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逛厦门老街。
都说城市如人,拥有专属于自己的记忆。人对于城市,也有关于城市的记忆。城市在发展,那些尘封在时光里的故事,总能在告别的那一刻,轻易地被唤醒。而厦门的气息,并不在热门商圈中,而是匿在老街里。走在一里到四里的街头,耳畔传来亲切的闽南话,眼前充满了老街的独家记忆。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鹭岛。犹记得多年前的一个晌午,惠风和煦,春阳熏人,我乘兴来到厦门,寻找蕴藏在时光深处的历史踪迹。做一名随性的游客,凭借脚力对厦门这座城市来个直面相迎,穿街走巷,访民居旧宅,寻人间烟火气,一路汗水,一路风景,也是一路收获,让我这个外来客感受到这座城市及其老街的独特风味。
幽幽岁月里的老街
厦门的老街,它有味道,有特色,带着属于它的鲜明印记,带着它不同于众的沧桑。
正所谓,路的名称如人的姓名,体现着这条路的前世今生。俗话说,中国有多少个城市,就有多少条中山路,这是为了纪念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按照老厦门人的说法,去市区中山路,才叫“去厦门”。
在过去的百年中,中山路片区一直是厦门这座城市的商业、金融和文化的核心地带。它见证了厦门岛的繁荣发展和历史变迁,同时也保留了城市中许多宝贵的文化记忆。中山路的兴建可以追溯到1925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权的更迭,这条街道的名字也经历了多次更改。在日伪政府统治时期,中山路曾被更名为大汉路(1933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街道一度恢复原名中山路。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它又被更名为东方红路(1966年至1979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山路才重新恢复了它的名字。这段近百年的历史沉淀在古街老巷中,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地理、人文和习俗遗迹,见证了整个厦门的发展与变迁。
许多游客来到厦门旅游的第一站,往往会选择到中山路走走看看。在这条长达一公里多的步行街上,各种行业几乎应有尽有,是体验厦门生活的好去处。除了品尝美食、购物和娱乐之外,从中山路两侧延伸出去的小巷弄里,还保留了许多历史古迹,记录着厦门过去的繁华与沧桑。
从新华路上的公安局开始,一路慢慢走到轮渡口的鹭江道,沿途都是骑楼式的建筑,也就是闽南人常说的五脚基。在这里,你完全不用担心日晒雨淋。这条路上有购物中心、百货公司、特色餐饮、闽南小吃、金饰店、茶叶行、伴手礼店、书局等,随便逛逛也要一个多小时。整条街几乎包办了所有生活上的需求。这些颇具历史感的骑楼式建筑,是在鸦片战争后,由海外的华侨带入厦门和鼓浪屿的。走在路上,仔细观察一些窗楣上的花样、古典的立柱和细腻的雕花,都可以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南洋风情。
有些地方仍然沿用着旧城区的老地名,比如城隍庙巷,这是一条短短的小巷。只有看了解说牌,你才会知道,在明朝时期,这里真的有一座城隍庙,也是居民的信仰中心。可惜的是,随着明清两代的更迭,庙宇逐渐残旧破败。随着都市的更新发展,即使拥有百年历史的城隍庙,也难逃被拆除的命运。如今,只剩下路名,让大家记得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历史。
所以,对我而言,中山路是一条令人百走不厌、百赏不倦的街道。夕阳斜洒,斑驳的光影温柔地铺洒在路上,仿佛时光之手轻轻抚过,引领我穿越岁月的长河。同时,中山路还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古迹:目前厦门唯一保存的一段120米长的明古城墙,就位于中山路北街口;始建于1848年的新街礼拜堂,是中国最早的、专为中国人使用的基督教堂;明代建立的万寿宫,供奉着保生大帝;江夏堂是清光绪年间武状元黄培松于宣统二年(1910年)建造的黄氏大宗祠,每年吸引众多海外黄氏宗亲前来祭祖;小走马路是郑成功当年走马练兵的校场遗址;陈化成故居静静地伫立;清代福建水师提督署的遗址依然保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和闻一多曾居住过的天仙旅社,作为厦门最古老的旅馆之一,至今仍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走在中山路,深厚的历史底蕴、喧嚣的市井人气、浓重的商业氛围交相辉映,让人不禁感慨“繁华往事入梦来”,眼前仿佛展现出“九天阊阖开宫殿”的盛世盛景,这确实是一条充满魅力的街道。
听当地的老厦门人说,50年代初会经常去中山路闲逛,一天数往,归来时,祖父常会在路边一家小饮食店买一碗肉汤,味道鲜美,他坐在一旁看着我吃完。饮食店在小街的拐弯处,那条街有若干拐弯转角,有如一条蜿蜒的河流。那条街常有一种运送冰块的人力车穿过,夏日炎阳下,巨大的长方形冰块在车板上冒着气,堪称一景,或许因为这里有渔港,还有一家冷冻厂。到了特区建设之初,街上已经看不到那种运冰车了,但是车辆、人员还不多,街面还显得宽敞。从木屋二楼的小阳台看去,前边转角处,童年时的那家饮食店似乎还在散发着香气,街道拐弯后视线被阻挡,抬头可见大片蓝天,有海涛声在蓝天下传响。
如今的中山路,历史的痕迹或已消逝,或被尘土掩埋,或被精心保存。但正是像中山路这样的老街,见证了厦门近现代发展前行的足迹。而托举起老街的是厦门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厦门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虽然偏安东南沿海一隅,却是一座包容开放的城市。它枕着大海的波涛清新而美丽,它融合多种文化自由而惬意,它在一种轻松舒适之中,凝练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格与精神气质。它既有闽南文化的底色,又有西洋文化的现代,同时还兼具南洋文化的底蕴。
独特的文化背景塑造的鲜明城市特色下,是大气且宁静、繁荣又内敛的生活气息流动。所以,坐落于这座共生共养的茂盛文化混交林中,老街也仿佛长出了一枝枝花团锦簇的枝条。南国的渔村和舶来的西方文化碰撞、交织,现代和古朴的新老元素磨合、融合,一条条不一样的厦门老街,让你迷醉,让你流连。
独具一格的老骑楼建筑
最早知道骑楼,是源于陈启佑的一篇散文《永远的蝴蝶》。那即将成为新娘的樱子姑娘,就因为到马路对面的骑楼下,寄一封给未来婆婆的信,被车撞死,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飞上了天堂。这个凄美的故事,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有时候就顺带记起了骑楼。后来,走的地方多了,也见识了许多骑楼。但是像厦门这样,一整条中山路两侧全部是骑楼,还有一条无比长的思明路中段足足有三站路都是骑楼的,还真没有见过。
我由于躲雨,而喜欢上了厦门的骑楼。
某日,我漫步中山路,突如其来的一场倾盆大雨打破了宁静。市场两旁的商贩们显得从容不迫,他们拥有自己的房间和门前的遮雨棚。然而,顾客们就没那么幸运了,两侧遮雨棚接下的雨水以数倍的量倾泻至路中央。在市场中闲逛的我,感到颇为尴尬,心想着若躲进商家的遮雨棚下,商贩们便会热情地询问需求,或是不厌其烦地向我推销他们的商品:新鲜的鱼类、水灵的蔬菜、各式水果、山珍海味、清凉的凉茶、琳琅满目的百货……然而,当我真正走近时却发现,一些店铺开始洗米做饭,一些店铺里的人摆开桌子沏上茶水打起了麻将。正在纳闷之间,拐进了一条小巷,巷子里的人家,有的打开窗子,支起窗板,伸出几条木板,摆上货品,互不打扰,也让路人不用那么狼狈地被雨水浇淋。
而盘桓在满是骑楼建筑的开元路,真的有种“临路怀惆怅,中驾正踯躅”的感觉。一眼望过去,在开元路这条老街上,许多老房子都在修葺中,墙面上的修车、补锅等字样,皆是生活的痕迹,弥漫着怀旧的气息。偶尔抬头,可以看见鸽群从老楼楼顶飞过,在城市上空留下转瞬即逝的痕迹。褪色的木窗框,略微斑驳的外墙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夕阳给街巷房屋镀上一层复古的金色,老城看起来就像一张张老照片。开元路和错落其间的骑楼,它们的存在仿若是一个躲藏在意气风发的青年背后的老人家一样,默默地看着这个城市风起云涌,固守住自己的一份最初,如茶一般,淡看云起云落。
如今,厦门的骑楼老街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文化的实证,是痕迹的存留,也是文明的延伸。市井气息、建筑风光、人文情结在这都被包罗。游走在骑楼一角,只是游走,没有未来,不触过往,只是游走……这一街,那一巷,也流放着,也纵情着。目光所到之处,雕栏玉砌,诉说着厦门往昔变迁,令人不禁怀疑时间不曾游走;过往的车辆,熙攘的人群,却时刻在提醒时光已然远去。
市井巷陌里的“烟火气”
犹记得某位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写喝茶,喜欢坐在一片民居的阁楼之上,能望见一溜连绵起伏的屋脊,屋脊之上有鸽子鸣着鸽哨掠过,也有野猫踩着屋脊的瓦片,俯瞰芸芸众生,更妙的则是屋脊之下的人生,闺阁内的少女对镜贴花黄,窗户里小夫妻吵架拌嘴,小孩子在天井里追逐打闹,还有小街上引车卖浆之流,川流不息,吆喝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喧闹吵嚷,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一览无遗。此时品的不是茶,而是混着尘土,冒着热气,滋味绵长的市井生活。
关于美食,关于市井生活,关于人间的烟火气,也都凝聚在厦门老街的流光岁月中。美食与老街,有一层岁月熬炼的依存关系。厦门老街各式的门店,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以及慵懒的行人,既让我们看到了它历史悠久的老态步伐,又让我们感受到现代文明人间烟火的生活气息。
兜兜热闹的骑楼街市,尝尝闽南小吃古早味,最能感受到老厦门人的生活方式。现今的大元路,曾于上世纪40年代被称作“赖厝埕”,是当时厦门极为热闹的餐饮商业街区。大元路上的赖厝埕扁食,已有七八十年历史,创始人邱素华人称“扁食嫂”,做的扁食皮薄肉鲜,被许多老厦门人认定为“全岛最好吃”。一广场之隔的聪慧同安封肉,也在这条路上开了十多年,店铺不大却干净雅致,门口的几个大炉煮着封肉,热气腾腾。封肉在闽南地区过节、婚嫁喜事时堪称“必备”,将猪肉切成四四方方的大块,配上香菇、虾米、板栗等各种作料,用纱布包裹后放进大锅里煮,直到上桌才打开纱布,浓香软腍却不肥腻,浇了封肉汤汁的米饭也变得更香甜。再往前走,是建于上世纪40年代的“芋包王”,初时只卖芋包和烧肉粽,因芋包好味而被冠以“王”者之名;现在它已成为一间闽南风格的茶楼,门口的芋包笼在巷口飘起淡淡香气。若在这里留步喝茶,就好似走进了旧时的厦门。
而著名的八市,藏身在纵横交错的老街老巷里。在八市的小巷子里,一边做生意,一边喝茶用闽南话“拉呱”的人并不少见,时光似乎在他们身上停留着。而当你从古朴而又喧闹的八市走出,就到了繁华的轮渡和中山路,一个转身,恍如隔世。这里,三四层高的骑楼绵延不断,外墙的色彩早已被风雨所催老,露出古朴怀旧的质感。听听热闹的吆喝,亲切地瓜腔的闽南语,看看水灵灵的蔬菜,活跳跳的海鲜,边打卡老店小吃,四季都有四季的气息。再看每个人脸上,或专注不自知,或沉醉乐陶的神情,流连忘返的步伐,摩肩接踵的熙攘画面,这流动的烟火人间使人沉醉。海腥、叫卖、老巷、闽南语、市井人情…林林总总糅杂成隐藏在老厦门背后的烟火味,在八市充满咸腥海鲜味的空气中四处弥漫。
翻开历史的画卷,开元路经历了90春秋,蕴涵着丰厚的历史信息,作为厦门第一条市政建设道路,它见证着厦门近百年的沧桑巨变,1920年12月开始修建,建成于1924年8月,曾是厦门的繁华之地,各种商行、百货应有尽有,往来商贾络绎不绝。如今的开元路似乎已不再拥有往日的繁华与兴盛,然而这里依旧弥漫着老厦门独有的风情。道路两旁的店铺、楼道以及那些神秘而细长的巷口,无不透露出岁月的痕迹。楼上的老式木窗、土灰色且略显脏污的厚重窗帘、大型而缓慢旋转的悬挂式风扇,以及那些锈迹斑斑的晾晒架子,共同勾勒出一幅怀旧的画面。在夏季,开元路上的老厦门人,总爱呼朋唤友,坐在廊檐下喝茶聊天,在今天的开元路,骑楼下的“茶桌仔”依旧可见,三三两两,闲坐一堂,话古今,呷热茶,生活好不惬意悠闲。
在这条老街上,传承数十年的酥香馅饼,无不吸引着过客的目光,停下脚步、吃上一口,细细品味独属于厦门的“旧时光”;这条路上第一老店——良山海鲜大排档拥有二十年的悠久历史,所有食材均整齐陈列于碎冰之上,以朴素的方式呈现,人们可直观地挑选新鲜海鲜,随即下单。厨师在这些“展示台”旁边烹饪,使得厨房的每一个环节都一览无余。良山的特色菜品包括炒猪腰和醋肉两种。炒猪腰以其脆嫩口感和西芹红椒的简单搭配,散发出难以抗拒的鲜香。醋肉则以其丰富的口感层次,迅速激发味蕾,细嚼之后,余香在齿颊间久久不散。
如果城市有生命,那么老街可能便是它的回忆。中山路的繁华、骑楼建筑的历史、老街巷的烟火气……这些点点滴滴,共同编织成了一段段难忘的鹭岛记忆。透过时光的隧道,我总能触摸到历史的风华过往和那些深藏于街巷中的人文记忆,它们都曾给后人留下了些许的印痕与思考。只不过,它们总是容易被遗忘,以致历史的沉渣泛起,时代反反复复,清流,依然那么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