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谭清文的头像

谭清文

限制会员

散文
202505/19
分享

一蓑烟雨,叹尽平生

眉山如同一幅画,镶嵌在四川盆地的西部,这座古城因三苏而闻名遐迩。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事便是烙在这座古城最深处的印记,三苏祠,便是这座古城中,最让我留恋的地方。抬头看见浮云翩翩,一段段斑驳往事历历在目,双脚不自觉地丈量了祠堂地青砖,一个家族的前世今生如同影片般浮现。在这座古城的巷道里,一场始料不及的相遇让我久久不能释怀,干脆拿起酒杯,畅快地与三苏碰了个满怀……

初夏的眉山,烟雨蒙蒙,水汽让我双眼模糊,但更觉眼前美景真切,泼墨山水画在我眼前。我踏着青石板路,来到了三苏祠。祠堂古朴典雅,青砖黑瓦,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显得格外宁静。这一刻,忽觉百无聊赖,原来悠悠岁月竟是这般滋味。走近,三苏故事充斥在我的耳畔,如同草木拔节声变显得特别清脆,园子里飞舞的蜂蝶似乎也读懂了我的心事,跟着我的思绪翩然。

爱写游记的我,拿起了随身带着的小本子,竟不知该如何去“刻画”我眼前的三苏祠,索性不记录了吧。不妨,让眼睛当一回镜头,来一场随性的记录吧。

苏东坡曾经提到的那块“五亩田”,后来经过一代代人的修修补补,现在变成了106亩大的三苏祠,在四川可是出了名的名人祠堂和古典园林呢。你看那副有点旧的对联,写着“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读着这副对联,感觉就像在听他们三苏父子那丰富多彩的人生故事。如果这父子三个人同在酒桌上,大概推杯换盏间也会闪出激动的泪花吧。

读完对联,似乎我也走进了父子三人的世界,准确地说,似乎我也走进了父子三人的酒局,和他们一起在诉说着故事,一起在回望着过去点滴。紧接着,我加快了脚步,因为我迫不及待想要看看三苏祠的真容,绿阴华盖,门庭庄重,院内万竿绿竹,不乏劲节挺拔的英武之气,竹林四周,是曲曲折折的荷池,荷池里倒映着岸边的竹影。亭榭、楼阁,写意地飘浮在水面上,且有逶迤的堂廊相接,曲折有致,相映生辉。蓦然,我看见了一棵千年黄葛树巍峨耸立,它被誉为“眉山第一树”,与之迎面相逢的是两棵银杏树,树龄已达600余年,根深叶茂,遮天蔽日,共同为前院带来一片清凉。这三棵古树宛如三苏父子的化身,静静地守护于此,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人们深信,这些被文气滋养的古树定能护佑学子高中三甲、蟾中折桂。不仅眉山人坚信“黄葛树下出才子”,就连不少外阜旅客也慕名而来,希望能在这里求得一份好运。

我怔了一下,“竟有这般神奇吗?”大家心之所向之处,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呢?我呆呆地站在那棵老树下面,这样的千年老树我是没见过几次的,甚至此刻的我站在树下,都感觉自己和树一样,都变得古老了呢。转念一想,我真的是个幸运的人,当年的苏轼站在这里,如今我也站在了树下,这何尝不是跨越千年的相遇呢?这棵曾经陪伴过三苏的树,我抬头看着它的树冠,又低头看着它的树荫,它竟是那般可爱,仿佛在为我讲述着三苏的故事。

其实,早在来三苏祠之前,我就听说过很多关于三苏祠的故事,三苏祠是由苏家父子故居就地改宅为祠的,最早建于元代延佑年间,历朝以来累有兴废,目前的三苏祠已由原来的苏家五亩园增至近百亩,主体建筑群为清代所建,被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置身三苏祠,关于三苏祠所有的故事都不如眼见之景,古木参天、翠柳依依、绿竹婆娑、荷塘碧波、红墙飞瓦,叫我如何能不留恋?曾以为自己见过万千美景,不会再为一处所沉迷,可当真正看到三苏祠里自由自在的藤蔓、蜿蜒利落的石径,还是想感慨:不虚此行。

行走在三苏祠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池一桥,都有故事,都戴着文学的光环,闪闪发光,熠熠生辉。三苏祠天然具有一种让人耽溺于历史而久久难以忘怀的力量,让人从现实走向了神往。走过前厅有东西耳房,东耳房中有当年南宋皇帝宋孝宗对苏轼文章的高度评价的御碑两通,文中称东坡的文章仍是“一代文章之宗”。还有康熙、乾隆祖孙二代帝王御题的匾额《坡仙遗风》和《玉局风流》。康熙帝称他是道德文章的典范,乾隆帝称他是风流盖世。玉局仍是苏轼的另一别号,到此方知,实为收获之一。

走进了西耳房,这里有从明代到民国的三苏祠的记事碑七通,它们记载了三苏祠的历史沿革,是三苏祠发展变化的实物佐证。据当地人介绍说;三苏祠是座不太严整的三进四合院,按其所指,正前方的建筑是飨殿,殿堂内供奉的是三苏父子的塑像,抬头可看到巨大的匾额高悬,那是清代眉州知州张兑和书的“养气” 匾,近二百字的跋文中昭示了苏氏父子为人治学的宗旨和浩然正气。朋友说这也是块“中华名匾”, 其书法气势正如门柱上对联所云;器识文章 浩若江河行大地,父子兄弟 依然风雨共名山。出飨殿有东西厢房,西边供奉着东坡兄弟的六个儿子塑像,他们各人都在文学、书法和仕途上都有不同的建树,颇有苏氏家风。东厢房中有几组苏氏家族中的生活情景的塑像,其中苏家六位女性特别引人注目,苏轼兄弟的母亲程氏夫人端坐中央,便是这位伟大的母亲,相夫教子都成材,可谓中国历史上的惟一。真正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母亲。

出西厢房,转身不远处,有苏宅中的古井一口,这是蕴育三苏及其后代的宝井,水质清纯甘洌,千百年来,从不枯竭。传闻若常饮此井水,会使人耳聪目明,再能勤于攻读,必成大器。同行的朋友说当年张爱萍将军来到此地,曾绕井走了三圈,感叹万分“我真想知道,这口井水是怎样蕴育出三个大文豪的。”我想,当年喝着这口井水长大的苏轼,也不会想到一到京城开封,21岁的他凭借绝世才华、生花妙笔,凭借《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震惊当时主持进士考试的主考官欧阳修、副考官梅尧臣,倘若不是因为欧阳修以为此文是弟子曾巩所写,为了避嫌所以列为二等,苏轼可能成为状元郎。欧阳修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从此苏轼名震天下,可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水井旁有一棵千年黄荆树,据说是苏轼母亲程氏亲手所栽。川西地区自古流传着一句古话“黄荆条下出好人”,程氏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细心抚养教导着苏轼、苏辙两个儿子,两个儿子不负母亲众望,都成为国家栋梁。如今黄荆树又枯木逢春、发出新芽,站在树旁仿佛还能看到苏母对苏轼两兄弟谆谆教导的场景。伟大的儿子背后一定有个伟大的母亲,苏轼如此、欧阳修如此、孟子也同样如此。

走过庭院是纱縠行古宅,是三苏父子生活的地方,目前有大型壁画“蟆颐晚照” 和苏氏家族墓地“苏坟山” 的写真。再后进是启贤堂,这是当年苏家“家有五亩园” 的中心地域,目前供奉着苏氏家的列祖列宗的牌位。听他人介绍,三苏的祖先是唐代河北赵州栾城人苏味道,曾任过当时的宰相,后被贬为眉州刺史,就此在眉州留下了苏氏一脉。

启贤堂后的木假山堂和来凤轩曾是三苏父子读书之地,展示他们的著作和书画。苏洵的自学成才和教子有方令人敬佩,其《木假山记》深刻洞察人生。苏轼的《迈砚铭》和《迨砚铭》体现苏家准则,强调为官造福、求知创新。苏轼的“好书百读不厌”和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展现对自由和畅快生活的追求,文字中流露出率真与豪情。

出了书房,就能看到抱月亭、绿叶亭隔水相望,中间有座小桥相连。祠内惟一的一座楼——东坡楼在假山绿树翠竹丛中。苏轼一生酷爱竹子,成语“胸有成竹”就是来自苏轼。这也让我想到苏轼那首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所以苏轼在被贬黄州之时,雪堂周边遍植松竹,那句千古名言“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在竹林中所写。在这,同行的朋友详尽地介绍了三苏祠的演变历史,历朝历代的修缮,使原来苏东坡所说的“家有五亩园” 故居,发展成了当今有八十六亩的川西民居式建筑风格的古祠堂。行走其中可领略与欣赏川西园林的特点,披风榭、百坡亭、瑞莲亭姿态各异,各有情调。

朋友说,此时的披风榭不是彼时的披风榭,是清光绪年间,眉州人修建的。穿过一片竹林,二十米之外的东坡塑像是现代雕塑家赵树同的力作,那时,他遇到了特殊的十年,也遭遇了人生变故,困顿年代中,东坡的诗词、东坡一生的境遇给予了他安慰和勇气,他们在精气神上才有了相通之处,也才会有了那座形神皆备的东坡塑像。

在这片竹林前,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酷爱竹林的苏轼先生就像是在我的眼前一样,一袭潇洒的青衫随夏日的轻风摆动,腰间束着竹编的腰带,脚踏一双竹叶草鞋,发髻随意束起,不施粉黛,那般洒脱不羁,却又深沉内敛。我闭上眼睛,不敢睁开,生怕眼前的苏轼在我睁眼的那一刹那消失不见,我试图张开我的双臂,去拥抱他。

他一定常常漫步在竹林间,手握竹杖的他一定听惯了竹叶的沙沙作响,笔走龙蛇的每一个月夜,一定是竹叶在陪伴他。

不知谁往我的手里递来了一杯清茶,我轻轻抿了一口,然后转身走向了披风榭,那座历经沧桑的建筑,如今依旧屹立在此,如果苏轼在此,一定会惊叹时光荏苒,世事无常。我沿着小桥走过,桥下流水潺潺,竟然有一丝凉意。而那座东坡楼,在假山绿树翠竹的掩映下,更显庄重。

此刻,我站在竹林前,看着那些随风摇曳的竹子,心中涌起一股敬意。走遍了千山万水,见惯了繁华与喧嚣,我习惯了眼前的市井烟火,习惯了在失意时痛饮三杯,习惯了用酒精去掩盖所有的难过和不堪。人世间难免磕磕绊绊,生活似乎我手里捧着的清茶,初入口时带着苦涩,细细品味,却有一丝甘甜在心头蔓延。我习惯了在市井烟火中去解读生活,尤其喜欢那些琐碎的日常,喜欢那些邻里间的闲话家常,似乎生活中缺失了这些内容,生活也就没有了色彩。

城市的夜灯每每点亮,我总会坐在落地窗前,看着灯火阑珊的街道,那些忙碌了一天的行人,他们的身影在灯光下拉长,仿佛是生活的缩影。楼下的叫卖声穿越了五层空间,也被六层阳台上的我真切地听到了,小贩们为了生计而发出的呼唤,他们的声音虽然微弱,却充满了生活的力量。

曾经不喜欢在厨房里摆弄地我,如今也学会了烹饪,那些复杂的食材,经过我的手,却也变成了美味的佳肴。饭菜端上餐桌,我看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欢声笑语,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奔波的每个人,何尝没有大梦想,只是把大梦想藏在了小人间。在街头巷尾,我遇到了许多陌生人,坐在长椅上的老人喜欢听着收音机里的戏曲,眼神中透露出岁月的痕迹,我会走过去陪他聊天,听他讲述年轻时自己也曾有越野的少年梦想。

在失意时,举杯邀明月,酒精的微醺让我释然,让我暂时忘却了烦恼,短暂的沉醉中,我终于找到了重新站起来的勇气。生活中的不如意十之八九,凡夫俗子怎奈生活的琐碎与无奈。我看着那些随风摇曳的竹子,它们在风雨中依然挺立,它们的生命力让我感到震撼。我想,人也是如此。

坐在书桌前,翻开了苏轼先生的古诗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海海,时光如梭,看着全家福里有着婴儿肥的孩子如今已经成为带着工牌的职员,看着曾经头发茂密的我如今已经稀疏,时间就这么悄悄地溜走了,不和你我打一声招呼,甚至从来不会因为任何人而多停留一秒。

厨房里依旧经常有我忙碌的身影,每次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心甘情愿地去厨房为家里人研究饭菜。关于为家人的付出,我从不拖沓,因为我怕时间等不及,我怕没有太多的机会。如同,在追求自己梦想的长途跋涉中,我似乎从来不敢歇歇脚,因为我害怕自己的懈怠,成为无法补救的遗憾。我喜欢苏轼,是因为在苏轼的人生中,他经历了太多的起伏,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饱经风霜却又坚韧不拔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句诗让我明白了,无论生活如何风雨交加,我们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和的心态,悠然自得地行走于自己的人生路上。

行走在街道上,路边形形色色的人,有的画着精致的妆容准备去奔赴浪漫的约会,一对对年迈的父母和子女手牵手,步履蹒跚,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中却充满了温馨和幸福。不远处,几个孩子欢快地奔跑着,追逐着彼此,他们的笑声清脆悦耳,为这个繁忙的街道增添了一抹纯真的色彩。还有穿着衬衫系着领带刚从写字楼下来的年轻人,步履匆匆,他们或低头看手机,或紧握公文包,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却也透露出对未来的期待,每个人都很忙碌,但每个人都没有停止前行。步履不停,也许就是生活的本真吧。

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耳边似乎有人轻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