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生平喜欢读书。在他的熏染下,我也爱上了读书。那时,家中有许多那个时代的书籍。大概是上初中时,我在父亲的一摞书籍里发现了《三里湾》。当时,我之所以要读《三里湾》,是因为父亲偶尔和母亲拌嘴时,常会对母亲说:“你就是《三里湾》里的糊涂涂,常有理!”“三里湾”这个名字就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就这样,《三里湾》成为了我人生里第一本完整读完的书籍。
刚开始读《三里湾》时,对于那时公社生产队的历史,我还只是一知半解,可书中鲜活而有趣的人物绰号,却像吸铁石一般紧紧吸引住了我。“糊涂涂”“常有理”“铁算盘”“惹不起”“一阵风”“能不够”“翻得高”,这些称呼风趣又形象,非常符合农村人物的性格特点,让小说的语言读起来质朴而诙谐,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糊涂涂”是马寿多老人的绰号。如果不去读《三里湾》,单听这个绰号,我们通常会认为这是一个稀里糊涂、做事没主见的人。其实马寿多是一个做事很精明的人。他在遇到自家私人事情的时候比谁都精明,可是在面对入社、土改等事情时,才故意装糊涂,假糊涂,其心里自有自己的打算。赵树理给他一个“糊涂涂”的绰号,正是其性格的鲜明特点。“常有理”是范登高的老婆,她性格泼辣、蛮不讲理,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因此得了“常有理”这个绰号。“常有理”这个绰号,将一个人的蛮横展现得淋漓尽致。不管事情对错,她总能找出各种理由胡搅蛮缠,没理也能占三分,她的“理”也总是让人哭笑不得。“一阵风”是王满喜的绰号,王满喜憨厚淳朴,而看到这个绰号,我们就能想象出在农村生活中,一些人干活、说话办事时就像风一样,来时风风火火,完了没了声息,“一阵风”形象跃然纸上。“铁算盘”是马多寿的大儿子马有余的绰号。他是个善于精打细算、当家理财的人,事事都要盘算得清清楚楚,不放过任何一点利益。“铁算盘”,光从名字就能感受到一个人的精明。
赵树理常年深入乡村生活,扎根于民间文化的土壤,以最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了农村百姓的生活百态。这些鲜活而有趣的人物绰号,就像是乡村邻里间茶余饭后的笑谈,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不仅体现了民间智慧,更是民间文化的生动体现。在三里湾这个小山村里,每一个绰号背后都有着一段故事,都反映着乡村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它们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三里湾》这部小说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深度。
在《三里湾》这部小说中,赵树理对民间文化的展现远不止于人物绰号。他还通过对乡村风俗习惯、劳动场景、家庭关系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将民间文化全方位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书中描写村民掰玉米的场景,就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天刚蒙蒙亮,男人们就扛着麻袋,媳妇们擓着竹篮,说说笑笑地往玉米地赶。“铁算盘”弯着腰,一边搉一边嘴里念叨:“这穗子饱满,能多打半瓢玉米粒嘞!”他那精打细算的模样,惹得“一阵风”王满喜直乐:“叔,您这账算得比机器还精!”玉米秸秆在晨光里泛着青黄,搉玉米时“咔嚓咔嚓”的脆响此起彼伏。女人们手速快,还不忘互相打趣。“常有理”虽说性子要强,干起活来却不含糊,一边麻利地把玉米穗扔进竹篮,一边跟旁边的媳妇拌嘴:“我搉的比你那筐多,你可别耍赖!”“糊涂涂”则总慢半拍,时不时抬头瞅瞅大伙,憨笑着挠挠头,被老伴嗔怪两句,才又加快手上的动作。孩子们也没闲着,在玉米地边穿梭,帮忙把散落的玉米拾进筐里。累了就坐在田埂上,啃几口脆生生的甜杆儿。晌午日头毒辣,大伙在地头的老槐树下歇晌,拿出自家带来的粗瓷碗,就着井水吃干粮。有人讲起村里的新鲜事儿,笑声能传出去老远,惊飞了树梢的麻雀。
赵树理用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文字,把搉玉米的每个细节都刻画得入木三分——男人们被秸秆划破的手掌、媳妇们鬓角的汗珠、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还有那堆得小山似的金黄玉米。在他笔下,搉玉米不再只是简单的农活,而是一曲充满乡土韵味的民间生活乐章,让我们真切触摸到了那个时代乡村生活的温度与脉搏。这些场景不仅展现了三里湾村民们的勤劳质朴,更藏着民间最本真的生活智慧与邻里感情。
从这些土里土气的描写里,我第一次真切地读懂了乡村生活的烟火气,也触摸到了民间文化的脉搏。赵树理对乡村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理解,令人叹服。他的“山药蛋”派创作精神,不仅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文学作品,更让我们对民间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如今,再次翻开《三里湾》,那些鲜活的人物、生动的场景、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依然扑面而来。赵树理的作品就像一坛陈年美酒,越品越有味道,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也让我们看到了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在当今网络语言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民间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2025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