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这个星期日下午,我是在女儿学校的图书馆里度过的,久违的感觉、开心的享受、些许的感触。
在图书馆呆得最多的时候,也是像女儿一样上大学那会儿,九十年代还是每星期休息一天,大概有一半的休息日我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仅在期末考试时在温习功课,绝大多数都是借一本心爱的小说一口气看完,中饭几乎是不吃的,以至于舍友都打趣,书是可以当饭吃的,对你来说。这些事儿还像发生在昨天。
一场人生说漫长也短暂,来不及年轻已是暮年。作为陪考的家长、妈妈级的阿姨,战战兢兢地通过入口,平时是需刷脸才能入内的,因为当天考研,有不是本校的考生,中午没地方休息,特意全天开放的,女儿告诉我。不加思索径直走去,女儿在这里上了四年的大学,我真没时间、更没机会进入她们的图书馆,从外面看上到窗明几净、耀耀生辉的这座知识宝库。
才想去净手,映入眼帘的是《我眼中的三秦和美乡村文明实践摄影作品展》。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时拍的《魅力乡村如画家园》,由各个乡村组成的16个“方块”为主,以绿树掩映下整齐的房屋为后半部分,如诗如画,让人热血沸腾;《村里来了洋媳妇》,脸上洋溢着幸福的一对新人兴冲冲地走来,两侧是前来庆贺的热热闹闹的乡亲们,改革开放,有不少外国人慕名而来,在这片好客的土地上生活、工作、结婚、生子,他们往后余生快乐无限;富平的柿饼吃过不少,却不知是如何晾晒的,一幅《挂柿饼》图,一串串金黄的柿饼整齐地从上到下,一排排地“列队欢迎”,顿感一块甜甜的柿饼从种植到采摘到晒干,再从各家各户的农家到城里的超市、商店,有太多的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一幅幅精美的照片,是三秦和美乡村的缩影,不仅让人感受到艺术的熏陶、文化的浸润,更是心灵的升华、奋进的力量。
上到二楼,我惊呆了,全是各种语言和各国的书藉文献,我没有一本能看懂一个字的,自己实在才疏学浅,窘得都不好意思浏览一遍,匆匆从这边绕到那边,悄无声地溜之大吉。在电梯里就想三层是啥呀?整个一层全是英文的,能看懂几个简单的单词,这又有何用呢?英语是世界语言,确实该好好学习,若能达到阅读的水平,有太多的文学著作可以涉猎,一定比译本有意境、能融入地方的文化氛围。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要再捡起英语来,日日坚持,为日后走进世界各国以及他们本地的人文、历史、地理、艺术而做准备。You can definitely learn English well.脑海里出现了这句英文:你一定能学好英语!
四楼是咱中文的文献书藉。心中不知何时默唱起了《中国娃》:家住东方神州又名叫华夏/走到天边不改名咱叫中国娃......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有志的中国娃。《七国考》、《中国社会经济史》、《教育学》、《世界历史辞典》等等,有一些书名因年久已看不出,有全套的《四部丛刊》,红色经典,各种各样、各大门类的书整齐地陈列在书架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工程人本就是修路的,走南闯北、今东明西、一年一换工地、三年两头各地跑、长年累月空中飞,万里路,在30多年的工作里,应该是有的,当然行万里路有更深远的意义,读万卷书恐怕自己就差之千里了,所以生发出,有朝一日退休后,可否做公益、不赚取一分钱。在图书馆寻一差事、打扫卫生都好,为莘莘学子创造优美清洁的读书学习环境之余,自己可免费地徜徉于书海,快哉!美哉!
五、六楼主要是自习室,终于找到了女儿在图书馆的位置,旁边隔断的书架上摆放着《大清宣统政纪》《中华典藏百种》,厚厚地、黄色的外包装、很是精致,怀着崇敬的心情、小心地翻开来,是《红楼梦》,20多年前读过的,再次读到“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入泥怜洁白,匝地惜琼瑶......”众人一句一句地往下和诗,心中已再无杂念,只剩下勾勒的那一幅幅美景。鸦雀无声的图书馆里,手执一书,心无旁鹜、静静地读,好像自己也回到了大学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