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的由来,多源于偶尔的震撼。而这样的震撼,常突兀地出现,没有一丝先兆,也不容一刻回味,却瞬即使人为之一颤。那种感应就像心里打个激灵。若形乎于外,则极似温热之手于数九寒天,突然探入结了薄冰的水缸里一般。
数九时日冬至启,感受之深是寒冷。关中的冬日漫长而难熬。寒冬腊月的每个日子,整个人周遭被阴冷笼罩着,身体好像收束了一圈。然而,外形却臃肿了不少。因厚衣着身的缘故,人的举止连带着思维明显迟笨了许多。古人常讲“秋收冬藏”,这一“藏”,自然也减滞了,世间万千生命的活力与空间。只是同在这一宇寒风里,野外的冷、屋内的冷,又各不相同。
“冬天冻穷人,夏天热大家。”这句话是儿时的我,从母亲那里听来的。此后数十年的亲身体验,让我始终坚信不疑。半世纪前的时月,全社会皆温饱不济,和我一样的多数人,每到冬季,都须格外打起精神强撑,也就是说衣食不足精神补。如今的人们,也许难以想象:困境之中的人,能以坚韧之气,撑起生存之念。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会不停地跺脚抵御寒冷,非呆在室外不可时,便会尽力找个背风的墙角避寒。当然,冬日暖阳是最亲的。一下课,学生们跑出教室,挤搡着隈靠南墙晒太阳,以争得片刻惬意……
这个冬天,是我度过的第六十个。数九寒天,在室温二十几度的暖气房里,我身着单衣还觉得有点热。为了不被百无聊赖的日子所麻痹,我靠读书打发闲暇时光。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复读白居易的《卖炭翁》,熟悉的句子,虽朗朗上口,却也读出了心灵的震撼。不由自主地想到寒风里的环卫工们,每天按时按点立在寒风里,清扫城市街道、伺弄绿篱里的落叶。目前,从事城市保洁的人,多是些中老年人。他们披星戴月,两头不见太阳,不顾风吹雨打,常年守着几百米的街道。这种付出,可以换来不足两千元的月收入。这与“伐薪烧炭南山中”的卖炭翁,又有何异呢?
忆及儿时,每个冬日都得慢慢熬。傍晚时分,在大人不至一次的催促下,去干抱柴烧炕的活儿。到门外柴禾垛上,抱些玉米杆和少许麦草,塞进炕洞里,先以火柴点燃麦草,然后再引燃玉米杆,用烧火棍把里面的柴草支起来,让烟火向里走,等火烧旺了再堵上炕洞门,让它自已着。这时便跑向屋外,望望屋顶的烟囱,见有股浓烟冒出,就不用管了。
冬天夜晚比白天更冷。那些年,家里生不起炉子,也没有火盆可烤。满屋子的寒气,只有炕是热的。天黑后,寒夜挡不住小孩子的玩兴,他们照例相约着在村巷里,不歇地打闹、奔跑,直到累了困了,才各自散去。迟早回到家,便径直脱鞋上了炕,钻进被炕煨热了的被窝,悄然睡去。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这样的诗句,让我难忘冬日里, 每天早晨钻出被窝时,身心一起挣扎的情景。多少个这样的日子:也许是必须早起上学的那些刮着刺骨寒风的黎明,也许是村道里尚无人清扫的那些雪夜的清晨,也许是天寒地冻的除夕夜,也许是灶房水缸里结着厚厚冰的清晨……
上学的日子,学生比大人起得早。先天晚上便把贴身的衣服,放到被窝里用身子暖热,第二天穿衣起床时还是热的。不上学的日子,大人起得早,小孩子怕冷而赖床是常事。大人哄孩子的办法,是先在灶堂里焐热棉袄,然后催促着孩子趁热穿衣起床。那种暖意浓浓的小伎俩,我也不至一次给弟妹们用过,让他们从热被窝里腾然跃起,冲入冰冷天地。
苦难中的温情,依然激励着过来人。焐袄的经历,也许过来人都知。但留给人的印记却有大差别。我们这代人所经历的乡村生活,还有更深的记忆,便是几乎每年冬季都会冻伤手掌,耳朵和脚后跟的日子。母亲手工缝制的棉手套、用棉杆皮从集市上换来的兔毛耳套,还有政府救济的蓝色棉帽子,也没抵档住严寒对稚嫩身体的侵袭。中小学班里的同学,各守其冻伤,谁也不笑话或低看谁。润面油、冻伤膏虽不离身,心中却都深藏着一个信念——春天会越来越近。
记得一年开春后的中午,我坐在门前的石墩上,挽起裤腿,伸出冻伤迟迟未愈的脚,一边晒着暖和的太阳,一边看着父亲忙着出粪,还和我拉着家常的情景。几十年的往事了,被宠爱过的那些幸福和甜蜜,曾不时萦绕于我的心头。无论何时想起它,那种钻心的酸痛和着泪水,一次次不自禁地落下。
那个时候的寒冷,是刻骨铭心的。就像一段绕不过的崎岖山道,每走过一次,都会在少年稚嫩的心里,积淀下一层坚毅,持续地夯实着少年前行的脚步。那样的经历,是在尚不知愁滋味的朦胧中,凭着憧憬未来的激情,一步步蹚过的。每每想起,都有种无须掩饰的些许庆幸与自豪。
可以告慰先辈的,是如今他们的子孙住在单元房里,几千元的暖气费便能告别寒冷,远离冻伤之苦。无论大人小孩,起床时再也不用焐热棉衣了。在暖气房里,毎次触及身体上的冻伤疤痕,便记起挨冻的岁月,但更舒心的总是对走远了的温情的思念。
由如今的人们去海南避寒,让我忽然意识到,人类定居一隅的观念,在鸟儿与生俱来的,合时令而迁徙的本领面前,反倒显得有些相形见绌了。然而,容细思之,昔日皇室亦能,于京外建“避暑山庄”避暑,而绵延千万年的芸芸众生,在物贫食少的往昔岁月里,并非不知也,乃实力所不及也。
诚然,母亲教我的那句话,在时刻提醒我,不敢忘记那些过往岁月。
2025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