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慧春的头像

王慧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20
分享

建筑写意

建筑,不仅满足我们遮风避雨、交通顺畅的生活需要,更以其独特的美学、人文、历史的价值成为艺术的瑰宝。木石结构富有灵性,钢筋混凝土间更是流淌着诗样的旋律,音乐的和美,韵画的意境。

建筑,是一部宏大壮丽的史诗

中东铁路哈尔滨松花江大桥,在夏日的黄昏,原本金色的身体换上火红的外衣,衬托着一张少女红扑扑的笑脸,热情奔放又不失温雅之态。在夕阳的映照和人们的欢呼声中,它活力四射,不时地变换着自己的服饰,妆点着美丽的容颜。寒来暑往,风雨无阻,它张开强壮的双臂将江南江北拉在了一起,至今仍屹立在声震九霄的松花江上。

中东铁路哈尔滨松花江大桥,已有100多岁的高龄,是哈尔滨这座城市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见证,是无限可能之未来的传薪者与守望者。1896年,沙皇俄国通过《中俄密约》获得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东清铁路的权利,于是由俄罗斯人负责修建了这座铁路大桥,建筑风格融合了俄罗斯帝国时期的古典主义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2014年停运,2016年改建成了“中东铁路公园”,桥面上铺设了栈道,供游人通行,有三处横道用钢化玻璃铺设,可以俯瞰下面的老桥铁轨、枕木,钢梁等原桥风貌及流淌的江水。在桥上可看到紧临大桥又新建的双轨过江铁路大桥,时不时地有火车通过,你站在老桥上,连拍急驰而过的列车,镜头记录下这驶向远方、奔向未来的帧帧画面,再经日后岁月的冲洗、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再来回味今日之拍摄的这张老照片,过往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清晨的柔光、午后的生机还是傍晚的落日,日日夜夜、四季流转里,这座大桥见证了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为远东地区经贸文化重镇的历史进程,见证了由清末、民国、日伪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岁月变迁,也见证了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再到如今冷峻热忱、洋气纯朴、豪爽浓情的北国名城。它所给的“意”,当我们的眼睛接触到人的智力和生活所产生的这座建筑时、在光影恰恰可人中、在和谐的轮廓中、在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色彩中尽写无遗。

建筑,是一首忠贞不渝的情歌

埃菲尔铁塔,法国的标志性建筑,是为“纪念法国大革命胜利 100周年”世界盛会而修建的,300多米高,是美国华盛顿纪念碑两倍之高,它比英国伦敦的“水晶宫”还要吸引眼球。铁塔的线条流畅,向上逐渐变细,像极了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晴天时,它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雄伟,阴天时,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气息,夜晚亮起灯光时,璀璨夺目,仿佛一颗闪耀的星星。走进铁塔向上攀登,沿着一层层通道环行,怀着一种既单纯又深入的方式来临近一种景象,探索一件物体内部,把旅游仪式转换为一种目光与智慧的历险,不时地向下俯瞰,城市变成了一种自然,川流不息的人潮成为了一种风景。

埃菲尔铁塔,是法国政府仅支付30万美元,设计者埃菲尔倾尽所有,包括把公司全部资产抵押,垫资 130万美元、历经两年之久修建而成的。当时埃菲尔愿意赌上全部身家去造一座铁塔,除了荣誉与成就感,更多的是为了纪念自己的妻子。在埃菲尔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伙子的时候,他结识了一位名叫玛格丽特的富家小姐,她一直鼓励埃菲尔实现自己当建筑师的梦想,并且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嫁给了他,并给予了埃菲尔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光,直到她的生命终止在 31岁。埃菲尔先生后来终生未娶,直至 91 岁与世长辞。在埃菲尔晚年的时候,据说他曾登上埃菲尔铁塔的最顶端,大声呼喊妻子的名字,因为那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当然也是离妻子最近的地方。

埃菲尔铁塔,由12000个各类金属部件,250万个铆钉建成。无论你在巴黎的哪个角落,只要抬头就能看到这座壮观的铁塔,仿佛在诉说着“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愿意回头,我一直都在那里守候。”这应该是许多情侣在铁塔下拍照留念,以此来表达他们之间一生一世爱情的因缘,他们更会一起哼唱《爱的颂歌》:爱的颂歌永不停歇/在天空飞翔永恒不朽/让爱永存永远传唱/唱响我们心中的爱......

建筑,是一幅绵延山河的风景画

江南水乡民居,古朴的石板路,错落有致的青砖黛瓦,依山傍水,环境清幽。白墙黑瓦的色彩搭配,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江南气候湿润,草本葱郁,自然色彩丰富,这样黑白灰的建筑在其中显得格外地清新脱俗。一座座古朴的小桥横跨在清澈见底的河面上,连接着两岸的人家,河水潺潺流过,沿岸人家尽枕河,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情。有的白墙黑瓦中穿插着绿荷清影,细雨蒙蒙洒下时,湖面弥漫着朦胧的雾色,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白墙黑瓦的民居,屋前的几株新柳遮挡了部分视线,笔直的院墙与弯曲的古桥,一条蜿蜒至远方的河流中,星星点点的小船划过后拖出长长的流水线,直到尽头的远山将中国绘画的水墨韵味发挥到极致。雪白的墙壁如同宣纸上的留白,青黑的小瓦则如同浓墨重彩的点染,横竖分明的空间勾勒,呈现出东方简雅的气质,这种空灵与清丽,令人观之韵味无穷。

漫步于青石铺就的小径,每一步都仿佛踏进了历史的长河。白墙,如雪般纯净,映照着蓝天白云,清新脱俗;黛瓦,深邃而古朴,历经风雨,更显沉稳与庄重。两者相依,不仅构成了江南水乡建筑最鲜明的视觉特征,更承载着世代江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院内的设计,讲究“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实木质地的房屋,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厚重感,更在细节之处流露出一种禅意的美感。沉浸在江南水乡的温柔里,时间似乎变得缓慢,每一砖一瓦,每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过往,似乎也在邀请你静下心来,聆听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建筑,在懂的人的眼里,还有超出“诗”“歌”“画”以外的 “意”存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