼来卖,又有柴来烧。”

冬天罱河泥,利用农闲季节既为农田积储了肥料,又能清除河底污泥,清洁了河床,净化了水质和鱼虾的生存环境。然而,随着种田大量使用化肥,渐渐地没有人罱河泥了,村庄里的小河慢慢淤塞萎缩,有了一个“黑色水体”的名词,以至农村中不得不轮换着对河道实施清淤,以保证水质的净化和河道的清亮。

在今天,罱河泥的风景,倒成了让人们怀念的一件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