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走进如东县城掘港,听街头传来卖螺蛳的一串清脆女声:“五香螺儿——”闻其声,便感受到一种诱惑。
螺蛳,水生软体动物,又称田螺、螺丝等。在如东乡间,人们还把螺蛳叫做蜗螺儿,或者干脆就叫螺儿。
螺蛳是一种具有螺旋形贝壳的水生物,一年四季都有。春天的螺蛳因其肉质肥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受到人们青睐。在如东民间,人们选择清明时节食用螺蛳,不仅因为它的美味,还承载着一种文化内涵。据史书记载,早在宋代,吃螺蛳就已经成为清明节的习俗,当时的人们相信,清明节食用螺蛳,可以祈福纳祥,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因此,清明节前的螺蛳很有“市场”。
小时候,每到清明时节,祖父就会说几条谜语让我们猜:“弯弯兜兜,卷筒门楼,小姐出门,扇子盖头。”“生的是一碗,熟的是一碗,不吃是一碗,吃了还是一碗。”谜底都是螺蛳,形象逼真,而且让我们长见识,所以至今记得。
当年,获取螺儿的方法很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大搞积肥,冬天罱河泥,河泥上到泥塘里,夜里,螺蛳从淤泥里慢慢爬出来,经过一夜沉淀,到第二天早上,泥面上析出浅浅的水层,水层下面清晰地裸露出一层螺蛳,有的还隐在泥层里,但它们爬出的一条条划痕就像一张地图给人们提供了线索。附近的人们赶早到泥塘里捞螺蛳,人们直接用手捡拾,多时就用“招篓”舀,用手捧。
如东乡间小河极多,有河就有螺蛳。平时,人们在小河里获取螺蛳的方法是用耥网耥,只要下网,是不会空的。夏秋时节,人们下河洗澡,用手在水底摸,总能摸上螺儿来。因此,人们时常在洗澡的时候带一只脸盆,飘在水面上,人钻到水下,摸几个螺蛳来,往盆子里一扔“当——”的一声,再摸,又是“叮叮当当”几声,那声音很悦耳,声音里带有一种乐感,带着一股韵味,更是富有成就感。小些的孩子趴在水埠口木板上,把手伸进水底去抓。小河里的水很清澈,能看到水底的螺蛳,有的爬在泥上,有的附在水草叶上,随着水的晃动,摇摇晃晃,成为小孩的猎物。后来,人们在捕龙虾的簏子里,也会捞到不少螺蛳。
螺蛳是乡下土肴,也算是一种味美的“小荤”。人们把螺蛳弄回家以后,先在清水里养两天,任它们自由爬行,这样,螺蛳体内的泥沙会在爬行时随之吐出,然后,清洗干净,煮着吃或者炒着吃。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故乡的食物》中提及:“用五香煮熟螺儿,分给孩子,一人半碗,由他们自己用竹签挑着吃。”这种吃法,与如东乡间无异。在如东乡里,吃螺蛳的方法比汪老更为简单,人们不用五香,只用清水煮,最多加点盐,煮成盐水螺蛳。至于挑螺蛳肉,乡下人不用竹签,孩子们熟门熟路,爬到皂角树上掰两颗钉子,就是挑螺肉的最好工具。春韭炒螺肉,是我母亲做得最多的也是做得最好的早春菜肴。母亲说,清明前吃三次螺蛳不患眼疾,因此,母亲在世时,每年都会在明前做上几回。有时,母亲也用老虎钳夹掉螺蛳的壳尾,炒上一盆葱姜螺蛳,那是一道不错的下酒菜,但是,母亲嫌麻烦,很少做。
前些年,由于环境污染,很难吃到螺蛳,更别说吃明前螺蛳了。这几年,因为乡村里的河道得到整治,“黑色水体”不断改善,小河水又变清了,螺蛳重新回到人们的餐桌上。清明节前吃三次螺蛳已经不再是奢侈的事。
“明前螺,赛肥鹅”,又是清明,春暖花开,经过数月寒冬蛰伏和滋养后的螺蛳,体内没有螺蛳籽,肥嫩的螺肉的确是可以与肥鹅肉媲美的。而且,据医家称,螺蛳肉还富含蛋白蛋、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