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志文的头像

唐志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07
分享

感悟年味儿

过年啦,春节作为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定要过出仪式感,这些,统称为“年味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觉得过年少了几分滋味,记忆中童年时代的年却愈发清晰。童年时代的年,是被灯笼与烛火照亮的。

儿子的灯笼是塑料材质,上面印着可爱的喜羊羊模型,内置电子音乐,靠电池供电,安全无虞,不用担心烛火翻倒烧着灯笼纸。可这灯笼似乎引不起儿子多大兴趣,玩了没几分钟,就被扔在一旁。我瞧着也觉得少了些什么。不像我们小时候,从腊月开始,灯笼能一直打到正月二十左右。那时候,大点的孩子自己动手做灯笼,小些的孩子,灯笼大多出自家中长辈之手。手工制作的灯笼,容易变形,还不太安全,蜡烛常常倾倒,烧着灯笼纸。要是用玉米杆做的灯笼,更是可能整个付之一炬。每次有灯笼被烧,小伙伴们反应各异,有的哈哈大笑,有的急得大哭,还有的忙着救火,那场景至今仍鲜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现在想来,满是趣味。

童年时代过年,因物质匮乏,衣食住行都很质朴,可大家依旧满心欢喜。大人们喜欢窝在屋里唠家常、打扑克,对孩子们的安全问题也不怎么操心,大小孩子,想去哪玩就去哪玩,叮嘱几句便随他们去了,外面的天地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寂静的年夜,被孩子们和灯笼唤醒。大街小巷,一队队灯笼闪烁,一群群孩子嬉笑奔跑,还有那回荡在夜空中的童谣:“打灯笼,接舅舅,舅舅住在山后头;打灯笼,接姑姑,姑家有棵大槐树…… ”

童谣、孩子和灯笼,构成了新年的主调,也是那时过年和谐美好的象征。毕竟童谣里唱着,打灯笼是为了接亲戚一起过年。

小时候的我手比较笨,做出来的灯笼造型简单,糊灯笼纸都费了好大劲。可即便如此,我的灯笼每年都能吸引小伙伴们围观。因为母亲会在我的灯笼上贴上剪纸,有栩栩如生的人物,也有憨态可掬的动物,为这小小的灯笼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儿子不喜欢玩灯笼,或许并非真的不喜欢,而是缺少玩伴。不像我们小时候,一村的孩子能排成长队,像游龙一般绕着村子,挨家挨户地转。有时,大家还会把灯笼聚在一起,比谁的更漂亮。

在那烛火摇曳、灯笼闪烁的时光里,满是温馨的年味,可如今,这样的年味,即便在农业连队,也很难再见到了。各位读者,您经历的年味儿是怎样的,敬请赐言,把“年”留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