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师范生活
作者 阿山
师范的两年,是我青春的黄金岁月,也是我人生最重要的阶段,贫穷与苦难伴随着发奋与追梦是我整个师范生活的主旋律。
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到县城读书,刚满十六岁的我,没有一点独立生活的能力,连洗衣、钉纽扣都不会。记得第一次给自己洗衬衫,不知从哪里开始下手洗,站在洗衣台前偷看旁边的同学怎么洗,然后跟着学。结果,半天时间,我也没洗完一件衣服。旁边一位女同学见了,喊着我说,让我把衣服放在那儿,她说等她洗完了,来帮我三两下就搓了。我心想,这么容易吗,三两下就搓了?我自然也不好意思让她来帮我,自己赶紧在水里把衣服清了一下就算结束了。其实,那时,贫困山区来读书的男孩都跟我差不多,平时在家大人是不教洗衣做饭之类的,他们认为那是女孩子才该学做的事。我的一件白色衬衣,大概是我从未洗干净过,穿得泛黄了,班主任老师是位女教师,待人像妈妈一样细致,她大约是见我这件白色衬衣穿得实在太脏,又不好直言,有一次她对我说,叫我不要穿白色的衣服,容易脏,建议我可以用染色济把白色衬衣染成黑色。我当时觉得班主任老师说得很有道理,只是我自己不会染,也不知道哪儿有染色济卖。班主任老师主动说,等到周末,她去买了染色济后帮我染。现在想来,我那时不仅家里贫穷得不可想象,自己也幼稚无知得不可想象。
记得进师范不久,很快就进入了冬季,学校操场上的两棵黄桷树的叶子纷纷飘落,而这时,我却没有御寒的冬衣,脚上还穿着一双夏季才穿的塑胶凉鞋。白天上课,身子冻得瑟瑟发抖,晚上睡觉的时候,由于被子太薄,一晚上脚都睡不暖和,我就用一根细绳子将被子的一端紧紧的捆扎起来。为此,我常常偷偷躲在一边,默默的流泪,天天盼望着家里寄钱来买棉衣。那时买棉衣棉絮,不仅要钱,还要有布票和棉票。父亲来信说,布票和棉票借了好几家才凑齐,以后要把家里人的票积存起来还别人,估计一大家人几年都别想添制棉衣了。父亲在信中还说,他五六个孩子,只有我考上了师范,是唯一有点出息的,家里再穷也要想法供我完成学业,要我一定努力学习。父亲有句话没说出来,我理解就是:将来改变家庭命运就全靠我了。
贫穷,在那时,对我的确有一种激励作用。当时,我的理想是希望当作家、当诗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开始拚命的背古典诗词,坚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每天早上,在大多数同学还没起床的时候,我就起来,跑到学校东边的一段低矮的围墙上去背诗,紧靠那段墙的是学校的猪圈,猪圈的屋顶正好与围墙高度齐平,于是,这个猪圈屋顶就成了我在上面来回踱步背诗的好地方。这里能看到长江,看到夔门,看到每天早上太阳从从那山顶上升起来。每天傍晚的时候,教室背后的一排梧桐下,也是我背诗的地方。记得那时,我写的顺口溜得到了我们语文老师的极大鼓励,他把这些顺口溜拿到班上去念,并作一些表扬性的点评。这对当时的我是多么大的鼓励。我至今记得他在我的诗稿上写下评语,说我这样下去,一定大有可为。我看着这段评语,激动得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独自躺在被子里偷偷拿出来,反复的看,仿佛觉得自己距离伟大的诗人已经不远了。那时,我也因为贫穷而自卑,也的确因贫穷而受到部分同学的歧视,使我在获得这种巨大的幸福感时,却没有朋友可以分享。让我开心的事,除了语文老师在班上表扬我的诗、我的作文外,还有就是经语文老师推荐,我的诗发在学校的壁报上,当看到一些陌生的校友在看我的诗,夸我的诗,有的甚至拿出笔来抄录我的诗的时候,我就有一种特别的幸福感,那应该是一种成功的感觉。对我这样一个贫穷的孩子,这是莫大的安慰。
那时,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匈牙利诗人彼德菲的文章,彼德菲就是那个写“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匈牙利著名诗人,在高中时,就因为读这首诗而对作者万分的崇拜。这篇文章给了我极大的鼓舞,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还能记得那个关于彼德菲的故事。彼得菲的家在匈牙利多瑙河畔,小时,他的家庭十分贫困。一次,彼得菲从远离家乡的学校放假归来,带着学校发给他的奖品回来了,可是,一回来,家已没有了,多瑙河的水吞没了他的家园。父母亲没有钱再送他读书。然而,彼得菲却坚决要读书。他在学校,穿得破破烂烂,成天处于半饥饿状态。尽管自己成绩名列前茅,仍免不了遭同学们的讥讽嘲笑,鄙视他这个穷学生。然而,彼得菲全不理这一切,他最喜欢匈牙利的历史,也爱写诗,他把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伟大的文学作品中去。平时,他寡言少语,身体也瘦弱不堪。不过,彼得菲也有高兴的时候,那是学校每月举行的一次文学组聚会,每到那时刻,彼得菲精神振奋,高声呤诵自己写的诗。这个穷学生写的诗极优美,甚至连他的老师也怀疑是不是他自己写的。由于家庭的贫困,他在学校倍受歧视,没有人同情他、关心他,他实在觉得生活不下去了,十六岁的小诗人毅然出走,冒着大风雪步行三天三夜,最后到一个剧院,准备当演员,作一个流浪艺人......我读师范时的境况与彼得菲当时的处境类似,所以引起了我内心的强烈共鸣。我把这篇文章抄录在笔记本上,时常拿出来激励自己,我必须正视自己贫困的家庭,必须战胜贫穷,战胜自卑,把全部精力都用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
我特别感激我的语文老师,他没有嫌弃我这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他不仅鼓励我发奋努力,还经常把我叫到他家里去吃饭,为我改善生活,把他儿子的衣服给我穿。有时还带我一起到长江边去散步。我这样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远离父母,在学校得不到多少关爱和温暖,感到特别孤独无助、又特别自卑的时候,是我的语文老师给了我关爱,给了我温暖,可以这样说,是在我最暗淡的青春岁月,给了我一丝光亮,一丝温暖,并让我立志发奋努力,去为理想拚搏奋斗。正是在这位语文老师的鼓励下,在师范的两年,我背了几百首古典诗词。毕业后,我们一直保持书信往来。几十年后,我们仍保持着这种师生感情,现在他跟着儿子在国外定居,我们还经常视频通话,这是我此生最感欣慰的友情。
在师范,我确立了要当作家、当诗人的理想,我真正的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文学事业。现在想来,虽然觉得很天真,但那种青春年少的激情,仍然是可贵的。如今回首往事,觉得师范的两年,虽然生活得非常艰难,但自己有梦想,有追求,在拚搏,在奋斗,人生没有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