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汪昌陆的头像

汪昌陆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4/21
分享

浅谈《红楼梦》里的戏曲趣味及其作用

浅谈《红楼梦》里的戏曲趣味及其作用

戏曲是“晚熟”的艺术,它始于秦汉,酝于隋唐,成于宋金,盛于元,变于明清。时至今日,戏曲仍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滋养人们的文化生活。曹雪芹对古代戏曲有着很深的研究,并将大量戏曲戏文巧妙植入《红楼梦》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中,不仅深化了主题,还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下面,仅从戏曲词藻警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映射人物性格命运等方面来解读《红楼梦》里的戏曲。

词藻警人,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

《红楼梦》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它那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中,处处沁透着诗情的芬芳,其中大量的诗词曲赋,犹如镶嵌在碧海青天里的珍珠和星星,闪耀着奇异的光芒。《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宝黛葬花并一起读《西厢记》的场景充满了诗情画意。“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之后林黛玉又听小戏子们练唱《牡丹亭》中的“游园”,只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从上段摘引中,我们可知林黛玉平时是不太喜欢看戏文的,但与贾宝玉一起进入到《西厢记》情节时,便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不仅出神,还默默记诵,可谓是“一朝入戏,欲罢不能”,戏曲竟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尤其是黛玉在回家路上听到小戏子的戏文,便更加印证并燃起青春萌动之火,从内心发出“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之感慨。到底是哪些戏文引发黛玉作如此感慨?小说明确写道:“原来奼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当然还有“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黛玉听后浮想联翩,心痛落泪。这里说明一下,因黛玉听小戏子唱的是戏文(戏曲),戏文就是文章,这与“戏上也有好文章”一脉相承,惜墨如金的曹公不可能把戏文照搬到小说中,只能挑些“佳句”呈现给读者。

《西厢记》《牡丹亭》等均是张扬青春和爱情的戏曲,戏文深刻且优美动人。明朝冯小青“挑灯夜读《牡丹亭》”,俞二娘、商小伶等青年女子都因读或演《牡丹亭》伤情而终。《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有两句回末诗“妆晨绣夜心无矣,对月临风恨有之”,就是写林黛玉在春情萌动时,心灵感情的状态。此诗对仗工巧,意境深邃,对本回内容起到了“点睛”作用。蒙回末有总评,其诗的前四句“诗童才女,添大观之颜色;埋花听曲,写灵慧之幽娴”,写的是宝玉和姐妹们住进大观园,宝黛葬花、读《西厢记》、黛玉听《牡丹亭》的情形,不仅概括了本回主要内容,也突出升华了主题。

寓意深刻,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见熙凤贾瑞起淫心”,凤姐应邢夫人王夫人和尤氏之请,接过戏单,从头一看,点了《还魂》《弹词》两出戏,台上正唱着《双官诰》。这三出戏,小说只点了戏名,而无具体戏文、唱段。

《还魂》即明朝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一出。讲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三年后,柳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就是他梦见的佳人。柳梦梅就把画挂起来,还不断地说:“你出来。”最后杜丽娘真的借这张画“还魂”了,两人终成了夫妻。《弹词》是《长生殿》快到结尾部分的一出。安禄山乱起,人民流离失所。宫廷音乐家李龟年流落江南,唱起了当年的繁华故事。弹词是慨叹国家兴衰,把唐明皇宠爱贵妃、失政致乱的经过唱得声泪俱下,深深感动了众人。《双官诰》又叫《三娘教子》《王春娥》,现在已经查不到完整的剧本。《双官诰》这一出戏,是谁点的书中没有说明。而《还魂》和《弹词》书中明确说是凤姐点的,“接过戏单,从头一看”说明凤姐点戏很谨慎用心。这时邢夫人、王夫人说“我们和亲家太太都点了好几出了,你点两出好的我们听。”仔细分析,这里的“我们”包含贾家所有到场的人,若按戏名和戏曲内容看应该是李纨点的,可能暗示李纨将来“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秦可卿正病着,且病得不轻,“双官诰”是得不到了,贞节也似乎谈不上。李纨也“昏惨惨黄泉路近”。总之,不管怎么说,这三出戏的结局都是“大团圆”,是真正的圆满之戏。

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元春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即《豪宴》《乞巧》《仙缘》《离魂》。元春额外让龄官唱两出,贾蔷让龄官唱《游园》《惊梦》,龄官偏唱《相约》《相骂》。脂砚斋在此处夹批:第一出《豪宴》:《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缘》:《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离魂》:《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一捧雪》讲的是莫怀古因玉杯遭致权臣迫害的故事。最后,莫怀古之子莫昊考中进士,弹劾了严嵩严世蕃父子,严世蕃问斩。莫昊终于找到失散多年的父母,一家得以团圆。《豪宴》原本为《一捧雪》中的第五出。莫怀古向严世蕃推荐汤勤善于裱褙,严世蕃大喜,摆下酒宴,并演出新剧《中山狼》。《一捧雪》里的门客汤勤,是个忘恩负义之人,是“中山狼”,这与《红楼梦》中的贾雨村相像。贾家败落之际,贾雨村也会有忘恩负义之举,甚至会落井下石。《豪宴》中的新剧《中山狼》,很可能会上演“乱判葫芦案”类似之事,《豪宴》伏贾家之败。

《长生殿》讲的是杨贵妃乞巧,担心的是“妾蒙陛下宠眷,六宫无比。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头之叹!”于是,正当乞巧节,两人于长生殿,许下誓言:“若非死别,绝不生离!”杨贵妃最后的结局是被唐明皇赐死,果真是以死别的形式生离了。至于元春之死,前八十回中并无明笔涉及,何时死的?为何而死?至今没有确切定论,笔者在这也不妄加评论。

《仙缘》这一出戏是说:吕洞宾为了找一个天门扫花人,给卢生送了一个枕头,在他的梦里泄露天机,卢生因此了悟仙缘,当了天庭扫花人。《红楼梦》和《邯郸梦》都刻画了一种死生无常、富贵有时、悲喜交加的人生实相。汤显祖和曹雪芹一个经历了宦海风波,一个经历了家庭变故。一个力图通过《邯郸梦》来谴责腐朽荒诞的封建政治,一个力图通过《红楼梦》来揭示封建家庭的兴衰悲剧,最终都“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至于《邯郸梦》如何伏甄宝玉送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而足。

《牡丹亭》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伤情而亡,最后起死回生,终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离魂》中杜丽娘思春成病,玉体渐损,中秋之夜溘然长逝。而《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黛玉默默的想道:“不知还有什么好的被我掣着方好。”一面伸手取了一根,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结合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中“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分析,加之《离魂》脂批伏黛玉死,大致可推断:林黛玉为红颜胜人多薄命,由于相思而病逝。《离魂》之后,又演了《相约》《相骂》两出戏。这两出戏出自明代月榭主人的《钗钏记》,《相约》讲的是皇甫吟与史碧桃约为婚姻之事,《相骂》讲的是丫鬟云香与老夫人张氏拌嘴相骂之事。两出戏名后有脂批云:“《钗钏记》中总隐后文不尽风月等文。”这两出戏实际上也正是贾府败亡之前宁荣二府及大观园祸乱不断、穷途末路相之预示。

综合分析来说,元春省亲点的四出戏及龄官唱的两出戏,内容丰富,剧情曲折,曲藻优美,寓意深刻。这几出戏关乎着贾府未来走向,关乎着相关人物命运,也关乎着故事情节发展。

文戏交融,映射人物性格命运

第十九回贾珍府里唱戏,剧目有《丁郎认父》《黄伯央大摆阴魂阵》《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子牙斩将封神》,庚辰脂批:“真真热闹。”倏尔神鬼乱出,忽又妖魔毕露,甚至于扬幡过会,号佛行香,锣鼓喊叫之声远闻巷外。满街之人个个都赞:“好热闹戏,别人家断不能有的。”宝玉却认为“繁华热闹到如此不堪的田地”,没法听下去,急忙从东府里逃出来。从上述可知,贾珍府里点的全是“热闹戏”,都是神鬼妖魔之类的,与宝玉性情严重不符。“繁华热闹到如此不堪的田地”的戏,媚俗、妖魔、迷信,很适合贾珍等一干人,宝玉却难以承受,只略坐了坐,便走开各处闲耍去了。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宝钗为了让贾母高兴,点的是《西游记》。我们知道,有“可叹停机德”之称的宝钗,是不会主动抢先点戏的,贾母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既周全,更是为了博贾母开心,脂批:“是顺贾母之心也。”凤姐点《刘二当衣》,然后便命黛玉点。贾母先让凤姐点,“是非待凤先而后玉也。盖亦素喜凤嘲笑得趣之故,今故命彼点”。而黛玉所点剧目不详,蒙双行夹批:“不题何戏妙,盖黛玉不喜看戏也。正是与后文‘妙曲警芳心’留地步。正见此时不过草草随众而已,非心之所愿也。”不仅能从点戏中看出三人的性格,同时曹公还“草蛇灰线”,伏黛玉“妙曲警芳心”之情节,是真正的“留白”。后来,宝钗按贾母意又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觉得只好点这些戏,宝钗便告诉宝玉不知戏,宝钗道:“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宝玉见如此说,便央告宝钗念:“漫温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这时黛玉立即讽刺宝玉:“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黛玉借一折戏名取笑,令读者忍俊不禁,这不仅表现了黛玉的聪慧,更神妙地刻画出黛玉恼怒宝玉夸赞宝钗的醋意,体现出黛玉性格尖刻的一面。庚辰双行夹批:“趣语。今古利口莫过于优伶,此一诙谐,优伶亦不得如此急速得趣,可谓才人百技也。一段醋意可知。”此段巧妙地写出点戏、听戏和戏外戏,场景、戏文、语言都极为精彩,同时也精准刻画了人物各自的思想性格。

《红楼梦》引用过数句曲词,而完整引用曲词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宝钗过生日所引的《寄生草》,第二次引用是在第六十三回宝玉过生日时芳官唱的一支《赏花时》:“翠凤毛翎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您看那风起玉尘沙。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您与俺眼向云霞。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赏花时》是讲何仙姑劝吕洞宾速去度人,莫贪恋尘世繁华而误了蟠桃盛会。两次完整曲词的出现都是主要人物过生日,且内容都与度人有关,都与经历过世间坎坷曲折、荣华富贵有关。其实,这也是对贾府命运及主要人物未来的一种预示和提醒。

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贾珍前来向贾母报告神前拈戏情况,第一出是《白蛇记》,讲的是汉高祖斩蛇起义的故事,开创了汉朝江山,这自然象征贾府的先祖创业,贾母很满意。第二出为《满床笏》,在神前卜出这出戏,当然也象征经过祖辈几代艰苦创业,贾府现已达到富贵权力的巅峰,贾家已位居四大家族之首,但贾母对富贵极盛比较谨慎,既然是神佛决定的,她因此说:“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 当听到第三出是《南柯梦》时,贾母因此沉默而不言语。南柯一梦预示贾府由富贵转衰败,如空梦一场。由此可见,贾母是真正懂戏之人,且很在意戏码的象征意义。戏拈的如何,关系着贾府的命运和未来,贾母内心情绪也随之起伏变化。

第四十三回、四十四回,贾母等人攒金为凤姐过生日。贾母一向喜看谑笑科诨,但凤姐生日却演了一出悲欢离合的《荆钗记》,众人“看的心酸落泪,也有叹的,也有骂的”。钱玉莲和王十朋相恋、分离、诈死,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戏文是虚构的,但这些真真假假的死亡却把悲伤真切地传递给了观众。为活跃气氛,林黛玉向宝钗评说《男祭》那出戏:“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而“宝钗不答”,宝钗一向以端庄守礼示人,黛玉这种有违常规的话语,宝钗自然不会苟同。其实,黛玉也不可能不同情王十朋,她调侃王十朋也是及时想把大家从戏文的悲伤拉回到凤姐生日的欢乐之中。要知道,《红楼梦》中贾母只为薛宝钗和王熙凤两人大张旗鼓地做过生日,贾母为两人同样拿出了二十两银子。王熙凤作为荣国府的当家人,她的生日规模和热闹劲都远远超了宝钗生日。只不过王熙凤生日蒙上了阴郁的气氛。在清点份子钱时,尤氏发现凤姐实际并未替李纨出钱。尤氏笑讽凤姐:“弄这些钱那里使去!使不了,明儿带了棺材里使去。”此话似乎隐隐含有诅咒之意,生日庆宴由热闹逐渐演变成闹剧,最终以鲍二家的自杀结束。凤姐生日演这出戏,分明就是王熙凤将来“哭向金陵事更哀”的一个暗示。

第五十三回、五十四回有一出现场感极强的戏《西楼·楼会》,文豹发科诨道:“荣国府中老祖宗家宴,待我骑了这马,赶进去讨些果子吃是要紧的。”惹得老太太等人十分喜爱,赏了不少铜钱,闹得个“满台的钱响”。然后是《八义·观灯》,贾母认为闹得头疼,想来清淡些的,点芳官唱一出《寻梦》,又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贾母懂戏,这时她长篇大论地回忆:“只是像方才《西楼·楚江情》一支,多有小生吹箫和的。这大套的实在少,这也在主人讲究不讲究罢了。这算什么出奇?”指湘云道:“我像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可见,贾母见识多,艺术修养也非常高,懂得听戏、评戏和鉴赏戏。

第五十四回还讲到,这年元宵之夜,吃了元宵,便有“婆子带了两个门下常走的女先生儿进来”。那女先生儿便说,有一段新书,是残唐五代的故事,叫做《凤求鸾》。女先生正在介绍故事,贾母立马将下面的故事发展猜测出来了,随即笑着将这一类故事挖苦、嘲弄了一通,最后,贾母做了结论:“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着咱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这样的事……”贾母言之凿凿:“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贾母为什么不让大家接触《凤求鸾》呢?原因似乎很简单,因为这些作品不符合封建“规范”,如果让这些作品在贾府大行其道,贾府必将孔乐崩溃,思想自由,权威扫地。当然,贾母对这些剧本是烂熟和喜欢的,贾母真正要维护的是封建家庭的正常秩序,是为了保证贾府上下思想、道德、作风的纯洁性和规范性,保证封建贵族的江山“千秋万代不变色”。但事与愿违,绣春囊的出现,宝黛钗等对《西厢记》《牡丹亭》等违禁书籍和“妙词艳曲”的喜爱,青年男女昼夜一起嬉戏,等等,都说明这项规定在大观园内执行得并不好。

后来因为国丧的缘故,贾府的戏班子解散了,芳官等十二人成了贾府的丫头。再后来,王夫人因故要逐出这些唱戏的少女,她们有的出家,有的回家,便风流云散了。到了第七十六回贾府中秋宴饮之时,贾母只带领众人说笑话,念诗词,行酒令,再无戏曲上演了。

俞晓红说过:“戏曲与小说作为古代文学谱系的构成部件,本来就是互相孕育、彼此影响的。”各类戏曲和经典桥段在《红楼梦》中高频率被“引用”,说明戏曲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已深入渗透到曹雪芹生活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曹雪芹的思想和创作。大量戏曲的插入和引用,不仅丰富了小说内容,也有利于读者深度阅读和理解《红楼梦》,有利于探寻曹雪芹的身世命运和心路历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