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麦影》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麦爸”的一生。“麦爸”是在穷苦家庭中长大的,儿时因吃不饱饭,看到母亲捧着发芽的麦子掉眼泪,立誓长大后要种很多的麦子,让全家全村人都吃饱。二十年后,他从农校毕业,回到家乡,当起村支书。麦爸靠种麦子养活全家,给儿子赚取学费。与其他人不同,他始终坚守初心,谁家有事,他都热心的帮忙,从不收礼,这也让他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和领导的赞赏。然而,面对领导的提拔,麦爸却拒绝了。他放心不下麦田和乡亲们。妻子过世不久,农村迎来了大改造,再也没有人因为吃不上饭而苦恼。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引进,让麦爸看到了农村振兴的希望,也意识到自己是真的老了。他退休后,没有随儿子进城享福,而是一个人守着那片麦田。后来进城照顾孙女,险些弄丢孩子,几经波折,他的身体大不如从前健朗,人也越来越糊涂,但始终记得种麦子,给儿子赚学费。
小说通过麦爸的故事,展现了那个年代底层人民生活的穷苦,同时也传达了麦爸这种廉洁奉公,奉献自我的精神,启发读者对于苦难的承受能力、面对金钱权力的诱惑以及对美好生活抱有乐观态度的思考。在小说的结尾,那一句“儿子,麦子熟了,爸又能给你交学费了”,也表达了麦爸对儿子的深沉的爱。
麦 影
麦爸常说:“春种一粒子,秋收万颗粮。看到那金灿灿的麦子,我就高兴。”
麦爸其实并不姓麦,他老伴儿去世得早,这么多年来,自己每日每夜穿梭于南山下那片麦田,供养孩子,撑起家。在村里又是出了名的老实忠厚,由此落下‘麦爸’这个称呼。
1969年,麦爸出生在一个偏僻的乡村,他是家中的老幺儿,上面还有三个姐姐,两个哥哥。从麦爸记事起,家里就很难吃上一顿饱饭,尤其一到青黄不接时,全家只能挨饿。父亲早年在矿上做工,患了腿疾,行动不便,家里只靠母亲缝补维持家用。
在麦爸8岁时,洪水越过了堤坝,淹没了整个村庄。麦爸依稀记得,那天闷热极了,天阴沉沉的,头顶上的黑云好像随时都要掉下来一样,村里的大喇叭叫个不停。母亲来不及收拾,匆忙打包了几件衣服,搀着父亲,拉扯着他们跑到后山避难。小小的他抓紧了母亲的手,眼睁睁看着洪水如猛兽一般吞噬了他们的家。这之后,他们度过了一段艰难的逃荒日子,母亲带着他们沿街讨饭吃。也不知辗转了多少个地方,才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一家人在这儿扎了根。
这一年麦爸8岁,也是这年夏天,这个八口之家分到了一盆发芽的麦子,当他高兴的手舞足蹈时,转头却看见母亲捧着那盆黄麦泪流不止,因为这是他们全家半年的口粮。尽管此时,麦爸还不知晓麦子是怎么种出来的,但这一刻起,他就在心底暗暗发誓,他一定要努力,守护好这片麦田,种更多的麦子,让庄稼长得好,让全家吃得饱,让乡亲们不在挨饿。
二十年后,麦爸从农校毕业,毅然决然的回到家乡,当了村支书。与其他干部不同,他任职时,每天天未亮就去麦田了,晚上顶着月亮回家。用他媳妇儿的话说,他是“长在麦田里了,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只要三天不上田埂,脚底板就痒痒。”尽管妻子嘴上碎碎念,唠叨个不停,但逢人说起这个“庄稼医生”,她脸上写满了骄傲。
自从麦爸当上了村支书,家里虽说不用再为粮食发愁,但过得也很清苦。他有了儿子以后,家庭的负担更重了,妻子不再理解他,同是村官,村主任家就富得流油,不管村里谁送礼,事儿能不能办成,礼都照单全收。到了麦爸这儿则不然,送礼人上门,反而还要被他数落一顿。在妻子看在,他身上本来可贵的“舍己为人”“廉洁奉公”等品质,成了每日挂在嘴上的“转不过弯”“榆木疙瘩”。两人每次都要为这事儿吵上一会儿。
“我问你,你今儿是不又去给老张家除草去了?”
面对妻子的质问,麦爸显然早已习以为常。他坐在门槛上,卷着他的烟,“没有。”
“还没有?我在路上都碰见张婶儿了,她都告诉我了。自己家田在那儿荒着,倒去给人家当牛去了,我怎么早不晓得你这么有劲儿呢。”
“张婶儿那么大岁数了,腿脚不方便,乡里乡亲的,帮帮不正常嘛。”
妻子气得直咬牙,“这个也帮,那个也帮,你有多少力气没处使?为什么找你帮忙,他们不怎么不找别的干部,还不是你好说话。是,我没文化,你有文化,你是大好人,我就是一个没见识的村妇,真不知道你怎么想的,我当初怎么找了你,这日子没法过了……”
听着妻子的埋怨,麦爸默不作声,只是坐在门槛上,抽着那根快要燃尽的烟。
几天后,村主任接到通知,有领导要来当地检查,他急忙来找麦爸商量如何接待。找了很久,才在贫困户王大妈家的麦田地里找到他,此时他正满头大汗的帮王大妈除草。
领导小组检查时,村主任和几个干部陪侍在左右,恨不得使出全身解数,又是讨好又是附和,只为了让领导满意。麦爸却始终一言不发的跟在他们身后挨家挨户走访。
“陈书记,这走了小半天了,想必您也累了,不如先到我家里歇歇脚,饭菜我都备好了。”村主任笑呵呵的说。
奈何陈书记却不吃他这一套,面带微笑的说,“这些都是小事,群众的事才是大事,不是还有几家没有走完,怎么,何主任中午没吃饱?”
村主任听出了书记话里有话,被这话惊了一头汗,急忙解释:“没有没有,陈书记可真是一心一意为群众好啊!”说完,村主任带头鼓起掌来。
陈书记并没有接他的话,而是严肃的问:“何主任,你们这儿粮食每年产量都不错,你一定没少费心。不如给大家伙讲讲你的经营之道,也让这些人学习学习,怎么种好麦子,怎么带着老百姓致富。”
“这个……我……”村主任吞吞吐吐答不上来,最后来了一句,“书记,管理村子我在行,要说这种麦之道还得是我们村的‘庄稼医生’。”
这时众人才纷纷回头,看向走在最后面的麦爸。
面对领导的问话,麦爸对答如流,就连领导都夸他是个种麦行家。
日落西山,南山头上的云彩被夕阳染红了,照在大地上,照在树枝上。风儿轻轻的吹,吹过人们眼前的那片麦田,此时的麦田像一片金色的海洋不停地荡漾,空气中也弥漫着淡淡的麦香。
领导指着不远处的一块田说:“这是谁家的田?杂草怎么没除?是不是人手不够用?”
有干部告诉领导,这是麦爸的田,因为他一直帮助村民,无暇顾及自家田地。领导听后若有所思。
大概过了半年,城里来了通知,要将麦爸调到城里任职。那晚,麦爸的妻子高兴极了,已经迫不及待的收拾行李了。麦爸却坐在门槛上不发声,只是一根接一根的抽他的烟。妻子问他要带哪件衣服去,他只说都行,妻子问他要不要到城里换两件体面一点的衣服,他只说都好。妻子干脆也不问他了,自顾自的哼着小曲,收拾着东西。
第二天早上,麦爸告诉妻子不去城里了。
“不去了?这么好的机会你说不去就不去了?”
“别人挤破了头想去都去不上,你倒好,说不去就不去了,天上掉馅饼的事儿能砸你头上几回?你真是盼不得我们娘俩过一点舒坦日子。”
“我再问你一遍,你去不去!”
见麦爸始终坚持自己的决定,妻子也不跟他争论了,当天就抱着儿子回了娘家。麦爸愣是没留住她。
他总说这里是他的家,人老了以后也是要回来落叶归根的。其实,他就是放心不下他的麦田,放心不下这里的村民。
当晚,妻子带着儿子回来了。她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如往常一样煮好了饭菜,招呼麦爸吃饭。吃完饭后,妻子叮嘱他,“儿子又快交学费了。”麦爸抽了口烟说,“知道了,过秋就好了。”
几年后,国家提倡加强新农村建设,村子里来了一批年轻人,他们带来了新的机械设备和生产技术。麦爸摸着那见都未曾见过的播种机,似有疑惑的问:“这东西能行?真能跟人种的一样?”
年轻人笑着答:“叔,现在很多地方都使用机械生产了,不但能和人种的一样,还不费事儿呢。”
麦爸亲眼看到那巨大的机械设备播下一排排的种子,那发到每位村民手里的册子上写满了种植技巧,他不由感叹,时代变了,农民的好日子就要来了,他这个“庄稼医生”也到退休的时候了。
麦爸又一次走在那条坎坷的麦田小道上,他看着金灿灿的麦子,露出了为数不多的笑容。
农村改造后,很多人都搬离了这里,曾经熟悉的面孔都不见了。
麦爸的妻子去世后,儿子除了过年,几乎不回老家了。此时,他两鬓早已花白,村支书也早换了人。但在儿子眼中,他的思想依旧古板。几年后,儿子毕了业,成了家,在城里买了房,婚后原打算接麦爸过去享享福,但为此事,小两口儿争吵不休,麦爸自己也不愿意去,就想一个人守着这一亩三分地,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一天,儿子打来电话,得知儿媳怀孕,可把麦爸高兴坏了,满脸衬起褶皱的笑容。挂过电话,老人家对着桌上的黑白照念叨不停。逢人就说,自己要抱大孙子了。孩子出生后,麦爸去儿子那儿住了一段时间,又回来了。直到孩子上小学,夫妻俩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两口子商量许久,姑且将麦爸接来。
那天,麦爸穿了那件叠放在柜子底处已有年头的蓝大衣,从上车起,麦爸一直笑着,谁也不知道老人家为何望着窗外默然发笑。儿子接的他。孩子面生,起初见到麦爸一直躲,麦爸也不见怪,仍慈爱的笑。两周后的下午,麦爸如常接孩子放学,小孩儿很调皮,架不住软磨硬泡,麦爸才由她性子,带她去了公园。人潮拥挤,哪成想一转身的功夫,孩子不见了。麦爸急的双手哆嗦,唇齿颤抖,他拖着不便的腿脚,一遍遍的问路人。他双眼灼烧的颜色,如同南山下火红里的麦田。
孩子找到了,但这事后,儿媳说什么也要将麦爸送走。儿子也表明了自己的意愿。麦爸什么也没说,只是那一晚,老人靠着床板彻夜未眠。
某个午后,儿子带着孩子走在路上,看见有人在卖麦子,儿子告诉孩子,这是麦子。孩子天真的说,“我知道,爷爷就是用这个养大的爸爸”。
儿子的心被莫名的刺痛,觉得眼睛酸胀,疼得厉害。
秋天到了,又是一年麦子成熟。儿子开车回到乡下,车子停在田间一头。金黄的麦子,隐隐带着熟悉的香,风一过,整片麦穗都在浮动。
村口的李婶儿看到他回来,热情的同他讲话,提到麦爸时,赞不绝口。说到这两年麦爸的精神不太好,越来越糊涂。又说到以前那个不作为的村主任调走后,因为私自收礼办事,被革职调查了,不知道有没有吃牢饭……
儿子经过麦田,看到一驼背的老人穿梭于田中,金灿灿的麦子如海水一般快要将他瘦小的身体淹没。
“爸。”
“爸!”
儿子喊他两遍,他才缓慢的直起身,转头眯着眼,笑着说:“儿子,麦子熟了,爸又能给你交学费了”。
作者:谭清文
通讯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中山中路龙珠巷92号
学校以及专业:国家开放大学2025春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专业(学制: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