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山流云的头像

高山流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20
分享

大剧场,小戏台

大剧场,小戏台

山东/郑书元

老家是传统戏曲的发展和演出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庄户剧团演出的鼎盛时期。正月里来唱大戏,为节日增添了浓浓的年味,为农家注入了一份欢乐气息。那时农家剧团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剧种不一,国粹京剧占一定的演出比例,地方戏比较多,吕剧、五音戏、东路梆子腔等地方戏很受庄户人家欢迎。庄户剧团里的那些导演和演员,还有幕后的锣鼓队和戏剧伴奏艺人,都是他们自愿发起的。经过一个漫长冬季的彩排,年后是他们登台正式演出的黄金时段。

剧场设在村子中央显要的最佳位置,春节后人们结束走亲访友,村里就组织人搭戏台了,戏台是一个长方体的土台子。四根高高的木柱子将戏台连接起来,戏台的前上方拉上一条红绸子,戏台的后边拉一道绿色的屏障,间隔为台前幕后,左右各留一个演员出进的红布帘门,乐队设在戏台的右侧,演出道具摆在幕后,根据不同的戏剧,随时更换不同的道具。除了演员、导演、伴奏、锣鼓队以外,幕后还有不少的内勤人员。由此看来一个庄户剧团规模还算声势庞大。

庄户剧团集中演出的时间是元宵节前后。每天分头午、下午和晚上三个时段演出,演出的剧目不同。晚上演出的叫灯戏,格外精彩,吸引着包括邻村前来看戏的众多观众。那时还没有电灯,晚上剧场照明全部用汽灯,没有任何音响,全靠演员的正常发挥和基本功。我村剧团的传统剧目是地方戏——东路梆子腔,父亲从小爱好地方戏,跟艺人学唱戏。他生就一副好嗓音,没有上过任何学堂,一生没有文化不识字,学唱的戏剧都是导演口对口教会的。凭着父亲超人的记忆,不会轻易遗忘。父亲擅长主演反串角色,如青衣、花旦、老旦、刀马旦等女主角。在当时,父亲的粉丝还真不少,那时我小,不懂剧情和戏文,也为有一位优秀的演员父亲而自豪。

父亲是我村庄户剧团的组织者兼团长,也是戏剧演出的顶梁柱。整个冬季,整个正月都忙于彩排和演出。凭着一份执着,本村剧团在周边村子享有一定的声誉,庄户剧团除了在本村固定演出以外,还要巡回演出,进行戏曲演出交流,送戏到附近每一个村庄。国粹京剧、吕剧传统剧目、五音戏的精彩剧目等地方戏,在不同的村剧场巡回演出。有时在同一个地方举行联合汇演,增进了各庄户剧团以及演员的友谊,从而促进了庄户剧团的壮大,有利于地方戏的不断发展和传承。

演出剧场里除了众多的观众以外,还有那些穿开裆裤的孩子们。他们不懂得戏文,就看热闹而已。我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台上精美的唱功戏根本不入耳,就爱看剧目中的武场打斗戏,只要台上的锣鼓响起,那些耍花枪的、玩大刀旳、舞剑的演员最是吸引我们的眼球。有时我们在观众中效仿台上演员的打斗架势折腾一番,引起不少观众的反感。此后,自己便有了一个想法,以我为首成立一个小戏台。

小戏台就在我家院子闲着的空地方,立四根木棍当戏台柱子,效法大剧场舞台的设计方法,在戏台的前上方拉一根铁丝,铁丝上挂上一红布条幅,用粉笔写上小戏台的字样,再用家里的苇箔将其余三面围起来,小戏台就搭起来了。演员是那些没穿开裆裤的小子们,没有任何乐器,把家里的铁桶倒过来当鼓,铜茶盘子当锣、碗、盆、碟等器皿成了打击乐器。小戏台一切筹备得当亟待演出,我们也按庄户剧团的演出时间顺序,分一天三次演出。晚间演出热闹而精彩。夜幕降临,我便将家里的几盏马灯点亮挂在小戏台的柱子上,不多时就有陆续到来的孩子们,他们敲起铁桶盘盆打击乐,招揽村里的小朋友前来参加演出。

小戏台比起大剧场,一点也不逊色。大剧场里少了那些嬉闹捣乱的孩子们,大人们可以安心看戏了。我家的小剧场里热闹非凡,偶尔也有大人光顾小戏台看个热闹而已。我们没有演出剧目,开始大胆不害羞的我首先登台,哈哈大笑,做个鬼脸惹大家一番,然后唱几句父亲教会我的戏词,具体唱的啥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了。在一阵“锣鼓”声中陆续上台演出的小“演员”,有的吼几句让人听不懂的戏句,有的唱几句五音戏里的王小赶脚,有的唱几句吕剧王汉喜借年里的唱腔,不会唱的干脆到戏台上翻几个跟头,赢得孩子们的阵阵掌声。小戏台最精彩的是小演员模仿大剧场里的武打戏,摔跤的,耍棍棒的、玩木头刀的好不热闹。正月里,我家的小戏台成了孩子们节日里自玩自乐的展示台。

“文革”伊始,庄户剧团宣布解散,大剧场退出节日里人们的视线,我的小戏台也成为记忆。六十多年过去了,小剧团里的“演员们”已经成为夕阳红中的人群,有的已经不在人世。我的父亲早在二十多年前,肚子里装着数十个传统戏剧离开了我们。元宵节即到,愿将此文献给曾经的大剧场和我们的小戏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