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慧春的头像

王慧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28
分享

阅读激发创造之旅

有时在想一个问题:在这个影像传播盛行的时代,想选择用文字描写一幅美景、呈现一段旅程、写实一份情感,到底还能写点儿啥?又该如何写呢?

但也在琢磨:照相术发明了,绘画没有消失,它成了艺术,一种创造的写实。飞机满天飞、汽车满地跑、发达地区无人机也在半空穿梭,但马拉松没有消失,它成了一种运动,几十里的路,被你用脚步一寸寸地丈量,身心所体验到的挑战、成就、满足只有亲历者知道。那用文字来表达你走过的、看到的、遇见的林林种种,所有经历的一切,就应都在你的心里发生了——

用文字品一景致。“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名诗《清明》里的一句,我们小学里就摇头晃脑地背过,那时候只在老师的指导下、浅显地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其实这句诗不仅写出了雨的特征、雨的精神、雨的境界,更多的还有雨中行路者的心情。长大后、有亲人过世后、在那一天出去踏青时,对这句诗的理解应该都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读者,更会因身份、地位、心境的不同而赋予“清明雨”不同的内涵,会联想到相关的不同人、事、物,于是山水草木,云气雨丝等都会在读者的脑海里作出新的诠释。有的人读到这句诗,脑海里出现了缠绵的细雨下个不停,是天在哭泣、在悲伤,祭扫的人在雨中匆匆前行,心中的哀思越来越沉重。有的人读到这句诗,心中憧憬的是雨水滋润大地,草木恣意生长,为祖先的坟墓增添了一份神圣的洗礼,用这种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有的人读到这句诗,首先感受到的是清明雨为人们带来了一丝清爽和舒适,让人们在祭祀祖先的同时,稍事放松,享受春雨沐浴的清新。也有人读到这句诗,感悟到清明雨是神灵在净化世间的罪恶,带走了一部分阴暗,人们可以从精神上更加清明地对待自己的生活和行为。就这短短的七个字,在每个人的心里掀起了不一样的波澜。

用文字读一段路。描写西湖的古诗层出不穷,我们一起来读,宋代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沿着西湖踏行远眺,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作者目光锁定在西湖中那一大片荷花里,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无边无际青翠碧绿,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再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杨枊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作者一直漫步于此,细细地观赏着白沙堤两边的杨枊,轻松而惬意。女儿游玩到此,注意到的是这首诗的英文翻译,是否能把当时的意境显现出来,外国游客是否能与我们一样渐入佳境?大家最熟悉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眼里的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的照耀下,光彩熠熠,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朦胧的景色也非常漂亮。闭上眼,让自己绕着西湖走一圈,心中慢慢地复原这些古诗中不同的美景,最后停在楼外楼品尝西湖醋鱼、东坡肉,龙井虾仁等、听从远处湖心传来的优雅歌舞声,你也就神游了一回西湖了。

用文字阅一世情。鲁迅先生说,读《红楼梦》,“单见命意,就因读者不同的眼光而有种种:经济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为什么读一部《红楼梦》会有这么大的分歧?那是因为每一个读者都是一个创造者,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都根据自己的知识、阅历、人生观对原著进行了创造,因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咱就单说说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这个妹妹我是见过的”、“这人怎恁地眼熟”,贾宝玉与林黛玉一段注定的情缘,就此拉开了帷幕。宝玉要和秦钟去上学,拜别贾母和黛玉,“好妹妹,等我下了学吃饭,胭脂膏子等我回来再研制。”寥寥数语呈现了小别离都要说说话的不舍之情。黛玉第二次剪香囊,宝玉来赔不是:“我知道妹妹不恼我......若等他们来劝倒觉生分了......你要打要骂,凭着你怎么样,千万别不理我。”黛玉怎能不感动,她让宝玉就当自己去了,死了,宝玉登时说出一句“那我做和尚去!”拌嘴斗气,也是满满的牵挂之情。黛玉听到宝玉和湘云说,宝钗劝他认真读圣贤书,反而碰了冷钉子,要是黛玉又怄气,黛玉拭泪,宝玉瞅她半天,说出“你放心!”三个字,这是最美的情话了。这是我提到《红楼梦》,首先出现在眼前的画面,我阅读产生了只有我才能感受到的场景,也只在我的脑海中。心里有什么,才能在别人的文章中读出什么,别人的文字是面镜子,照出的是我们读者的意思。因为文字不饲喂图像,而是唤起遐想,独一无二的遐想,我们借着遐想的翅膀勾勒最美的图画。

阅读之于创造,就如同阳光之于花朵,花朵在阳光的滋养下,绽放五彩斑斓的色彩,创造在阅读的激发下,开启了奇妙想象之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