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山流云的头像

高山流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25
分享

岁月留痕

曾经的自行车、缝纫机、钟表、收音机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流行的“三转一响”,表现了部分人已经开始走向富裕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随之农村土地推行改革经营模式,分田到户,实行土体承包制,人们的精神物质生活由此开始转变。农村青年谈婚论嫁,“三转一响”便成了时尚彩礼的代名词。我和妻子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结婚的,那时农村条件差,人们的温饱尚未得到解决,更没有“三转一响”的嫁妆。后来流行“三转一响”后,妻子时常抱怨,不过数年后,我家也有了“三转一响”。当时青岛的金鹿牌自行车、上海蜜蜂牌缝纫机、烟台木钟厂的北极星木钟、还有那台式半导体收音机,在鲁北农村最为时尚不

(一) 

在我未成年时,父亲给我赊了一辆除了铃铛不响其他地方都响的破旧自行车,我如获至宝,学会了骑自行车。家里实在付不起那二十几元的旧自行车钱,只好车归卖主,让我白白学会了骑车,心里暗暗高兴。参加工作后,一直渴望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当时市场上流行最时髦的金鹿牌自行车,均为凭票计划供应国家工作人员,民办教师不在供应之列,市场上高价自行车家里又买不起。1980年国家出台政策,奖励每个冒尖户一辆金鹿牌自行车,当年农家收入万元的户极少,刚刚解决温饱的我们,拥有一辆自行车只不过是梦想。

当时我们村里唯一的一辆自行车,那是集体的财产,有专人保管,除了出公差,私人一律不准享用,我初中毕业后进入“文革”时的革委会,才有机会过一下自行车瘾。家有一辆自行车一直是我们的向往。两年后,远在滨州工作的二舅兄,托曾和他在一起工作的原单位同事,在机关单位给我弄了一辆金鹿牌自行车票,当时的价格是国家供应价,每辆一百四十来元,买自行车的钱是家里唯一的积蓄,我已交付于舅哥。我拿着自行车票证一等就是两年有余,日夜期待着提车的好消息。

就在那年腊月二十七,我接到了让我前去青城骑车的电话,电话打到管区的,领导登门告诉我们的。当时我心情非常激动,欣喜若狂,便借了一辆自行车带着大舅兄冒雪前往青城骑车。当时机关已经放假,我们找到了值班的人,那人给了我一个信封,里面有自行车发票和剩余的现金,然后领我们去仓库提车。当我第一眼看到那辆崭新的大金鹿牌自行车的刹那间,眼前模糊了,这不就是我向往已久的大金鹿自行车吗?腊月二十八,我骑着那辆新自行车带着妻子去岳父家,家里人都夸耀一番。我从集市上买来彩色的塑料条,岳父把自行车用塑料条给缠了一遍,美容后的自行车更漂亮了。那年的春节是全家最高兴愉快的一年。

自从家里有了金鹿牌自行车,不断吸引着村里人的眼球,我把它视为珍宝,要比自己的儿子还要珍惜。我不骑时,车子放在家里一般不出借,实在不好推辞时也只能让他人骑一下。不过我们本不是心里情愿的,外人把自行车骑走,心里一直牵挂,生怕借车人有个闪失,直到借车的把车送来才放心。每当我骑着那辆金鹿牌自行车上班时,感到比别人荣耀,就像今天开着宝马、奔驰的富豪一样。来到单位,同事们也纷纷骑我的“金鹿”围着操场转转过过车瘾。

那辆来之不易的金鹿牌自行车与我相伴多年,它是我的专利,自行车见证了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发展和变迁,见证着家的变化,见证着我的工作足迹,见证着孩子们的不断成长。儿子用那辆金鹿自行车学会了骑行。他三年的初中生活更有那辆自行车的功绩,金鹿自行车不愧是当时的名牌,经久耐骑十多年,随之我换了新牌子的自行车,质量远远不如金鹿牌的好。原来的“金鹿”就像一匹马驹老了,自然下岗了,我舍不得把它当作废品卖掉,保存了很多年,曾经的“大金鹿”那是我们永远的记忆。 

(二)

我家有了“三转一响”其中的自行车后,我们的目标是缝纫机。我和妻子结婚时,她娘家陪送了桌椅箱子和几床被褥,这便是全部嫁妆,妻子经常抱怨没有缝纫机。家庭条件好转,缝纫机进农家,当时的名牌缝纫机还是紧俏产品,我们这里商店有一种大连牌子的缝纫机,价廉实惠,非常适合我们这些经济收入偏低的农户。在家庭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家里省吃俭用,在父母的催促下,开支一百四十多元给妻子买了一台大连牌的缝纫机,结束了婆媳手工做针线活的历史。这对我家来说又是一件大喜事。

缝纫机买来后,最开心的还是我的妻子,母亲已是年老眼花,针线活儿全指望妻子了。我按照缝纫机的安装说明书上的安装程序,把缝纫机安装好,还特请使用缝纫机的师傅来家为妻子做操作指导,教妻子驾驭缝纫机的操作技能。慢慢地,妻子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缝纫操作技能,能独立做孩子们的简易服装。用缝纫机做针线活,取代了祖传的手工针线活,是当时那些用手工做针线活儿的妇女所羡慕的。妻子的心愿得以实现,更成了家里人的自豪和骄傲。

不知缝纫机的出厂不合格,还是其他质量原因,缝纫机在使用中老出故障,几次找人来修理,还是不行,商店又不给换,那时产品没有三包合同,买一台不合格的产品消费者算倒了大霉,我们后悔没有买台名牌的缝纫机。当时名牌的缝纫机也属市场上的紧俏产品,根本到不了农村市场。再后来特意请来专修缝纫机的人来修理,还是没修好,只好把它闲置在一旁当个摆设罢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缝纫机落伍了,人们的服装可到服装店任意选购了,直到今天,那台大连牌缝纫机仍旧放在家里的僻静处,默默守候着那份寂寞。

(三)

 烟台木钟厂生产的北极星牌木钟,在20世纪80年代是最时尚的、最流行的名牌挂钟,也是当时的“三转一响”系列之一,农民家里的墙上能挂上一个挂钟也是非常时髦的。1983年秋季县城物资交流会,我和父亲去县物资交流会,我们排队挨号买了一台北极星牌木钟,买回家后我把它挂在父母的房间里,一挂就是十几年,两个孩子有父母照管,木钟那不停的摆动声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木钟那摆动声让父母逐渐变老,直到两位老人相继逝世。北极星木钟不愧是名牌,自从买来到现在已经三十四年了,没有维修一次,半月上弦一次,时间误差很小。

现在款式多样的石英钟应有尽有,那北极星挂钟依旧挂在我的卧室里,夜晚钟摆的滴答声催我入眠,清晨挂钟准时的打点声催我起床晨练,挂钟三十四年来与时间同步,见证着岁月的消失,见证了家的变化,见证了晚辈与亲人的与世永别,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过程,见证了我忠孝义务的履行,见证了我从青年到中年直到夕阳红的今天。挂钟是我家的功臣,从买进我家的那天起,它就默默无闻地履行着神圣职责,年复一年,岁月沧桑,那清晰的十二个数字仍旧清晰可见,身躯完整无损,钟摆的嘀答声还是那么清脆,准确的打点声清脆悦耳。

收购古董的商人出高价买我家的北极星木钟,我们舍不得将它卖掉,我的事业之路,也有木钟的一份功绩。自己有着四十多年的教龄,为了让孩子养成好的作息习惯,为了养成农家早睡早起的习惯,更是为了我上班不会迟到的惯例,我特意把挂钟拨快十分钟,时间是珍贵的,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现在的我耳朵背了,听不到原来的钟摆声了,在寂静的夜里钟摆那滴答声便可回荡在我的耳畔。北极星木钟将伴我走过生命的最后一秒钟,父母的相继离世那一刻,我的目光始终盯着那挂钟的两个走动的针上。 

(四)

度过电波里童年的我,经历有线电波、有线广播,直到无线电波。我家拥有的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是安徽蚌埠无线电厂出的一款手携式收音机,1980年前,那时有收音机的农户很少,收音机是当时人们收听电台广播唯一的娱乐媒体,收音机丰富了农家的生活,给刚刚解决温饱的人带来欢乐,刘兰芳大师播讲的长篇评书,丰富了茶余饭后人们的业余生活,那时儿女尚小,父母年老耳背,收音机几乎成了我的专利,上班时带着它,忙里偷闲听听音乐和流行歌曲,驱散一下工作中的压力和疲惫。

那台手携式收音机,伴随我们见证了改革开放后我家的建房经历,房子建成后我们便失去了收音机。当时家里建房经济拮据,没有条件安装门窗,因家里无住房就搬进刚建好的房子里了,夜晚我把收音机放在枕头旁听听节目,盗窃贼夜里撬开我家的简易大门,神不知鬼不觉来到屋里偷走了我心爱的收音机。家里就像遭了一场劫难,自己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没有收音机的日子里,生活显得枯燥乏味。当时家里再无条件去买台收音机,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寂寞中,好在我们拥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给家里增添了一份欢乐和喜悦。

两年后我们再次买了台式收音机,我家重新找回了往日的欢乐,上次收音机夜间被盗的阴霾仍旧记忆难忘,家人十分珍惜新买来的收音机。那台收音机伴随了我们多年,村里通电后,十七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取代了收音机,我仍将它摆在屋内显眼的地方,不忘记它的功绩,同时也不忘曾经被盗的那手携式收音机。我有夜晚收听习惯,智能袖珍式收音机仍旧伴随着我,每晚的《金山夜话》热线伴随了我十年有余。我的一生与收音机有缘,不离不弃。

国家改革开放几十年,光阴荏苒,人们由温饱奔小康,那曾经的“三转一响”是当时人们走向富裕的代名词,我家和走向富裕的人们一样,因为拥有当时的“三转一响”而骄傲和自豪。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那时髦的代名词将成为那代人的岁月回忆。

那消失的苹果园

“要想富,种果树。”这是为了让人们很快富起来,政府倡导的一项时令口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农民种果树致富其实并非那么容易,在人们还没得到温饱的现实下,拿出一部分耕地种植果树,忽视了粮食生产。从果树种植,到幼果期再到盛果期要经过数年的时间,当果子成熟上市,市场出现卖果难,农民的经济收入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最后只得含泪砍掉果树改种粮食作物,我家也有过砍伐果树的经历。

种植果树前,村里请来技术员,举办有关苹果树种植的技术讲座,当时兴起了家家种果树的热潮,我家了不例外,就把挨着村子的二亩多承包地选址建果园。秋季,我们已经种上了小麦,麦苗长势还不错,受大气候的影响,认定麦田是种植果树最佳地片。苹果苗已经运到村里,按照每户的种植亩数分配苹果树苗,品种是美国新品种。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开始在地里定行距株距,然后刨坑种植,要求是一米见方的树坑。果树幼苗也只有一米来高,还用刨那么大的坑吗?有人质疑,干脆三下五除二将果树幼苗栽上了。我家不是,按照技术员的种植要求刨坑,还请年富力壮的亲朋好友来帮忙将苹果树苗栽好,地里的麦苗尽量爱惜,刚栽种的苹果树占了部分面积,我们在种植苹果树的同时,指望来年小麦丰收。

来年初春,在浇小麦的同时苹果树也享受了一次浇灌,幼树发芽抽枝,长势还不错。树苗刚栽上不需要施肥,在管理小麦的同时也就等于为果树施了肥。夏收我们收了麦子,秋种我们在果树中间种上了矮杆作物,不会影响苹果幼树的生长。秋后我们为果树穴施了一次农家肥,并找果树技术员对幼树修剪了一次,进行果树定型管理。与此同时我也学习了有关果树种植管理以及修剪方面的知识。为了让苹果树生长旺盛,我们进行全方位管理,果园四周栽上了蔷薇做围墙。随着果树不断长大,我们不在里面种植粮食高杆作物了,不能影响果树的正常生长,同时加大了对果树各个不同时期的管理。我和父亲在果园里盖了一间土坯简易房,等果树结果了用来护卫果园。我们在果园里打了小水井,果园也就成了我家的菜园子,父亲在果园的空闲地上种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满足了一家人的享用,有时蔬菜吃不了就送给别人。全家人最大的期待是几年后,苹果树经历幼果期到盛果期,发苹果财。

几年后,已是苹果树幼果期的秋天,突如其来的一场狂风暴雨另加冰雹,把苹果树上的苹果一扫而光全部砸到泥水里。苹果园里就像遭了一场劫难,全家人目睹眼前的一切,蒙了、傻了、呆了,家里的烟囱没了炊烟,我们几乎绝望了。秋天发生涝灾,庄稼受灾损失惨重,大部分庄稼颗粒无收而绝产。我家的苹果树也被淹死了不少,因为果园地势洼,不能及时排除地里的积水,损失极为严重。来年春天我们买来苹果树苗,将被水淹死的树补齐,树龄参差不齐,很难管理,主要原因就是地势太洼,造成涝灾的缘故。我利用冬春的时间,把苹果园边上的引水渠堤上的沙土,一车一车地推到地里。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的时间,苹果园垫上了厚厚的一层沙土,改变了土壤结构,抬高了地基,为再次涝灾增强了抵御能力。苹果树旺盛地生长起来,我们期待果树盛果期的到来。

几年后,苹果园没淹死幸存的大果树到了盛果期,我们的苹果发财梦即将成为现实,我们除了经营其他承包地以外,大部分精力几乎都投入到苹果园,一年四季都有干不完的活。父亲成了我家看护苹果园的守护人,我和妻子也省去一番心。就在那年春天,七十三岁的父亲被查出食道癌晚期,我们没有把实情告诉老人,在他保守治疗的同时,也与父亲去过外地最好的医院看病。所有这些,只不过是安慰老人而已了。在父亲吞咽困难的时候,仍然到苹果园去看护。就在摘苹果的前夕,父亲离开了我们,带着秋天的收获和期待走了。苹果成熟采摘,堆在苹果园里急需卖掉,可是卖果难摆在了果农面前,我们只好求人用农用三轮车,把家里的苹果拉到周边村镇,以每斤三角钱价格含泪把苹果卖掉,苹果发财梦而破灭。

没发苹果财,是取决于市场行情所在。我们不气馁,继续管理好果树。果树落叶前,我们买了一些优质鸡粪猪粪另加不少商品肥,为果树施了肥,期待下一个平果丰收年。没想到就在父亲去世的第二年夏天母亲也走了,找我父亲去了。秋天,苹果树也是个丰收年,卖果难还是大趋势,果农也无法抗拒,增产不增收,有些果农干脆把盛果期的果树砍伐掉,改做良田。“要想富,坎果树”的流行语在果农中广为传播。我们没有这样做,还指望果树发财呢!由于家里的人口减少,村里要收回故去老人的土地,再加上孩子们成家立业,户口外迁,我民师转正户口迁出,原本一个六口之家,就剩下了妻子一个人的土地,就这样,我们精心种植的苹果园顿时在我们眼前消失了。

家里那曾经的苹果园,用汗水经营的苹果园,父母生前期待的苹果园,没有致富的苹果园,最后那被迫砍伐的苹果园,带给我们的是永远抹不去的伤痛。尽管我们坚信“要想富,种果树”的哲理,可是人们没有估透市场经济的竞争力。那时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性浅薄,没有意识到一窝蜂种植果树后的结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今天,果农发了苹果财,苹果市场价格相当可观,现在市场上一斤苹果的钱,能买那时十几斤苹果。还是那些果树,还是那种果树的人,差距如此之大,让人深思。我家再想种果树发家致富,发苹果财已经不现实,果树种植展前景广阔。“要想富,种果树”,却已经成为现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