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海云的头像

王海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15
分享

古人的香椿情怀

民间北方有“三月八,吃椿芽儿”的说法。谷雨食椿,又名“吃春”,寓意迎接春天到来。谷雨前后正是香椿上市的时节,香椿营养丰富,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唯一以香椿嫩芽叶作为食物的国家,而且“食椿”还有着悠长历史。

香椿古称械、檬、梅等,香椿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自古就被民间视为菜中珍品,称作“树上蔬菜”。香椿作为菜品,自古就有文字记载。先秦古籍《山海经》中曾记载有“成候之山,其山多櫄木”,櫄木即为香椿。三千多年前的《诗经》中也有香椿的记载:“我行其野,蔽芾其樗。”樗就是香椿。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写道:“椿樗,香者为春,即香椿,臭者叫樗,名山樗。”明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菜能芬人齿颊者,香椿头是也。”香椿头就是椿芽。明代《救荒本草》这样描述:“采嫩芽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香椿风味独

特,营养丰富,吃法很多,生食、炒食、腌食、油炸和蒸食均可,清香可口。

除食用外,香椿也是一味良药。相传1300多年前的《唐新修本草》最早记录了香椿的药用价值,称其“叶煮水,可以洗疮、疥、疽”。明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香椿叶苦、温煮水洗疮疥风疽,消风去毒”的保健医药功效。香椿味苦性寒,不仅具有清热解毒、涩肠止血的功用,经常食用还可健胃理气、美容养颜。

除了食用,在我国传统观念中,香椿树常常被视为长寿的象征,具有着古朴的文化意义。庄子《逍遥游》云:“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意为上古时代的大椿树以人间八千年当做自己的一年,可见寿命之长久。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载:“椿樗易长而多寿考。”所以,至今仍称长寿者为“椿寿”“椿令”。于是后人便常常用带“椿”的词语来形容福寿绵延,如以“千椿”形容千岁,又如以“椿寿”作为对长辈的祝寿,以盼望长辈像椿树一样长生不老。

古人也喜欢直接用“椿”来比喻父亲或其他长辈,将已过耄耋之年的父亲称为“椿庭”。《论语》曾有记载,孔子喜爱静处读书,相传孔子的儿子孔鲤唯恐打扰父亲读书,每当路过孔子读书的庭院时,便快步轻声走过,即“趋庭而过”,于是,后人就把“椿”与“庭”结合了起来,称父亲为“椿庭”。此外,古人以萱草作为母亲的象征,并称“严椿”“慈萱”。父母健在称为“椿萱并茂”,寓意父母健康长寿。

“香椿越墙,家破人亡”是北方民间一个流传很久的俗语。古时,人们常常在院子里栽种香椿树,因为香椿树长的很快,三五年就能长丈余高,常常会高出院墙,甚至高过屋顶。而树梢儿的香椿芽最为香嫩,人们为了采到高处的香椿芽,常常会架梯上树采摘,或者冒着风险爬到屋顶采摘,而香椿树木质很脆,极易折断,一不留神就会从树上跌落受伤。这句老话就是在提醒人们,香椿树的高度不宜超过房子的高度,否则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而且种植后要勤于修剪,不要让香椿树长得太高。虽然这句古话存有迷信之说,但我们却可从中窥见古人对香椿树的尊敬和崇拜,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智慧,值得我们去尊重和理解。



2025年2月15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