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 亲 潇 洒 西 去
作者: 阿山
“漫漫思想界,长夜有明灯;赖此导人类,探讨永无垠。”这是父亲生前特别喜欢的一首诗。父亲走后,我每每想起这首诗,就觉得父亲还没有走,还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吟诵着这首诗。这或许是父亲精神不死,象长夜的明灯还在照耀着我们的生活。我这种对父亲死而犹存的独特感受,缘于父亲人生舞台的表演和他最后潇洒离去的那一幕。
那是2013年12月26日上午11点48分,斜躺在我弟弟家客厅长沙发上的父亲,头突然向旁斜了一下,喉咙里隐隐发出一股泉流涌出般的响声,嘴微微一动,摊开的双手向身子两边自然下垂——父亲就这样撒手人寰,潇洒西去,走过了他84年的人生历程。
父亲离开人世前两小时,曾有一次象预演作别人世的惊吓之举,那一刻,亲人都围绕在他身边,他仰躺着,嘴大张着直喘气,胸部急促地起伏,喉头如泉水涌动般的发出响声,大家惊恐万状,以为父亲就要这样离开了。大姐二姐妹妹都在哭喊着“爸爸!爸爸!”父亲没有应答,就这样叫人紧张窒息般地过了十来分钟,父亲又渐渐安静下来回到原来的正常状态。又过了一会,父亲彻底清醒过来,睁开了眼睛,向周围环视了一下,目光最后停在弟弟面前,脸上还洋出一丝浅浅的微笑,用很清亮的声音说:“刚才就差一点了,阎王怎么还没把我的命给拿过去呢!”说完这话,他的目光里似乎略过了一丝得意。这一丝得意包含了父亲对死的坦然接受,仿佛是在告诉大家:他去死神那儿看了一下,没什么可怕的。他老人家对生与死的领悟达到了一种至极的境界!
就在父亲离世的前几日,弟弟打来电话,说父亲病危,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一个星期了,看来是大去之期不远了。我驱车连夜赶回,到医院见到父亲时已是凌晨两点多了,见父亲鼻孔上插着输氧管,手上打着吊针,父亲见我,微微抬起头,浑浊的眼神在病房里的白帜灯下闪了一下,嘴角挤出一丝笑意,喃喃的说:“你回来了!”
见此情境,我心里咯吱一下,第一时间意识到:父亲快不行了!我坐到他身边,大声喊了一声:“爸爸!”眼里已有泪水了。这时父亲声音也大了:“你上班忙,哪有时间回来?”然后他老人家又放低声音,象是在自语:“这回肯定好不了了,不会再拖累你们了。我早点走了,你们也轻松些,好各忙各的事。”
大姐二姐弟弟妹妹,还有我和我爱人都围在父亲身边,安慰着父亲,鼓励他要有信心,不要悲观。父亲倒很轻松地对我们说:“我活够了,该走了。在你们长辈中,我是最后一个了,我该关门了。”父亲是独生子,没有同胞兄弟姐妹,他说的长辈,指的是我母亲那一方的兄弟姐妹。我母亲在十年前就离开我们了,当时母亲也是她的亲兄弟姐妹中最后一个离世的。
父亲说这话时,多少还有几分得意,是的,他将是我直系长辈中最后一个关上生命之门的人。
父亲身体很虚弱,我们不想让他说太多话,希望他能安静地休息,便不再找他说话。这一夜,我和爱人一直守在他身边,父亲一直很安静,除了偶尔的咳嗽声,整个病房里就只有输氧管里发出地声响,伴着父亲微弱的呼吸声。
第二天,父亲没什么大的变化,医生早在一周前就下了病危通知。我们在病房外商量着父亲的后事,几位隔房的叔叔阿姨也来了,大家都预感到父亲日子不久了,热心地帮我们为父亲的后事出主意。
父亲在病房里听到了我们的说话,便把我们叫过去说:一切从简,不做斋,不开路,不搞农村那一套繁杂的安葬仪式。墓地是父亲自己早选择好了的,就是我们老家旧房子的旁边,父亲说那里有一棵古树,有一口古井,有一幢古屋,是最能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父亲说这些话时很平静,感觉不到丝毫的对死的恐惧,也没丝毫的悲戚,一如平时聊天时对某一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一样。
我见父亲如此坦然,便索性问他在什么地方办丧事,具体怎么办,父亲都一一作答,末了,还说一句:人死如灯灭,不管怎么办都无所谓。
就在我们商量父亲后事的这天晚上,父亲的病突然加重,他的头象打瞌睡一样不停地上下点着,越点越快,但身体上却没有什么疼痛,意识也比较清醒。我们都绷紧了神经,大家似乎已听到了死神来临的脚步声,病房里那只白帜灯下晃动着的人影里,有恐怖的幽灵在徘徊,一种难以名状的恐惧笼罩在病房里,守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不愿正视又不得不正视的某种东西压抑在心房里,好象随时都会爆炸开来。
这一夜大家都没有合眼,高度绷紧的神经使你不可能有丝毫的睡意。就这样到天明的时候,我提出转院,转到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去。可意识清醒的父亲坚决不同意,他说自己命已尽,不要去对抗自然规律,人胜不了天。他还强烈要求出院,回到弟弟家中去。在我们的反复劝慰下,他才勉强同意在医院再住一天。
这天,父亲的病有好转的迹象,晚饭时还吃了比平时多一倍的饭。但我心里反倒不安起来,我感到这种反常是不正常的,是人们经常说的久病的人临走时的回光返照。这天晚上,父亲很安静,偶尔说说话,聊一些他这一生感兴趣的人和事,其精神状态的确和前几日不一样。
这天晚上大约到了凌晨一点多的时候,父亲突然说:“你们给我录个音嘛!”我们都感到很诧异,大家面面相觑。父亲以为我们没有听清楚他说的话,又大声重复了一遍:“你们录个音。”我迟疑了一下,掏出手机,打开录音功能,拿到父亲面前说:“爸爸,你要说什么现在就说嘛,我这手机可以录音。”我们都猜想父亲是要立遗嘱了。
大家都屏住呼吸,等待着父亲说话。
“百尺竿头望九洲,前人田土后人收。”父亲用他那嘶哑的声音用力提高嗓门唱了起来,“后人收了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听到这突入其来的歌声,大家脸上的表情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每个人心中被这歌声激起的复杂而茫然的情感是难以找到语言可以阐释的。
父亲平时喜欢唱京剧、川剧。记得小时过年,父亲常在除夕之夜,酒醉饭饱之后,唱几段川剧或京剧。但对父亲今晚唱的这一段,我是从未听过。父亲唱完这段,自己还把意思解释了一遍,但他老人家也记不起这首诗的出处了。我是后来在父亲最近几年特别喜欢看的一本《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一书中找到出处的,原来是辽金时期“伎者歌”,父亲在这首诗下面划了波浪线,这本书已被父亲翻得页边破损泛黄了,书中好多地方父亲都划上了波浪线,有些地方还作了批注,可见父亲特别喜欢这本书。父亲每唱一遍,就把意思解释给我们听。父亲嘶哑而又有几分亢奋的声音缭绕在静寂的病房,格外让人伤感、凄清,我们的眼中都挂起了泪花,因为这歌非常强烈地渲染出了一个临终前的老人心中的无限感慨,那是面对死神的无奈,同时又是一种自我安慰般的超脱!
然而,更令我们伤感的是父亲接下来唱的一段,这段唱词的具体内容,我是在父亲走后,从网上查到的,是俞鹏所作的《鹊桥会》。这天晚上父亲唱的时候,虽然听得懂大部分词句,但因不知出处,故对内容的理解不够,但父亲唱得那么的凄凉哀婉,在这病房里营造出的生离死别的氛围,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他老人家即将与我们永诀时、象面对世界末日般无奈的巨大痛苦,我们从这歌声中感觉到他老人家正在向这个世界挥手作别。
父亲唱道:
谁知道天长地久何时了?
谁知道离恨年年有多少?
度尽了长岁,好难得这七夕良宵;
却又是无限悲愁相逢在鹊桥。
梦长夜短总是多情恼。
见东山晨星已现,天将晓。
可奈何,喜鹊频噪,催人分道。
只好待明年的七夕快快的来到。
当父亲竭力用那嘶哑的声音唱出:“见东山晨星已现,天将晓,可奈何,喜鹊频噪,催人分道”时,我向窗外看了看,正是东方欲晓之时,难道父亲就要在此刻离去?我又看看父亲,他老人家的眼角渗出了一滴混浊的泪珠,他那用尽平生最后的气力唱出的这歌声传达的是巨大的悲怆和无奈。是的,父亲一定明白:他即将与这个世界分道了,阎王爷已站在他面前催他上路。
父亲一连唱了三遍,我知道他老人家是在用他最后的一点气力作生命最后的谢幕表演。
过了一会,父亲好象意犹未尽,又吟诵起另一首诗来,“李杜诗篇万口传,如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父亲一生喜欢古典诗词,常在家里背诵。今夜他背诵的这一首,其意非常明了:他该走了,人生没有数百年,只有几十年,多的也不过百余年,这是父亲近几年常挂在嘴上的话。
外面东方欲晓,北风呼啸。病房里,这好象来自另一个遥远世界的凄切哀婉的歌声,正渲染着一个生离死别的故事,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笼罩在幽灵现身般的恐惧中。我想打破这氛围,便对父亲说:“爸爸,你不要总是唱别人写的东西嘛。你背一背自己以前写的那些诗我们听一听。”
父亲一生,不仅能背诵数百首古诗,而且模仿着写,还在一些地方性刊物上发表过。所以,一提起他写的诗,兴致就来了,脸上闪过一丝兴奋的光波。我提示父亲背一下他五十年代末被打成右派的那些诗。父亲于是连背带唱:“梆梆一响,快进食堂,一碗清汤,不见一粒粮。一顿饭后,仍是辘辘饥肠!”父亲唱得声情并茂,仿佛又回到了那风云变幻的岁月。
父亲是刚解放那年被新政府选拔,在奉节县吐祥镇参加工作的,后因言获罪被从政府机关精减回家务农,他在人民政府的最后职务是吐祥镇白腊乡乡长,那年他三十二岁,在吐祥镇整整工作了十二年,这是父亲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是他人生最重要的阶段。父亲离开吐祥镇三十年后,我在奉节县教育委员会工作,有机会多次去吐祥镇,在工作之余,我曾不止一次地专门到镇上去与那些与父亲年龄差不多的长辈聊天,打听父亲当年的情况。让我吃惊的是,他们中大部分人现在都还能背出父亲当年写的那些打油诗。有很多老人都称赞父亲能说会写,其中一个老人知道我的身份,很有些激动地对我说:“你父亲是能干人哪!好口才,几千人的大会上讲话,他可以不要稿子,一讲就是半天。我们现在还能记得的这些诗,都是从你父亲讲话中听来的,写得好,巴实,一听就记住了。”在吐祥镇的老人中,这样夸父亲的还很多。从这些老人的话语中,我能想象出父亲当年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形象。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对父亲更加的敬重!
父亲是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的农村知识分子,他对人热情谦恭,从不恃强凌弱,但对那些位高权重、欺压百姓的人,父亲从不放在眼里,有一股知识分子的清高,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文革”时期,他总是喜欢挑战那些有权有势地位较高的人,给他们贴大字报,找他们搞辩论。也正是“文革”的大辩论,成就了父亲在家乡的名声,方圆几十公里的百姓几乎都知道父亲,都说父亲是个能干人,能说能写,又富有正义感,只可惜命运不好,没能让他当上领导;后来,“文革”发展到开始夺权,贫下中农要管理学校,有几派人硬是把父亲推到人民公社去管理学校,父亲于是成了贫下中农的代表管理学校,进住到学校。只可惜父亲一到学校,把那些被红卫兵赶走的学历比较高的教师全部重新请回来教书。这样,父亲没当几天贫下中农的代表,就被赶下台,又只好回家种地了。
父亲面对权贵,有一股知识分子的傲骨,但他对地位低下的普通百姓,又总是礼貌谦让。记得父亲被精减回家后,曾长期在生产队担任会计,负责给社员分粮食,在分粮的过程中,因分配的粮食品质有好有差,一些农村妇女常要找负责分粮食的父亲闹意见,有些性格泼辣的妇女用手指着父亲的眼睛破口大骂。而每当这时,父亲总是微笑着,没有半句的争辩。事后父亲总是说,“男不跟女斗,君子不计小人过。我们是读书人,不要跟她们一般见识”。这就是我的父亲。
父亲一生都喜欢看书学习,也鼓励他的儿女多读书,他常说:“开卷有益”。我刚上初中时,父亲便要我把荀子的《劝学》背下来,不但要背原文,还要背现代的译文,他要求我象劝学里讲的那样集中精力学习,现在回想起来,荀子的《劝学》在当时的确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自那时起,父亲经常把他认为好的古文名篇拿给我读,要求我背下。
我从初中起,就开始能背一些古典诗文,完全得益于父亲言传身教。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常常浮现出父亲在深夜坐在床头上,左手拿着用墨水瓶自制的油灯,右手翻着书的镜头。最近几年,父亲眼睛不好,我特地给他买了个放大镜,也经常见他左手拿放大镜,右手压着书页一行一行看。
除了看书学习。父亲的另一爱好是特别关心时事,他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之高,不要说在农村,就是在国家公务员队伍中,也很少有他那样的热情。在我儿时记忆最深的就是父亲经常手捧一个小收音机,他最感兴趣的是英国BBC电台的中文广播,且是每天早上和晚上准时收听,从不错过。要是碰上美国总统大选这样的重大时事,父亲必是以极高的热情持续关注,直到大选尘埃落定。在这个过程中,谁输谁赢,谁当选对我国有利等等,父亲都会作出自己的判断。对国内的政治他更是热情有加,从国家领导人到市区县领导的更迭,他不仅关注,而且有自己的评判。
父亲喜欢《资治通鉴》,对里面的很多历史故事他都烂熟于心,因此在对当今时事的评判时,总是拿历史事件进行比对。我曾嘲笑父亲是天生的政治人物,只可惜上帝长错了眼,没把他放到政治的舞台上去。
父亲一生虽没有什么建树,但他老人家一生乐观豁达。我小的时候,正值文革,国民经济濒临绝境,农村普遍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生活极其艰难,在我记忆中,家中一年四季都难吃上一顿肉,粮食也常常是青黄不接。但就是在那样艰苦的岁月,父亲也经常吟诗作对,家中的墙壁上,到处贴着他老人家的打油诗。印象深的事是,每年除夕,父亲除了必定要在门上贴一幅自己写的春联外,还要写几首诗贴在家里面的门上,有时连厕所门上都要贴。吃过团年饭后,父亲就会称着酒兴,把他写的诗讲给我们听,末了还会说上一句,你们年小,讲也听不懂,便自己拿着翻得发黄的川剧本子,独自唱起来。在我记忆中,很少见父亲愁眉苦脸过。
父亲的这种超脱与豁达,缘于他对人生的领悟。父亲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经常向我们推荐明代方孝儒的《深虑论》,这篇文章父亲背得滚瓜烂熟,他每见我愁眉不展、心思很重的时候,就引用里面的句子安慰我说:“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他总是教导我们遇事要“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从而天助其功成名就。
这次,父亲明白自己的身体状况,他知道大势已去,生命的灯盏即将熄灭,无可挽回,天意不可逆转。父亲面对生命的最后时光,非常坦然,没有多少悲苦。就在父亲反复吟诵那首“百尺竿头望九洲,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了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的诗句后第二天,我因单位有急事,不得不与父亲暂时告别,那天临走时,我对父亲说,回去办完公务后马上返回。父亲很平静地望着我,也很平静的对我说:你去吧!语气里既没有挽留我的意思,也没有催我快走的意思,平淡得如同平时父子作别一样,完全没有一丝生离死别的伤感。
然而,这却是我和父亲最后的作别。我刚离开的第二天,公务没办完,就接到父亲离去的噩耗。弟弟在电话里说了一句:父亲快不行了,赶快返回。电话未挂断,我就听见大姐二姐在电话那头哭着大声地呼喊“爸爸——爸爸——”……
爸爸再也没有应答。我赶回来时,父亲已经躺在棺材里了。我让前来帮忙料理丧事的人揭开棺木盖,我看见父亲平静地躺在里面,脸色没什么变化,眼睛闭着,同平日睡觉一样。我下意识地用手摸了一下父亲的脸,脸僵硬而冰凉——父亲的确是走了。
父亲的确走了,但我却没有眼泪。也许是父亲坦然地离去,抚去了我的伤痛。是的,父亲走得很平静,很坦然,他在生命最后时刻,没有什么痛苦,没有什么遗憾,面对死亡,他老人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他对人生透彻得那么深,那么明,他的离去完全就象老庄从函谷关飘然西去一样。大半年时间过去了,我都一直觉得父亲好象没有离去一样,好象还在这个世界的某一处潇洒的活着。
对自己这种特殊的感受,我开始觉得奇怪,一直在思索这其中的原因。我渐渐明白,自己之所以有这种感受,是因为父亲对生和死大彻大悟,他对生与死的认识达到了生即死,死即生的境界,同时,他也一定觉得他的一生,是在“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因此无怨无悔。如此这般,有何悲痛可言!
父亲潇洒西去,他临走时唱的那段俞鹏所作的《鹊桥会》,常萦绕在我的耳畔,唤起我对父亲一生的回忆:
谁知道天长地久何时了?
谁知道离恨年年有多少?
度尽了长岁,好难得这七夕良宵;
却又是无限悲愁相逢在鹊桥。
梦长夜短总是多情恼。
见东山晨星已现,天将晓。
可奈何,喜鹊频噪,催人分道。
只好待明年的七夕快快的来到。
歌声凄婉,虽是无奈的永别,但也是父亲坦然面对死神,对这个世界作最后的谢幕!
“漫漫思想界,长夜有明灯;赖此导人类,探讨永无垠。”在我生命的漫漫长河中,父亲的这盏灯会一直亮着,不会熄灭的。
父亲走了,我撰了一幅挽联:
吾父长呤百尺竿头望九州而后挥手西去真潇洒,
我辈慨叹千古风流浪淘尽回首人生苦短空悲切。
父亲,安息吧!
二0一四年七月三日 初稿
二0一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修改父 亲 潇 洒 西 去
作者: 阿山
“漫漫思想界,长夜有明灯;赖此导人类,探讨永无垠。”这是父亲生前特别喜欢的一首诗。父亲走后,我每每想起这首诗,就觉得父亲还没有走,还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吟诵着这首诗。这或许是父亲精神不死,象长夜的明灯还在照耀着我们的生活。我这种对父亲死而犹存的独特感受,缘于父亲人生舞台的表演和他最后潇洒离去的那一幕。
那是2013年12月26日上午11点48分,斜躺在我弟弟家客厅长沙发上的父亲,头突然向旁斜了一下,喉咙里隐隐发出一股泉流涌出般的响声,嘴微微一动,摊开的双手向身子两边自然下垂——父亲就这样撒手人寰,潇洒西去,走过了他84年的人生历程。
父亲离开人世前两小时,曾有一次象预演作别人世的惊吓之举,那一刻,亲人都围绕在他身边,他仰躺着,嘴大张着直喘气,胸部急促地起伏,喉头如泉水涌动般的发出响声,大家惊恐万状,以为父亲就要这样离开了。大姐二姐妹妹都在哭喊着“爸爸!爸爸!”父亲没有应答,就这样叫人紧张窒息般地过了十来分钟,父亲又渐渐安静下来回到原来的正常状态。又过了一会,父亲彻底清醒过来,睁开了眼睛,向周围环视了一下,目光最后停在弟弟面前,脸上还洋出一丝浅浅的微笑,用很清亮的声音说:“刚才就差一点了,阎王怎么还没把我的命给拿过去呢!”说完这话,他的目光里似乎略过了一丝得意。这一丝得意包含了父亲对死的坦然接受,仿佛是在告诉大家:他去死神那儿看了一下,没什么可怕的。他老人家对生与死的领悟达到了一种至极的境界!
就在父亲离世的前几日,弟弟打来电话,说父亲病危,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一个星期了,看来是大去之期不远了。我驱车连夜赶回,到医院见到父亲时已是凌晨两点多了,见父亲鼻孔上插着输氧管,手上打着吊针,父亲见我,微微抬起头,浑浊的眼神在病房里的白帜灯下闪了一下,嘴角挤出一丝笑意,喃喃的说:“你回来了!”
见此情境,我心里咯吱一下,第一时间意识到:父亲快不行了!我坐到他身边,大声喊了一声:“爸爸!”眼里已有泪水了。这时父亲声音也大了:“你上班忙,哪有时间回来?”然后他老人家又放低声音,象是在自语:“这回肯定好不了了,不会再拖累你们了。我早点走了,你们也轻松些,好各忙各的事。”
大姐二姐弟弟妹妹,还有我和我爱人都围在父亲身边,安慰着父亲,鼓励他要有信心,不要悲观。父亲倒很轻松地对我们说:“我活够了,该走了。在你们长辈中,我是最后一个了,我该关门了。”父亲是独生子,没有同胞兄弟姐妹,他说的长辈,指的是我母亲那一方的兄弟姐妹。我母亲在十年前就离开我们了,当时母亲也是她的亲兄弟姐妹中最后一个离世的。
父亲说这话时,多少还有几分得意,是的,他将是我直系长辈中最后一个关上生命之门的人。
父亲身体很虚弱,我们不想让他说太多话,希望他能安静地休息,便不再找他说话。这一夜,我和爱人一直守在他身边,父亲一直很安静,除了偶尔的咳嗽声,整个病房里就只有输氧管里发出地声响,伴着父亲微弱的呼吸声。
第二天,父亲没什么大的变化,医生早在一周前就下了病危通知。我们在病房外商量着父亲的后事,几位隔房的叔叔阿姨也来了,大家都预感到父亲日子不久了,热心地帮我们为父亲的后事出主意。
父亲在病房里听到了我们的说话,便把我们叫过去说:一切从简,不做斋,不开路,不搞农村那一套繁杂的安葬仪式。墓地是父亲自己早选择好了的,就是我们老家旧房子的旁边,父亲说那里有一棵古树,有一口古井,有一幢古屋,是最能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父亲说这些话时很平静,感觉不到丝毫的对死的恐惧,也没丝毫的悲戚,一如平时聊天时对某一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一样。
我见父亲如此坦然,便索性问他在什么地方办丧事,具体怎么办,父亲都一一作答,末了,还说一句:人死如灯灭,不管怎么办都无所谓。
就在我们商量父亲后事的这天晚上,父亲的病突然加重,他的头象打瞌睡一样不停地上下点着,越点越快,但身体上却没有什么疼痛,意识也比较清醒。我们都绷紧了神经,大家似乎已听到了死神来临的脚步声,病房里那只白帜灯下晃动着的人影里,有恐怖的幽灵在徘徊,一种难以名状的恐惧笼罩在病房里,守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不愿正视又不得不正视的某种东西压抑在心房里,好象随时都会爆炸开来。
这一夜大家都没有合眼,高度绷紧的神经使你不可能有丝毫的睡意。就这样到天明的时候,我提出转院,转到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去。可意识清醒的父亲坚决不同意,他说自己命已尽,不要去对抗自然规律,人胜不了天。他还强烈要求出院,回到弟弟家中去。在我们的反复劝慰下,他才勉强同意在医院再住一天。
这天,父亲的病有好转的迹象,晚饭时还吃了比平时多一倍的饭。但我心里反倒不安起来,我感到这种反常是不正常的,是人们经常说的久病的人临走时的回光返照。这天晚上,父亲很安静,偶尔说说话,聊一些他这一生感兴趣的人和事,其精神状态的确和前几日不一样。
这天晚上大约到了凌晨一点多的时候,父亲突然说:“你们给我录个音嘛!”我们都感到很诧异,大家面面相觑。父亲以为我们没有听清楚他说的话,又大声重复了一遍:“你们录个音。”我迟疑了一下,掏出手机,打开录音功能,拿到父亲面前说:“爸爸,你要说什么现在就说嘛,我这手机可以录音。”我们都猜想父亲是要立遗嘱了。
大家都屏住呼吸,等待着父亲说话。
“百尺竿头望九洲,前人田土后人收。”父亲用他那嘶哑的声音用力提高嗓门唱了起来,“后人收了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听到这突入其来的歌声,大家脸上的表情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每个人心中被这歌声激起的复杂而茫然的情感是难以找到语言可以阐释的。
父亲平时喜欢唱京剧、川剧。记得小时过年,父亲常在除夕之夜,酒醉饭饱之后,唱几段川剧或京剧。但对父亲今晚唱的这一段,我是从未听过。父亲唱完这段,自己还把意思解释了一遍,但他老人家也记不起这首诗的出处了。我是后来在父亲最近几年特别喜欢看的一本《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一书中找到出处的,原来是辽金时期“伎者歌”,父亲在这首诗下面划了波浪线,这本书已被父亲翻得页边破损泛黄了,书中好多地方父亲都划上了波浪线,有些地方还作了批注,可见父亲特别喜欢这本书。父亲每唱一遍,就把意思解释给我们听。父亲嘶哑而又有几分亢奋的声音缭绕在静寂的病房,格外让人伤感、凄清,我们的眼中都挂起了泪花,因为这歌非常强烈地渲染出了一个临终前的老人心中的无限感慨,那是面对死神的无奈,同时又是一种自我安慰般的超脱!
然而,更令我们伤感的是父亲接下来唱的一段,这段唱词的具体内容,我是在父亲走后,从网上查到的,是俞鹏所作的《鹊桥会》。这天晚上父亲唱的时候,虽然听得懂大部分词句,但因不知出处,故对内容的理解不够,但父亲唱得那么的凄凉哀婉,在这病房里营造出的生离死别的氛围,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他老人家即将与我们永诀时、象面对世界末日般无奈的巨大痛苦,我们从这歌声中感觉到他老人家正在向这个世界挥手作别。
父亲唱道:
谁知道天长地久何时了?
谁知道离恨年年有多少?
度尽了长岁,好难得这七夕良宵;
却又是无限悲愁相逢在鹊桥。
梦长夜短总是多情恼。
见东山晨星已现,天将晓。
可奈何,喜鹊频噪,催人分道。
只好待明年的七夕快快的来到。
当父亲竭力用那嘶哑的声音唱出:“见东山晨星已现,天将晓,可奈何,喜鹊频噪,催人分道”时,我向窗外看了看,正是东方欲晓之时,难道父亲就要在此刻离去?我又看看父亲,他老人家的眼角渗出了一滴混浊的泪珠,他那用尽平生最后的气力唱出的这歌声传达的是巨大的悲怆和无奈。是的,父亲一定明白:他即将与这个世界分道了,阎王爷已站在他面前催他上路。
父亲一连唱了三遍,我知道他老人家是在用他最后的一点气力作生命最后的谢幕表演。
过了一会,父亲好象意犹未尽,又吟诵起另一首诗来,“李杜诗篇万口传,如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父亲一生喜欢古典诗词,常在家里背诵。今夜他背诵的这一首,其意非常明了:他该走了,人生没有数百年,只有几十年,多的也不过百余年,这是父亲近几年常挂在嘴上的话。
外面东方欲晓,北风呼啸。病房里,这好象来自另一个遥远世界的凄切哀婉的歌声,正渲染着一个生离死别的故事,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笼罩在幽灵现身般的恐惧中。我想打破这氛围,便对父亲说:“爸爸,你不要总是唱别人写的东西嘛。你背一背自己以前写的那些诗我们听一听。”
父亲一生,不仅能背诵数百首古诗,而且模仿着写,还在一些地方性刊物上发表过。所以,一提起他写的诗,兴致就来了,脸上闪过一丝兴奋的光波。我提示父亲背一下他五十年代末被打成右派的那些诗。父亲于是连背带唱:“梆梆一响,快进食堂,一碗清汤,不见一粒粮。一顿饭后,仍是辘辘饥肠!”父亲唱得声情并茂,仿佛又回到了那风云变幻的岁月。
父亲是刚解放那年被新政府选拔,在奉节县吐祥镇参加工作的,后因言获罪被从政府机关精减回家务农,他在人民政府的最后职务是吐祥镇白腊乡乡长,那年他三十二岁,在吐祥镇整整工作了十二年,这是父亲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是他人生最重要的阶段。父亲离开吐祥镇三十年后,我在奉节县教育委员会工作,有机会多次去吐祥镇,在工作之余,我曾不止一次地专门到镇上去与那些与父亲年龄差不多的长辈聊天,打听父亲当年的情况。让我吃惊的是,他们中大部分人现在都还能背出父亲当年写的那些打油诗。有很多老人都称赞父亲能说会写,其中一个老人知道我的身份,很有些激动地对我说:“你父亲是能干人哪!好口才,几千人的大会上讲话,他可以不要稿子,一讲就是半天。我们现在还能记得的这些诗,都是从你父亲讲话中听来的,写得好,巴实,一听就记住了。”在吐祥镇的老人中,这样夸父亲的还很多。从这些老人的话语中,我能想象出父亲当年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形象。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对父亲更加的敬重!
父亲是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的农村知识分子,他对人热情谦恭,从不恃强凌弱,但对那些位高权重、欺压百姓的人,父亲从不放在眼里,有一股知识分子的清高,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文革”时期,他总是喜欢挑战那些有权有势地位较高的人,给他们贴大字报,找他们搞辩论。也正是“文革”的大辩论,成就了父亲在家乡的名声,方圆几十公里的百姓几乎都知道父亲,都说父亲是个能干人,能说能写,又富有正义感,只可惜命运不好,没能让他当上领导;后来,“文革”发展到开始夺权,贫下中农要管理学校,有几派人硬是把父亲推到人民公社去管理学校,父亲于是成了贫下中农的代表管理学校,进住到学校。只可惜父亲一到学校,把那些被红卫兵赶走的学历比较高的教师全部重新请回来教书。这样,父亲没当几天贫下中农的代表,就被赶下台,又只好回家种地了。
父亲面对权贵,有一股知识分子的傲骨,但他对地位低下的普通百姓,又总是礼貌谦让。记得父亲被精减回家后,曾长期在生产队担任会计,负责给社员分粮食,在分粮的过程中,因分配的粮食品质有好有差,一些农村妇女常要找负责分粮食的父亲闹意见,有些性格泼辣的妇女用手指着父亲的眼睛破口大骂。而每当这时,父亲总是微笑着,没有半句的争辩。事后父亲总是说,“男不跟女斗,君子不计小人过。我们是读书人,不要跟她们一般见识”。这就是我的父亲。
父亲一生都喜欢看书学习,也鼓励他的儿女多读书,他常说:“开卷有益”。我刚上初中时,父亲便要我把荀子的《劝学》背下来,不但要背原文,还要背现代的译文,他要求我象劝学里讲的那样集中精力学习,现在回想起来,荀子的《劝学》在当时的确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自那时起,父亲经常把他认为好的古文名篇拿给我读,要求我背下。
我从初中起,就开始能背一些古典诗文,完全得益于父亲言传身教。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常常浮现出父亲在深夜坐在床头上,左手拿着用墨水瓶自制的油灯,右手翻着书的镜头。最近几年,父亲眼睛不好,我特地给他买了个放大镜,也经常见他左手拿放大镜,右手压着书页一行一行看。
除了看书学习。父亲的另一爱好是特别关心时事,他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之高,不要说在农村,就是在国家公务员队伍中,也很少有他那样的热情。在我儿时记忆最深的就是父亲经常手捧一个小收音机,他最感兴趣的是英国BBC电台的中文广播,且是每天早上和晚上准时收听,从不错过。要是碰上美国总统大选这样的重大时事,父亲必是以极高的热情持续关注,直到大选尘埃落定。在这个过程中,谁输谁赢,谁当选对我国有利等等,父亲都会作出自己的判断。对国内的政治他更是热情有加,从国家领导人到市区县领导的更迭,他不仅关注,而且有自己的评判。
父亲喜欢《资治通鉴》,对里面的很多历史故事他都烂熟于心,因此在对当今时事的评判时,总是拿历史事件进行比对。我曾嘲笑父亲是天生的政治人物,只可惜上帝长错了眼,没把他放到政治的舞台上去。
父亲一生虽没有什么建树,但他老人家一生乐观豁达。我小的时候,正值文革,国民经济濒临绝境,农村普遍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生活极其艰难,在我记忆中,家中一年四季都难吃上一顿肉,粮食也常常是青黄不接。但就是在那样艰苦的岁月,父亲也经常吟诗作对,家中的墙壁上,到处贴着他老人家的打油诗。印象深的事是,每年除夕,父亲除了必定要在门上贴一幅自己写的春联外,还要写几首诗贴在家里面的门上,有时连厕所门上都要贴。吃过团年饭后,父亲就会称着酒兴,把他写的诗讲给我们听,末了还会说上一句,你们年小,讲也听不懂,便自己拿着翻得发黄的川剧本子,独自唱起来。在我记忆中,很少见父亲愁眉苦脸过。
父亲的这种超脱与豁达,缘于他对人生的领悟。父亲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经常向我们推荐明代方孝儒的《深虑论》,这篇文章父亲背得滚瓜烂熟,他每见我愁眉不展、心思很重的时候,就引用里面的句子安慰我说:“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他总是教导我们遇事要“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从而天助其功成名就。
这次,父亲明白自己的身体状况,他知道大势已去,生命的灯盏即将熄灭,无可挽回,天意不可逆转。父亲面对生命的最后时光,非常坦然,没有多少悲苦。就在父亲反复吟诵那首“百尺竿头望九洲,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了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的诗句后第二天,我因单位有急事,不得不与父亲暂时告别,那天临走时,我对父亲说,回去办完公务后马上返回。父亲很平静地望着我,也很平静的对我说:你去吧!语气里既没有挽留我的意思,也没有催我快走的意思,平淡得如同平时父子作别一样,完全没有一丝生离死别的伤感。
然而,这却是我和父亲最后的作别。我刚离开的第二天,公务没办完,就接到父亲离去的噩耗。弟弟在电话里说了一句:父亲快不行了,赶快返回。电话未挂断,我就听见大姐二姐在电话那头哭着大声地呼喊“爸爸——爸爸——”……
爸爸再也没有应答。我赶回来时,父亲已经躺在棺材里了。我让前来帮忙料理丧事的人揭开棺木盖,我看见父亲平静地躺在里面,脸色没什么变化,眼睛闭着,同平日睡觉一样。我下意识地用手摸了一下父亲的脸,脸僵硬而冰凉——父亲的确是走了。
父亲的确走了,但我却没有眼泪。也许是父亲坦然地离去,抚去了我的伤痛。是的,父亲走得很平静,很坦然,他在生命最后时刻,没有什么痛苦,没有什么遗憾,面对死亡,他老人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他对人生透彻得那么深,那么明,他的离去完全就象老庄从函谷关飘然西去一样。大半年时间过去了,我都一直觉得父亲好象没有离去一样,好象还在这个世界的某一处潇洒的活着。
对自己这种特殊的感受,我开始觉得奇怪,一直在思索这其中的原因。我渐渐明白,自己之所以有这种感受,是因为父亲对生和死大彻大悟,他对生与死的认识达到了生即死,死即生的境界,同时,他也一定觉得他的一生,是在“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因此无怨无悔。如此这般,有何悲痛可言!
父亲潇洒西去,他临走时唱的那段俞鹏所作的《鹊桥会》,常萦绕在我的耳畔,唤起我对父亲一生的回忆:
谁知道天长地久何时了?
谁知道离恨年年有多少?
度尽了长岁,好难得这七夕良宵;
却又是无限悲愁相逢在鹊桥。
梦长夜短总是多情恼。
见东山晨星已现,天将晓。
可奈何,喜鹊频噪,催人分道。
只好待明年的七夕快快的来到。
歌声凄婉,虽是无奈的永别,但也是父亲坦然面对死神,对这个世界作最后的谢幕!
“漫漫思想界,长夜有明灯;赖此导人类,探讨永无垠。”在我生命的漫漫长河中,父亲的这盏灯会一直亮着,不会熄灭的。
父亲走了,我撰了一幅挽联:
吾父长呤百尺竿头望九州而后挥手西去真潇洒,
我辈慨叹千古风流浪淘尽回首人生苦短空悲切。
父亲,安息吧!
二0一四年七月三日 初稿
二0一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修改父 亲 潇 洒 西 去
作者: 阿山
“漫漫思想界,长夜有明灯;赖此导人类,探讨永无垠。”这是父亲生前特别喜欢的一首诗。父亲走后,我每每想起这首诗,就觉得父亲还没有走,还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吟诵着这首诗。这或许是父亲精神不死,象长夜的明灯还在照耀着我们的生活。我这种对父亲死而犹存的独特感受,缘于父亲人生舞台的表演和他最后潇洒离去的那一幕。
那是2013年12月26日上午11点48分,斜躺在我弟弟家客厅长沙发上的父亲,头突然向旁斜了一下,喉咙里隐隐发出一股泉流涌出般的响声,嘴微微一动,摊开的双手向身子两边自然下垂——父亲就这样撒手人寰,潇洒西去,走过了他84年的人生历程。
父亲离开人世前两小时,曾有一次象预演作别人世的惊吓之举,那一刻,亲人都围绕在他身边,他仰躺着,嘴大张着直喘气,胸部急促地起伏,喉头如泉水涌动般的发出响声,大家惊恐万状,以为父亲就要这样离开了。大姐二姐妹妹都在哭喊着“爸爸!爸爸!”父亲没有应答,就这样叫人紧张窒息般地过了十来分钟,父亲又渐渐安静下来回到原来的正常状态。又过了一会,父亲彻底清醒过来,睁开了眼睛,向周围环视了一下,目光最后停在弟弟面前,脸上还洋出一丝浅浅的微笑,用很清亮的声音说:“刚才就差一点了,阎王怎么还没把我的命给拿过去呢!”说完这话,他的目光里似乎略过了一丝得意。这一丝得意包含了父亲对死的坦然接受,仿佛是在告诉大家:他去死神那儿看了一下,没什么可怕的。他老人家对生与死的领悟达到了一种至极的境界!
就在父亲离世的前几日,弟弟打来电话,说父亲病危,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一个星期了,看来是大去之期不远了。我驱车连夜赶回,到医院见到父亲时已是凌晨两点多了,见父亲鼻孔上插着输氧管,手上打着吊针,父亲见我,微微抬起头,浑浊的眼神在病房里的白帜灯下闪了一下,嘴角挤出一丝笑意,喃喃的说:“你回来了!”
见此情境,我心里咯吱一下,第一时间意识到:父亲快不行了!我坐到他身边,大声喊了一声:“爸爸!”眼里已有泪水了。这时父亲声音也大了:“你上班忙,哪有时间回来?”然后他老人家又放低声音,象是在自语:“这回肯定好不了了,不会再拖累你们了。我早点走了,你们也轻松些,好各忙各的事。”
大姐二姐弟弟妹妹,还有我和我爱人都围在父亲身边,安慰着父亲,鼓励他要有信心,不要悲观。父亲倒很轻松地对我们说:“我活够了,该走了。在你们长辈中,我是最后一个了,我该关门了。”父亲是独生子,没有同胞兄弟姐妹,他说的长辈,指的是我母亲那一方的兄弟姐妹。我母亲在十年前就离开我们了,当时母亲也是她的亲兄弟姐妹中最后一个离世的。
父亲说这话时,多少还有几分得意,是的,他将是我直系长辈中最后一个关上生命之门的人。
父亲身体很虚弱,我们不想让他说太多话,希望他能安静地休息,便不再找他说话。这一夜,我和爱人一直守在他身边,父亲一直很安静,除了偶尔的咳嗽声,整个病房里就只有输氧管里发出地声响,伴着父亲微弱的呼吸声。
第二天,父亲没什么大的变化,医生早在一周前就下了病危通知。我们在病房外商量着父亲的后事,几位隔房的叔叔阿姨也来了,大家都预感到父亲日子不久了,热心地帮我们为父亲的后事出主意。
父亲在病房里听到了我们的说话,便把我们叫过去说:一切从简,不做斋,不开路,不搞农村那一套繁杂的安葬仪式。墓地是父亲自己早选择好了的,就是我们老家旧房子的旁边,父亲说那里有一棵古树,有一口古井,有一幢古屋,是最能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父亲说这些话时很平静,感觉不到丝毫的对死的恐惧,也没丝毫的悲戚,一如平时聊天时对某一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一样。
我见父亲如此坦然,便索性问他在什么地方办丧事,具体怎么办,父亲都一一作答,末了,还说一句:人死如灯灭,不管怎么办都无所谓。
就在我们商量父亲后事的这天晚上,父亲的病突然加重,他的头象打瞌睡一样不停地上下点着,越点越快,但身体上却没有什么疼痛,意识也比较清醒。我们都绷紧了神经,大家似乎已听到了死神来临的脚步声,病房里那只白帜灯下晃动着的人影里,有恐怖的幽灵在徘徊,一种难以名状的恐惧笼罩在病房里,守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不愿正视又不得不正视的某种东西压抑在心房里,好象随时都会爆炸开来。
这一夜大家都没有合眼,高度绷紧的神经使你不可能有丝毫的睡意。就这样到天明的时候,我提出转院,转到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去。可意识清醒的父亲坚决不同意,他说自己命已尽,不要去对抗自然规律,人胜不了天。他还强烈要求出院,回到弟弟家中去。在我们的反复劝慰下,他才勉强同意在医院再住一天。
这天,父亲的病有好转的迹象,晚饭时还吃了比平时多一倍的饭。但我心里反倒不安起来,我感到这种反常是不正常的,是人们经常说的久病的人临走时的回光返照。这天晚上,父亲很安静,偶尔说说话,聊一些他这一生感兴趣的人和事,其精神状态的确和前几日不一样。
这天晚上大约到了凌晨一点多的时候,父亲突然说:“你们给我录个音嘛!”我们都感到很诧异,大家面面相觑。父亲以为我们没有听清楚他说的话,又大声重复了一遍:“你们录个音。”我迟疑了一下,掏出手机,打开录音功能,拿到父亲面前说:“爸爸,你要说什么现在就说嘛,我这手机可以录音。”我们都猜想父亲是要立遗嘱了。
大家都屏住呼吸,等待着父亲说话。
“百尺竿头望九洲,前人田土后人收。”父亲用他那嘶哑的声音用力提高嗓门唱了起来,“后人收了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听到这突入其来的歌声,大家脸上的表情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每个人心中被这歌声激起的复杂而茫然的情感是难以找到语言可以阐释的。
父亲平时喜欢唱京剧、川剧。记得小时过年,父亲常在除夕之夜,酒醉饭饱之后,唱几段川剧或京剧。但对父亲今晚唱的这一段,我是从未听过。父亲唱完这段,自己还把意思解释了一遍,但他老人家也记不起这首诗的出处了。我是后来在父亲最近几年特别喜欢看的一本《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一书中找到出处的,原来是辽金时期“伎者歌”,父亲在这首诗下面划了波浪线,这本书已被父亲翻得页边破损泛黄了,书中好多地方父亲都划上了波浪线,有些地方还作了批注,可见父亲特别喜欢这本书。父亲每唱一遍,就把意思解释给我们听。父亲嘶哑而又有几分亢奋的声音缭绕在静寂的病房,格外让人伤感、凄清,我们的眼中都挂起了泪花,因为这歌非常强烈地渲染出了一个临终前的老人心中的无限感慨,那是面对死神的无奈,同时又是一种自我安慰般的超脱!
然而,更令我们伤感的是父亲接下来唱的一段,这段唱词的具体内容,我是在父亲走后,从网上查到的,是俞鹏所作的《鹊桥会》。这天晚上父亲唱的时候,虽然听得懂大部分词句,但因不知出处,故对内容的理解不够,但父亲唱得那么的凄凉哀婉,在这病房里营造出的生离死别的氛围,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他老人家即将与我们永诀时、象面对世界末日般无奈的巨大痛苦,我们从这歌声中感觉到他老人家正在向这个世界挥手作别。
父亲唱道:
谁知道天长地久何时了?
谁知道离恨年年有多少?
度尽了长岁,好难得这七夕良宵;
却又是无限悲愁相逢在鹊桥。
梦长夜短总是多情恼。
见东山晨星已现,天将晓。
可奈何,喜鹊频噪,催人分道。
只好待明年的七夕快快的来到。
当父亲竭力用那嘶哑的声音唱出:“见东山晨星已现,天将晓,可奈何,喜鹊频噪,催人分道”时,我向窗外看了看,正是东方欲晓之时,难道父亲就要在此刻离去?我又看看父亲,他老人家的眼角渗出了一滴混浊的泪珠,他那用尽平生最后的气力唱出的这歌声传达的是巨大的悲怆和无奈。是的,父亲一定明白:他即将与这个世界分道了,阎王爷已站在他面前催他上路。
父亲一连唱了三遍,我知道他老人家是在用他最后的一点气力作生命最后的谢幕表演。
过了一会,父亲好象意犹未尽,又吟诵起另一首诗来,“李杜诗篇万口传,如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父亲一生喜欢古典诗词,常在家里背诵。今夜他背诵的这一首,其意非常明了:他该走了,人生没有数百年,只有几十年,多的也不过百余年,这是父亲近几年常挂在嘴上的话。
外面东方欲晓,北风呼啸。病房里,这好象来自另一个遥远世界的凄切哀婉的歌声,正渲染着一个生离死别的故事,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笼罩在幽灵现身般的恐惧中。我想打破这氛围,便对父亲说:“爸爸,你不要总是唱别人写的东西嘛。你背一背自己以前写的那些诗我们听一听。”
父亲一生,不仅能背诵数百首古诗,而且模仿着写,还在一些地方性刊物上发表过。所以,一提起他写的诗,兴致就来了,脸上闪过一丝兴奋的光波。我提示父亲背一下他五十年代末被打成右派的那些诗。父亲于是连背带唱:“梆梆一响,快进食堂,一碗清汤,不见一粒粮。一顿饭后,仍是辘辘饥肠!”父亲唱得声情并茂,仿佛又回到了那风云变幻的岁月。
父亲是刚解放那年被新政府选拔,在奉节县吐祥镇参加工作的,后因言获罪被从政府机关精减回家务农,他在人民政府的最后职务是吐祥镇白腊乡乡长,那年他三十二岁,在吐祥镇整整工作了十二年,这是父亲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是他人生最重要的阶段。父亲离开吐祥镇三十年后,我在奉节县教育委员会工作,有机会多次去吐祥镇,在工作之余,我曾不止一次地专门到镇上去与那些与父亲年龄差不多的长辈聊天,打听父亲当年的情况。让我吃惊的是,他们中大部分人现在都还能背出父亲当年写的那些打油诗。有很多老人都称赞父亲能说会写,其中一个老人知道我的身份,很有些激动地对我说:“你父亲是能干人哪!好口才,几千人的大会上讲话,他可以不要稿子,一讲就是半天。我们现在还能记得的这些诗,都是从你父亲讲话中听来的,写得好,巴实,一听就记住了。”在吐祥镇的老人中,这样夸父亲的还很多。从这些老人的话语中,我能想象出父亲当年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形象。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对父亲更加的敬重!
父亲是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的农村知识分子,他对人热情谦恭,从不恃强凌弱,但对那些位高权重、欺压百姓的人,父亲从不放在眼里,有一股知识分子的清高,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文革”时期,他总是喜欢挑战那些有权有势地位较高的人,给他们贴大字报,找他们搞辩论。也正是“文革”的大辩论,成就了父亲在家乡的名声,方圆几十公里的百姓几乎都知道父亲,都说父亲是个能干人,能说能写,又富有正义感,只可惜命运不好,没能让他当上领导;后来,“文革”发展到开始夺权,贫下中农要管理学校,有几派人硬是把父亲推到人民公社去管理学校,父亲于是成了贫下中农的代表管理学校,进住到学校。只可惜父亲一到学校,把那些被红卫兵赶走的学历比较高的教师全部重新请回来教书。这样,父亲没当几天贫下中农的代表,就被赶下台,又只好回家种地了。
父亲面对权贵,有一股知识分子的傲骨,但他对地位低下的普通百姓,又总是礼貌谦让。记得父亲被精减回家后,曾长期在生产队担任会计,负责给社员分粮食,在分粮的过程中,因分配的粮食品质有好有差,一些农村妇女常要找负责分粮食的父亲闹意见,有些性格泼辣的妇女用手指着父亲的眼睛破口大骂。而每当这时,父亲总是微笑着,没有半句的争辩。事后父亲总是说,“男不跟女斗,君子不计小人过。我们是读书人,不要跟她们一般见识”。这就是我的父亲。
父亲一生都喜欢看书学习,也鼓励他的儿女多读书,他常说:“开卷有益”。我刚上初中时,父亲便要我把荀子的《劝学》背下来,不但要背原文,还要背现代的译文,他要求我象劝学里讲的那样集中精力学习,现在回想起来,荀子的《劝学》在当时的确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自那时起,父亲经常把他认为好的古文名篇拿给我读,要求我背下。
我从初中起,就开始能背一些古典诗文,完全得益于父亲言传身教。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常常浮现出父亲在深夜坐在床头上,左手拿着用墨水瓶自制的油灯,右手翻着书的镜头。最近几年,父亲眼睛不好,我特地给他买了个放大镜,也经常见他左手拿放大镜,右手压着书页一行一行看。
除了看书学习。父亲的另一爱好是特别关心时事,他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之高,不要说在农村,就是在国家公务员队伍中,也很少有他那样的热情。在我儿时记忆最深的就是父亲经常手捧一个小收音机,他最感兴趣的是英国BBC电台的中文广播,且是每天早上和晚上准时收听,从不错过。要是碰上美国总统大选这样的重大时事,父亲必是以极高的热情持续关注,直到大选尘埃落定。在这个过程中,谁输谁赢,谁当选对我国有利等等,父亲都会作出自己的判断。对国内的政治他更是热情有加,从国家领导人到市区县领导的更迭,他不仅关注,而且有自己的评判。
父亲喜欢《资治通鉴》,对里面的很多历史故事他都烂熟于心,因此在对当今时事的评判时,总是拿历史事件进行比对。我曾嘲笑父亲是天生的政治人物,只可惜上帝长错了眼,没把他放到政治的舞台上去。
父亲一生虽没有什么建树,但他老人家一生乐观豁达。我小的时候,正值文革,国民经济濒临绝境,农村普遍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生活极其艰难,在我记忆中,家中一年四季都难吃上一顿肉,粮食也常常是青黄不接。但就是在那样艰苦的岁月,父亲也经常吟诗作对,家中的墙壁上,到处贴着他老人家的打油诗。印象深的事是,每年除夕,父亲除了必定要在门上贴一幅自己写的春联外,还要写几首诗贴在家里面的门上,有时连厕所门上都要贴。吃过团年饭后,父亲就会称着酒兴,把他写的诗讲给我们听,末了还会说上一句,你们年小,讲也听不懂,便自己拿着翻得发黄的川剧本子,独自唱起来。在我记忆中,很少见父亲愁眉苦脸过。
父亲的这种超脱与豁达,缘于他对人生的领悟。父亲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经常向我们推荐明代方孝儒的《深虑论》,这篇文章父亲背得滚瓜烂熟,他每见我愁眉不展、心思很重的时候,就引用里面的句子安慰我说:“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他总是教导我们遇事要“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从而天助其功成名就。
这次,父亲明白自己的身体状况,他知道大势已去,生命的灯盏即将熄灭,无可挽回,天意不可逆转。父亲面对生命的最后时光,非常坦然,没有多少悲苦。就在父亲反复吟诵那首“百尺竿头望九洲,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了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的诗句后第二天,我因单位有急事,不得不与父亲暂时告别,那天临走时,我对父亲说,回去办完公务后马上返回。父亲很平静地望着我,也很平静的对我说:你去吧!语气里既没有挽留我的意思,也没有催我快走的意思,平淡得如同平时父子作别一样,完全没有一丝生离死别的伤感。
然而,这却是我和父亲最后的作别。我刚离开的第二天,公务没办完,就接到父亲离去的噩耗。弟弟在电话里说了一句:父亲快不行了,赶快返回。电话未挂断,我就听见大姐二姐在电话那头哭着大声地呼喊“爸爸——爸爸——”……
爸爸再也没有应答。我赶回来时,父亲已经躺在棺材里了。我让前来帮忙料理丧事的人揭开棺木盖,我看见父亲平静地躺在里面,脸色没什么变化,眼睛闭着,同平日睡觉一样。我下意识地用手摸了一下父亲的脸,脸僵硬而冰凉——父亲的确是走了。
父亲的确走了,但我却没有眼泪。也许是父亲坦然地离去,抚去了我的伤痛。是的,父亲走得很平静,很坦然,他在生命最后时刻,没有什么痛苦,没有什么遗憾,面对死亡,他老人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他对人生透彻得那么深,那么明,他的离去完全就象老庄从函谷关飘然西去一样。大半年时间过去了,我都一直觉得父亲好象没有离去一样,好象还在这个世界的某一处潇洒的活着。
对自己这种特殊的感受,我开始觉得奇怪,一直在思索这其中的原因。我渐渐明白,自己之所以有这种感受,是因为父亲对生和死大彻大悟,他对生与死的认识达到了生即死,死即生的境界,同时,他也一定觉得他的一生,是在“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因此无怨无悔。如此这般,有何悲痛可言!
父亲潇洒西去,他临走时唱的那段俞鹏所作的《鹊桥会》,常萦绕在我的耳畔,唤起我对父亲一生的回忆:
谁知道天长地久何时了?
谁知道离恨年年有多少?
度尽了长岁,好难得这七夕良宵;
却又是无限悲愁相逢在鹊桥。
梦长夜短总是多情恼。
见东山晨星已现,天将晓。
可奈何,喜鹊频噪,催人分道。
只好待明年的七夕快快的来到。
歌声凄婉,虽是无奈的永别,但也是父亲坦然面对死神,对这个世界作最后的谢幕!
“漫漫思想界,长夜有明灯;赖此导人类,探讨永无垠。”在我生命的漫漫长河中,父亲的这盏灯会一直亮着,不会熄灭的。
父亲走了,我撰了一幅挽联:
吾父长呤百尺竿头望九州而后挥手西去真潇洒,
我辈慨叹千古风流浪淘尽回首人生苦短空悲切。
父亲,安息吧!
二0一四年七月三日 初稿
二0一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修改父 亲 潇 洒 西 去
作者: 阿山
“漫漫思想界,长夜有明灯;赖此导人类,探讨永无垠。”这是父亲生前特别喜欢的一首诗。父亲走后,我每每想起这首诗,就觉得父亲还没有走,还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吟诵着这首诗。这或许是父亲精神不死,象长夜的明灯还在照耀着我们的生活。我这种对父亲死而犹存的独特感受,缘于父亲人生舞台的表演和他最后潇洒离去的那一幕。
那是2013年12月26日上午11点48分,斜躺在我弟弟家客厅长沙发上的父亲,头突然向旁斜了一下,喉咙里隐隐发出一股泉流涌出般的响声,嘴微微一动,摊开的双手向身子两边自然下垂——父亲就这样撒手人寰,潇洒西去,走过了他84年的人生历程。
父亲离开人世前两小时,曾有一次象预演作别人世的惊吓之举,那一刻,亲人都围绕在他身边,他仰躺着,嘴大张着直喘气,胸部急促地起伏,喉头如泉水涌动般的发出响声,大家惊恐万状,以为父亲就要这样离开了。大姐二姐妹妹都在哭喊着“爸爸!爸爸!”父亲没有应答,就这样叫人紧张窒息般地过了十来分钟,父亲又渐渐安静下来回到原来的正常状态。又过了一会,父亲彻底清醒过来,睁开了眼睛,向周围环视了一下,目光最后停在弟弟面前,脸上还洋出一丝浅浅的微笑,用很清亮的声音说:“刚才就差一点了,阎王怎么还没把我的命给拿过去呢!”说完这话,他的目光里似乎略过了一丝得意。这一丝得意包含了父亲对死的坦然接受,仿佛是在告诉大家:他去死神那儿看了一下,没什么可怕的。他老人家对生与死的领悟达到了一种至极的境界!
就在父亲离世的前几日,弟弟打来电话,说父亲病危,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一个星期了,看来是大去之期不远了。我驱车连夜赶回,到医院见到父亲时已是凌晨两点多了,见父亲鼻孔上插着输氧管,手上打着吊针,父亲见我,微微抬起头,浑浊的眼神在病房里的白帜灯下闪了一下,嘴角挤出一丝笑意,喃喃的说:“你回来了!”
见此情境,我心里咯吱一下,第一时间意识到:父亲快不行了!我坐到他身边,大声喊了一声:“爸爸!”眼里已有泪水了。这时父亲声音也大了:“你上班忙,哪有时间回来?”然后他老人家又放低声音,象是在自语:“这回肯定好不了了,不会再拖累你们了。我早点走了,你们也轻松些,好各忙各的事。”
大姐二姐弟弟妹妹,还有我和我爱人都围在父亲身边,安慰着父亲,鼓励他要有信心,不要悲观。父亲倒很轻松地对我们说:“我活够了,该走了。在你们长辈中,我是最后一个了,我该关门了。”父亲是独生子,没有同胞兄弟姐妹,他说的长辈,指的是我母亲那一方的兄弟姐妹。我母亲在十年前就离开我们了,当时母亲也是她的亲兄弟姐妹中最后一个离世的。
父亲说这话时,多少还有几分得意,是的,他将是我直系长辈中最后一个关上生命之门的人。
父亲身体很虚弱,我们不想让他说太多话,希望他能安静地休息,便不再找他说话。这一夜,我和爱人一直守在他身边,父亲一直很安静,除了偶尔的咳嗽声,整个病房里就只有输氧管里发出地声响,伴着父亲微弱的呼吸声。
第二天,父亲没什么大的变化,医生早在一周前就下了病危通知。我们在病房外商量着父亲的后事,几位隔房的叔叔阿姨也来了,大家都预感到父亲日子不久了,热心地帮我们为父亲的后事出主意。
父亲在病房里听到了我们的说话,便把我们叫过去说:一切从简,不做斋,不开路,不搞农村那一套繁杂的安葬仪式。墓地是父亲自己早选择好了的,就是我们老家旧房子的旁边,父亲说那里有一棵古树,有一口古井,有一幢古屋,是最能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父亲说这些话时很平静,感觉不到丝毫的对死的恐惧,也没丝毫的悲戚,一如平时聊天时对某一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一样。
我见父亲如此坦然,便索性问他在什么地方办丧事,具体怎么办,父亲都一一作答,末了,还说一句:人死如灯灭,不管怎么办都无所谓。
就在我们商量父亲后事的这天晚上,父亲的病突然加重,他的头象打瞌睡一样不停地上下点着,越点越快,但身体上却没有什么疼痛,意识也比较清醒。我们都绷紧了神经,大家似乎已听到了死神来临的脚步声,病房里那只白帜灯下晃动着的人影里,有恐怖的幽灵在徘徊,一种难以名状的恐惧笼罩在病房里,守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不愿正视又不得不正视的某种东西压抑在心房里,好象随时都会爆炸开来。
这一夜大家都没有合眼,高度绷紧的神经使你不可能有丝毫的睡意。就这样到天明的时候,我提出转院,转到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去。可意识清醒的父亲坚决不同意,他说自己命已尽,不要去对抗自然规律,人胜不了天。他还强烈要求出院,回到弟弟家中去。在我们的反复劝慰下,他才勉强同意在医院再住一天。
这天,父亲的病有好转的迹象,晚饭时还吃了比平时多一倍的饭。但我心里反倒不安起来,我感到这种反常是不正常的,是人们经常说的久病的人临走时的回光返照。这天晚上,父亲很安静,偶尔说说话,聊一些他这一生感兴趣的人和事,其精神状态的确和前几日不一样。
这天晚上大约到了凌晨一点多的时候,父亲突然说:“你们给我录个音嘛!”我们都感到很诧异,大家面面相觑。父亲以为我们没有听清楚他说的话,又大声重复了一遍:“你们录个音。”我迟疑了一下,掏出手机,打开录音功能,拿到父亲面前说:“爸爸,你要说什么现在就说嘛,我这手机可以录音。”我们都猜想父亲是要立遗嘱了。
大家都屏住呼吸,等待着父亲说话。
“百尺竿头望九洲,前人田土后人收。”父亲用他那嘶哑的声音用力提高嗓门唱了起来,“后人收了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听到这突入其来的歌声,大家脸上的表情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每个人心中被这歌声激起的复杂而茫然的情感是难以找到语言可以阐释的。
父亲平时喜欢唱京剧、川剧。记得小时过年,父亲常在除夕之夜,酒醉饭饱之后,唱几段川剧或京剧。但对父亲今晚唱的这一段,我是从未听过。父亲唱完这段,自己还把意思解释了一遍,但他老人家也记不起这首诗的出处了。我是后来在父亲最近几年特别喜欢看的一本《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一书中找到出处的,原来是辽金时期“伎者歌”,父亲在这首诗下面划了波浪线,这本书已被父亲翻得页边破损泛黄了,书中好多地方父亲都划上了波浪线,有些地方还作了批注,可见父亲特别喜欢这本书。父亲每唱一遍,就把意思解释给我们听。父亲嘶哑而又有几分亢奋的声音缭绕在静寂的病房,格外让人伤感、凄清,我们的眼中都挂起了泪花,因为这歌非常强烈地渲染出了一个临终前的老人心中的无限感慨,那是面对死神的无奈,同时又是一种自我安慰般的超脱!
然而,更令我们伤感的是父亲接下来唱的一段,这段唱词的具体内容,我是在父亲走后,从网上查到的,是俞鹏所作的《鹊桥会》。这天晚上父亲唱的时候,虽然听得懂大部分词句,但因不知出处,故对内容的理解不够,但父亲唱得那么的凄凉哀婉,在这病房里营造出的生离死别的氛围,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他老人家即将与我们永诀时、象面对世界末日般无奈的巨大痛苦,我们从这歌声中感觉到他老人家正在向这个世界挥手作别。
父亲唱道:
谁知道天长地久何时了?
谁知道离恨年年有多少?
度尽了长岁,好难得这七夕良宵;
却又是无限悲愁相逢在鹊桥。
梦长夜短总是多情恼。
见东山晨星已现,天将晓。
可奈何,喜鹊频噪,催人分道。
只好待明年的七夕快快的来到。
当父亲竭力用那嘶哑的声音唱出:“见东山晨星已现,天将晓,可奈何,喜鹊频噪,催人分道”时,我向窗外看了看,正是东方欲晓之时,难道父亲就要在此刻离去?我又看看父亲,他老人家的眼角渗出了一滴混浊的泪珠,他那用尽平生最后的气力唱出的这歌声传达的是巨大的悲怆和无奈。是的,父亲一定明白:他即将与这个世界分道了,阎王爷已站在他面前催他上路。
父亲一连唱了三遍,我知道他老人家是在用他最后的一点气力作生命最后的谢幕表演。
过了一会,父亲好象意犹未尽,又吟诵起另一首诗来,“李杜诗篇万口传,如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父亲一生喜欢古典诗词,常在家里背诵。今夜他背诵的这一首,其意非常明了:他该走了,人生没有数百年,只有几十年,多的也不过百余年,这是父亲近几年常挂在嘴上的话。
外面东方欲晓,北风呼啸。病房里,这好象来自另一个遥远世界的凄切哀婉的歌声,正渲染着一个生离死别的故事,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笼罩在幽灵现身般的恐惧中。我想打破这氛围,便对父亲说:“爸爸,你不要总是唱别人写的东西嘛。你背一背自己以前写的那些诗我们听一听。”
父亲一生,不仅能背诵数百首古诗,而且模仿着写,还在一些地方性刊物上发表过。所以,一提起他写的诗,兴致就来了,脸上闪过一丝兴奋的光波。我提示父亲背一下他五十年代末被打成右派的那些诗。父亲于是连背带唱:“梆梆一响,快进食堂,一碗清汤,不见一粒粮。一顿饭后,仍是辘辘饥肠!”父亲唱得声情并茂,仿佛又回到了那风云变幻的岁月。
父亲是刚解放那年被新政府选拔,在奉节县吐祥镇参加工作的,后因言获罪被从政府机关精减回家务农,他在人民政府的最后职务是吐祥镇白腊乡乡长,那年他三十二岁,在吐祥镇整整工作了十二年,这是父亲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是他人生最重要的阶段。父亲离开吐祥镇三十年后,我在奉节县教育委员会工作,有机会多次去吐祥镇,在工作之余,我曾不止一次地专门到镇上去与那些与父亲年龄差不多的长辈聊天,打听父亲当年的情况。让我吃惊的是,他们中大部分人现在都还能背出父亲当年写的那些打油诗。有很多老人都称赞父亲能说会写,其中一个老人知道我的身份,很有些激动地对我说:“你父亲是能干人哪!好口才,几千人的大会上讲话,他可以不要稿子,一讲就是半天。我们现在还能记得的这些诗,都是从你父亲讲话中听来的,写得好,巴实,一听就记住了。”在吐祥镇的老人中,这样夸父亲的还很多。从这些老人的话语中,我能想象出父亲当年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形象。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对父亲更加的敬重!
父亲是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的农村知识分子,他对人热情谦恭,从不恃强凌弱,但对那些位高权重、欺压百姓的人,父亲从不放在眼里,有一股知识分子的清高,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文革”时期,他总是喜欢挑战那些有权有势地位较高的人,给他们贴大字报,找他们搞辩论。也正是“文革”的大辩论,成就了父亲在家乡的名声,方圆几十公里的百姓几乎都知道父亲,都说父亲是个能干人,能说能写,又富有正义感,只可惜命运不好,没能让他当上领导;后来,“文革”发展到开始夺权,贫下中农要管理学校,有几派人硬是把父亲推到人民公社去管理学校,父亲于是成了贫下中农的代表管理学校,进住到学校。只可惜父亲一到学校,把那些被红卫兵赶走的学历比较高的教师全部重新请回来教书。这样,父亲没当几天贫下中农的代表,就被赶下台,又只好回家种地了。
父亲面对权贵,有一股知识分子的傲骨,但他对地位低下的普通百姓,又总是礼貌谦让。记得父亲被精减回家后,曾长期在生产队担任会计,负责给社员分粮食,在分粮的过程中,因分配的粮食品质有好有差,一些农村妇女常要找负责分粮食的父亲闹意见,有些性格泼辣的妇女用手指着父亲的眼睛破口大骂。而每当这时,父亲总是微笑着,没有半句的争辩。事后父亲总是说,“男不跟女斗,君子不计小人过。我们是读书人,不要跟她们一般见识”。这就是我的父亲。
父亲一生都喜欢看书学习,也鼓励他的儿女多读书,他常说:“开卷有益”。我刚上初中时,父亲便要我把荀子的《劝学》背下来,不但要背原文,还要背现代的译文,他要求我象劝学里讲的那样集中精力学习,现在回想起来,荀子的《劝学》在当时的确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自那时起,父亲经常把他认为好的古文名篇拿给我读,要求我背下。
我从初中起,就开始能背一些古典诗文,完全得益于父亲言传身教。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常常浮现出父亲在深夜坐在床头上,左手拿着用墨水瓶自制的油灯,右手翻着书的镜头。最近几年,父亲眼睛不好,我特地给他买了个放大镜,也经常见他左手拿放大镜,右手压着书页一行一行看。
除了看书学习。父亲的另一爱好是特别关心时事,他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之高,不要说在农村,就是在国家公务员队伍中,也很少有他那样的热情。在我儿时记忆最深的就是父亲经常手捧一个小收音机,他最感兴趣的是英国BBC电台的中文广播,且是每天早上和晚上准时收听,从不错过。要是碰上美国总统大选这样的重大时事,父亲必是以极高的热情持续关注,直到大选尘埃落定。在这个过程中,谁输谁赢,谁当选对我国有利等等,父亲都会作出自己的判断。对国内的政治他更是热情有加,从国家领导人到市区县领导的更迭,他不仅关注,而且有自己的评判。
父亲喜欢《资治通鉴》,对里面的很多历史故事他都烂熟于心,因此在对当今时事的评判时,总是拿历史事件进行比对。我曾嘲笑父亲是天生的政治人物,只可惜上帝长错了眼,没把他放到政治的舞台上去。
父亲一生虽没有什么建树,但他老人家一生乐观豁达。我小的时候,正值文革,国民经济濒临绝境,农村普遍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生活极其艰难,在我记忆中,家中一年四季都难吃上一顿肉,粮食也常常是青黄不接。但就是在那样艰苦的岁月,父亲也经常吟诗作对,家中的墙壁上,到处贴着他老人家的打油诗。印象深的事是,每年除夕,父亲除了必定要在门上贴一幅自己写的春联外,还要写几首诗贴在家里面的门上,有时连厕所门上都要贴。吃过团年饭后,父亲就会称着酒兴,把他写的诗讲给我们听,末了还会说上一句,你们年小,讲也听不懂,便自己拿着翻得发黄的川剧本子,独自唱起来。在我记忆中,很少见父亲愁眉苦脸过。
父亲的这种超脱与豁达,缘于他对人生的领悟。父亲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经常向我们推荐明代方孝儒的《深虑论》,这篇文章父亲背得滚瓜烂熟,他每见我愁眉不展、心思很重的时候,就引用里面的句子安慰我说:“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他总是教导我们遇事要“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从而天助其功成名就。
这次,父亲明白自己的身体状况,他知道大势已去,生命的灯盏即将熄灭,无可挽回,天意不可逆转。父亲面对生命的最后时光,非常坦然,没有多少悲苦。就在父亲反复吟诵那首“百尺竿头望九洲,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了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的诗句后第二天,我因单位有急事,不得不与父亲暂时告别,那天临走时,我对父亲说,回去办完公务后马上返回。父亲很平静地望着我,也很平静的对我说:你去吧!语气里既没有挽留我的意思,也没有催我快走的意思,平淡得如同平时父子作别一样,完全没有一丝生离死别的伤感。
然而,这却是我和父亲最后的作别。我刚离开的第二天,公务没办完,就接到父亲离去的噩耗。弟弟在电话里说了一句:父亲快不行了,赶快返回。电话未挂断,我就听见大姐二姐在电话那头哭着大声地呼喊“爸爸——爸爸——”……
爸爸再也没有应答。我赶回来时,父亲已经躺在棺材里了。我让前来帮忙料理丧事的人揭开棺木盖,我看见父亲平静地躺在里面,脸色没什么变化,眼睛闭着,同平日睡觉一样。我下意识地用手摸了一下父亲的脸,脸僵硬而冰凉——父亲的确是走了。
父亲的确走了,但我却没有眼泪。也许是父亲坦然地离去,抚去了我的伤痛。是的,父亲走得很平静,很坦然,他在生命最后时刻,没有什么痛苦,没有什么遗憾,面对死亡,他老人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他对人生透彻得那么深,那么明,他的离去完全就象老庄从函谷关飘然西去一样。大半年时间过去了,我都一直觉得父亲好象没有离去一样,好象还在这个世界的某一处潇洒的活着。
对自己这种特殊的感受,我开始觉得奇怪,一直在思索这其中的原因。我渐渐明白,自己之所以有这种感受,是因为父亲对生和死大彻大悟,他对生与死的认识达到了生即死,死即生的境界,同时,他也一定觉得他的一生,是在“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因此无怨无悔。如此这般,有何悲痛可言!
父亲潇洒西去,他临走时唱的那段俞鹏所作的《鹊桥会》,常萦绕在我的耳畔,唤起我对父亲一生的回忆:
谁知道天长地久何时了?
谁知道离恨年年有多少?
度尽了长岁,好难得这七夕良宵;
却又是无限悲愁相逢在鹊桥。
梦长夜短总是多情恼。
见东山晨星已现,天将晓。
可奈何,喜鹊频噪,催人分道。
只好待明年的七夕快快的来到。
歌声凄婉,虽是无奈的永别,但也是父亲坦然面对死神,对这个世界作最后的谢幕!
“漫漫思想界,长夜有明灯;赖此导人类,探讨永无垠。”在我生命的漫漫长河中,父亲的这盏灯会一直亮着,不会熄灭的。
父亲走了,我撰了一幅挽联:
吾父长呤百尺竿头望九州而后挥手西去真潇洒,
我辈慨叹千古风流浪淘尽回首人生苦短空悲切。
父亲,安息吧!
二0一四年七月三日 初稿
二0一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修改父 亲 潇 洒 西 去
作者: 阿山
“漫漫思想界,长夜有明灯;赖此导人类,探讨永无垠。”这是父亲生前特别喜欢的一首诗。父亲走后,我每每想起这首诗,就觉得父亲还没有走,还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吟诵着这首诗。这或许是父亲精神不死,象长夜的明灯还在照耀着我们的生活。我这种对父亲死而犹存的独特感受,缘于父亲人生舞台的表演和他最后潇洒离去的那一幕。
那是2013年12月26日上午11点48分,斜躺在我弟弟家客厅长沙发上的父亲,头突然向旁斜了一下,喉咙里隐隐发出一股泉流涌出般的响声,嘴微微一动,摊开的双手向身子两边自然下垂——父亲就这样撒手人寰,潇洒西去,走过了他84年的人生历程。
父亲离开人世前两小时,曾有一次象预演作别人世的惊吓之举,那一刻,亲人都围绕在他身边,他仰躺着,嘴大张着直喘气,胸部急促地起伏,喉头如泉水涌动般的发出响声,大家惊恐万状,以为父亲就要这样离开了。大姐二姐妹妹都在哭喊着“爸爸!爸爸!”父亲没有应答,就这样叫人紧张窒息般地过了十来分钟,父亲又渐渐安静下来回到原来的正常状态。又过了一会,父亲彻底清醒过来,睁开了眼睛,向周围环视了一下,目光最后停在弟弟面前,脸上还洋出一丝浅浅的微笑,用很清亮的声音说:“刚才就差一点了,阎王怎么还没把我的命给拿过去呢!”说完这话,他的目光里似乎略过了一丝得意。这一丝得意包含了父亲对死的坦然接受,仿佛是在告诉大家:他去死神那儿看了一下,没什么可怕的。他老人家对生与死的领悟达到了一种至极的境界!
就在父亲离世的前几日,弟弟打来电话,说父亲病危,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一个星期了,看来是大去之期不远了。我驱车连夜赶回,到医院见到父亲时已是凌晨两点多了,见父亲鼻孔上插着输氧管,手上打着吊针,父亲见我,微微抬起头,浑浊的眼神在病房里的白帜灯下闪了一下,嘴角挤出一丝笑意,喃喃的说:“你回来了!”
见此情境,我心里咯吱一下,第一时间意识到:父亲快不行了!我坐到他身边,大声喊了一声:“爸爸!”眼里已有泪水了。这时父亲声音也大了:“你上班忙,哪有时间回来?”然后他老人家又放低声音,象是在自语:“这回肯定好不了了,不会再拖累你们了。我早点走了,你们也轻松些,好各忙各的事。”
大姐二姐弟弟妹妹,还有我和我爱人都围在父亲身边,安慰着父亲,鼓励他要有信心,不要悲观。父亲倒很轻松地对我们说:“我活够了,该走了。在你们长辈中,我是最后一个了,我该关门了。”父亲是独生子,没有同胞兄弟姐妹,他说的长辈,指的是我母亲那一方的兄弟姐妹。我母亲在十年前就离开我们了,当时母亲也是她的亲兄弟姐妹中最后一个离世的。
父亲说这话时,多少还有几分得意,是的,他将是我直系长辈中最后一个关上生命之门的人。
父亲身体很虚弱,我们不想让他说太多话,希望他能安静地休息,便不再找他说话。这一夜,我和爱人一直守在他身边,父亲一直很安静,除了偶尔的咳嗽声,整个病房里就只有输氧管里发出地声响,伴着父亲微弱的呼吸声。
第二天,父亲没什么大的变化,医生早在一周前就下了病危通知。我们在病房外商量着父亲的后事,几位隔房的叔叔阿姨也来了,大家都预感到父亲日子不久了,热心地帮我们为父亲的后事出主意。
父亲在病房里听到了我们的说话,便把我们叫过去说:一切从简,不做斋,不开路,不搞农村那一套繁杂的安葬仪式。墓地是父亲自己早选择好了的,就是我们老家旧房子的旁边,父亲说那里有一棵古树,有一口古井,有一幢古屋,是最能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父亲说这些话时很平静,感觉不到丝毫的对死的恐惧,也没丝毫的悲戚,一如平时聊天时对某一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一样。
我见父亲如此坦然,便索性问他在什么地方办丧事,具体怎么办,父亲都一一作答,末了,还说一句:人死如灯灭,不管怎么办都无所谓。
就在我们商量父亲后事的这天晚上,父亲的病突然加重,他的头象打瞌睡一样不停地上下点着,越点越快,但身体上却没有什么疼痛,意识也比较清醒。我们都绷紧了神经,大家似乎已听到了死神来临的脚步声,病房里那只白帜灯下晃动着的人影里,有恐怖的幽灵在徘徊,一种难以名状的恐惧笼罩在病房里,守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不愿正视又不得不正视的某种东西压抑在心房里,好象随时都会爆炸开来。
这一夜大家都没有合眼,高度绷紧的神经使你不可能有丝毫的睡意。就这样到天明的时候,我提出转院,转到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去。可意识清醒的父亲坚决不同意,他说自己命已尽,不要去对抗自然规律,人胜不了天。他还强烈要求出院,回到弟弟家中去。在我们的反复劝慰下,他才勉强同意在医院再住一天。
这天,父亲的病有好转的迹象,晚饭时还吃了比平时多一倍的饭。但我心里反倒不安起来,我感到这种反常是不正常的,是人们经常说的久病的人临走时的回光返照。这天晚上,父亲很安静,偶尔说说话,聊一些他这一生感兴趣的人和事,其精神状态的确和前几日不一样。
这天晚上大约到了凌晨一点多的时候,父亲突然说:“你们给我录个音嘛!”我们都感到很诧异,大家面面相觑。父亲以为我们没有听清楚他说的话,又大声重复了一遍:“你们录个音。”我迟疑了一下,掏出手机,打开录音功能,拿到父亲面前说:“爸爸,你要说什么现在就说嘛,我这手机可以录音。”我们都猜想父亲是要立遗嘱了。
大家都屏住呼吸,等待着父亲说话。
“百尺竿头望九洲,前人田土后人收。”父亲用他那嘶哑的声音用力提高嗓门唱了起来,“后人收了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听到这突入其来的歌声,大家脸上的表情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每个人心中被这歌声激起的复杂而茫然的情感是难以找到语言可以阐释的。
父亲平时喜欢唱京剧、川剧。记得小时过年,父亲常在除夕之夜,酒醉饭饱之后,唱几段川剧或京剧。但对父亲今晚唱的这一段,我是从未听过。父亲唱完这段,自己还把意思解释了一遍,但他老人家也记不起这首诗的出处了。我是后来在父亲最近几年特别喜欢看的一本《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一书中找到出处的,原来是辽金时期“伎者歌”,父亲在这首诗下面划了波浪线,这本书已被父亲翻得页边破损泛黄了,书中好多地方父亲都划上了波浪线,有些地方还作了批注,可见父亲特别喜欢这本书。父亲每唱一遍,就把意思解释给我们听。父亲嘶哑而又有几分亢奋的声音缭绕在静寂的病房,格外让人伤感、凄清,我们的眼中都挂起了泪花,因为这歌非常强烈地渲染出了一个临终前的老人心中的无限感慨,那是面对死神的无奈,同时又是一种自我安慰般的超脱!
然而,更令我们伤感的是父亲接下来唱的一段,这段唱词的具体内容,我是在父亲走后,从网上查到的,是俞鹏所作的《鹊桥会》。这天晚上父亲唱的时候,虽然听得懂大部分词句,但因不知出处,故对内容的理解不够,但父亲唱得那么的凄凉哀婉,在这病房里营造出的生离死别的氛围,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他老人家即将与我们永诀时、象面对世界末日般无奈的巨大痛苦,我们从这歌声中感觉到他老人家正在向这个世界挥手作别。
父亲唱道:
谁知道天长地久何时了?
谁知道离恨年年有多少?
度尽了长岁,好难得这七夕良宵;
却又是无限悲愁相逢在鹊桥。
梦长夜短总是多情恼。
见东山晨星已现,天将晓。
可奈何,喜鹊频噪,催人分道。
只好待明年的七夕快快的来到。
当父亲竭力用那嘶哑的声音唱出:“见东山晨星已现,天将晓,可奈何,喜鹊频噪,催人分道”时,我向窗外看了看,正是东方欲晓之时,难道父亲就要在此刻离去?我又看看父亲,他老人家的眼角渗出了一滴混浊的泪珠,他那用尽平生最后的气力唱出的这歌声传达的是巨大的悲怆和无奈。是的,父亲一定明白:他即将与这个世界分道了,阎王爷已站在他面前催他上路。
父亲一连唱了三遍,我知道他老人家是在用他最后的一点气力作生命最后的谢幕表演。
过了一会,父亲好象意犹未尽,又吟诵起另一首诗来,“李杜诗篇万口传,如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父亲一生喜欢古典诗词,常在家里背诵。今夜他背诵的这一首,其意非常明了:他该走了,人生没有数百年,只有几十年,多的也不过百余年,这是父亲近几年常挂在嘴上的话。
外面东方欲晓,北风呼啸。病房里,这好象来自另一个遥远世界的凄切哀婉的歌声,正渲染着一个生离死别的故事,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笼罩在幽灵现身般的恐惧中。我想打破这氛围,便对父亲说:“爸爸,你不要总是唱别人写的东西嘛。你背一背自己以前写的那些诗我们听一听。”
父亲一生,不仅能背诵数百首古诗,而且模仿着写,还在一些地方性刊物上发表过。所以,一提起他写的诗,兴致就来了,脸上闪过一丝兴奋的光波。我提示父亲背一下他五十年代末被打成右派的那些诗。父亲于是连背带唱:“梆梆一响,快进食堂,一碗清汤,不见一粒粮。一顿饭后,仍是辘辘饥肠!”父亲唱得声情并茂,仿佛又回到了那风云变幻的岁月。
父亲是刚解放那年被新政府选拔,在奉节县吐祥镇参加工作的,后因言获罪被从政府机关精减回家务农,他在人民政府的最后职务是吐祥镇白腊乡乡长,那年他三十二岁,在吐祥镇整整工作了十二年,这是父亲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是他人生最重要的阶段。父亲离开吐祥镇三十年后,我在奉节县教育委员会工作,有机会多次去吐祥镇,在工作之余,我曾不止一次地专门到镇上去与那些与父亲年龄差不多的长辈聊天,打听父亲当年的情况。让我吃惊的是,他们中大部分人现在都还能背出父亲当年写的那些打油诗。有很多老人都称赞父亲能说会写,其中一个老人知道我的身份,很有些激动地对我说:“你父亲是能干人哪!好口才,几千人的大会上讲话,他可以不要稿子,一讲就是半天。我们现在还能记得的这些诗,都是从你父亲讲话中听来的,写得好,巴实,一听就记住了。”在吐祥镇的老人中,这样夸父亲的还很多。从这些老人的话语中,我能想象出父亲当年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形象。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对父亲更加的敬重!
父亲是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的农村知识分子,他对人热情谦恭,从不恃强凌弱,但对那些位高权重、欺压百姓的人,父亲从不放在眼里,有一股知识分子的清高,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文革”时期,他总是喜欢挑战那些有权有势地位较高的人,给他们贴大字报,找他们搞辩论。也正是“文革”的大辩论,成就了父亲在家乡的名声,方圆几十公里的百姓几乎都知道父亲,都说父亲是个能干人,能说能写,又富有正义感,只可惜命运不好,没能让他当上领导;后来,“文革”发展到开始夺权,贫下中农要管理学校,有几派人硬是把父亲推到人民公社去管理学校,父亲于是成了贫下中农的代表管理学校,进住到学校。只可惜父亲一到学校,把那些被红卫兵赶走的学历比较高的教师全部重新请回来教书。这样,父亲没当几天贫下中农的代表,就被赶下台,又只好回家种地了。
父亲面对权贵,有一股知识分子的傲骨,但他对地位低下的普通百姓,又总是礼貌谦让。记得父亲被精减回家后,曾长期在生产队担任会计,负责给社员分粮食,在分粮的过程中,因分配的粮食品质有好有差,一些农村妇女常要找负责分粮食的父亲闹意见,有些性格泼辣的妇女用手指着父亲的眼睛破口大骂。而每当这时,父亲总是微笑着,没有半句的争辩。事后父亲总是说,“男不跟女斗,君子不计小人过。我们是读书人,不要跟她们一般见识”。这就是我的父亲。
父亲一生都喜欢看书学习,也鼓励他的儿女多读书,他常说:“开卷有益”。我刚上初中时,父亲便要我把荀子的《劝学》背下来,不但要背原文,还要背现代的译文,他要求我象劝学里讲的那样集中精力学习,现在回想起来,荀子的《劝学》在当时的确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自那时起,父亲经常把他认为好的古文名篇拿给我读,要求我背下。
我从初中起,就开始能背一些古典诗文,完全得益于父亲言传身教。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常常浮现出父亲在深夜坐在床头上,左手拿着用墨水瓶自制的油灯,右手翻着书的镜头。最近几年,父亲眼睛不好,我特地给他买了个放大镜,也经常见他左手拿放大镜,右手压着书页一行一行看。
除了看书学习。父亲的另一爱好是特别关心时事,他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之高,不要说在农村,就是在国家公务员队伍中,也很少有他那样的热情。在我儿时记忆最深的就是父亲经常手捧一个小收音机,他最感兴趣的是英国BBC电台的中文广播,且是每天早上和晚上准时收听,从不错过。要是碰上美国总统大选这样的重大时事,父亲必是以极高的热情持续关注,直到大选尘埃落定。在这个过程中,谁输谁赢,谁当选对我国有利等等,父亲都会作出自己的判断。对国内的政治他更是热情有加,从国家领导人到市区县领导的更迭,他不仅关注,而且有自己的评判。
父亲喜欢《资治通鉴》,对里面的很多历史故事他都烂熟于心,因此在对当今时事的评判时,总是拿历史事件进行比对。我曾嘲笑父亲是天生的政治人物,只可惜上帝长错了眼,没把他放到政治的舞台上去。
父亲一生虽没有什么建树,但他老人家一生乐观豁达。我小的时候,正值文革,国民经济濒临绝境,农村普遍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生活极其艰难,在我记忆中,家中一年四季都难吃上一顿肉,粮食也常常是青黄不接。但就是在那样艰苦的岁月,父亲也经常吟诗作对,家中的墙壁上,到处贴着他老人家的打油诗。印象深的事是,每年除夕,父亲除了必定要在门上贴一幅自己写的春联外,还要写几首诗贴在家里面的门上,有时连厕所门上都要贴。吃过团年饭后,父亲就会称着酒兴,把他写的诗讲给我们听,末了还会说上一句,你们年小,讲也听不懂,便自己拿着翻得发黄的川剧本子,独自唱起来。在我记忆中,很少见父亲愁眉苦脸过。
父亲的这种超脱与豁达,缘于他对人生的领悟。父亲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经常向我们推荐明代方孝儒的《深虑论》,这篇文章父亲背得滚瓜烂熟,他每见我愁眉不展、心思很重的时候,就引用里面的句子安慰我说:“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他总是教导我们遇事要“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从而天助其功成名就。
这次,父亲明白自己的身体状况,他知道大势已去,生命的灯盏即将熄灭,无可挽回,天意不可逆转。父亲面对生命的最后时光,非常坦然,没有多少悲苦。就在父亲反复吟诵那首“百尺竿头望九洲,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了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的诗句后第二天,我因单位有急事,不得不与父亲暂时告别,那天临走时,我对父亲说,回去办完公务后马上返回。父亲很平静地望着我,也很平静的对我说:你去吧!语气里既没有挽留我的意思,也没有催我快走的意思,平淡得如同平时父子作别一样,完全没有一丝生离死别的伤感。
然而,这却是我和父亲最后的作别。我刚离开的第二天,公务没办完,就接到父亲离去的噩耗。弟弟在电话里说了一句:父亲快不行了,赶快返回。电话未挂断,我就听见大姐二姐在电话那头哭着大声地呼喊“爸爸——爸爸——”……
爸爸再也没有应答。我赶回来时,父亲已经躺在棺材里了。我让前来帮忙料理丧事的人揭开棺木盖,我看见父亲平静地躺在里面,脸色没什么变化,眼睛闭着,同平日睡觉一样。我下意识地用手摸了一下父亲的脸,脸僵硬而冰凉——父亲的确是走了。
父亲的确走了,但我却没有眼泪。也许是父亲坦然地离去,抚去了我的伤痛。是的,父亲走得很平静,很坦然,他在生命最后时刻,没有什么痛苦,没有什么遗憾,面对死亡,他老人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他对人生透彻得那么深,那么明,他的离去完全就象老庄从函谷关飘然西去一样。大半年时间过去了,我都一直觉得父亲好象没有离去一样,好象还在这个世界的某一处潇洒的活着。
对自己这种特殊的感受,我开始觉得奇怪,一直在思索这其中的原因。我渐渐明白,自己之所以有这种感受,是因为父亲对生和死大彻大悟,他对生与死的认识达到了生即死,死即生的境界,同时,他也一定觉得他的一生,是在“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因此无怨无悔。如此这般,有何悲痛可言!
父亲潇洒西去,他临走时唱的那段俞鹏所作的《鹊桥会》,常萦绕在我的耳畔,唤起我对父亲一生的回忆:
谁知道天长地久何时了?
谁知道离恨年年有多少?
度尽了长岁,好难得这七夕良宵;
却又是无限悲愁相逢在鹊桥。
梦长夜短总是多情恼。
见东山晨星已现,天将晓。
可奈何,喜鹊频噪,催人分道。
只好待明年的七夕快快的来到。
歌声凄婉,虽是无奈的永别,但也是父亲坦然面对死神,对这个世界作最后的谢幕!
“漫漫思想界,长夜有明灯;赖此导人类,探讨永无垠。”在我生命的漫漫长河中,父亲的这盏灯会一直亮着,不会熄灭的。
父亲走了,我撰了一幅挽联:
吾父长呤百尺竿头望九州而后挥手西去真潇洒,
我辈慨叹千古风流浪淘尽回首人生苦短空悲切。
父亲,安息吧!
二0一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