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的庄稼噌噌地拔节,眼看着谷子也渐渐露出了狗尾巴——谷穗还不大,浅绿的颜色,毛茸茸的带着清新。谷穗们高跷着头,有些趾高气扬,有些谷穗的身量还不太大,分明还没有长成个,有的谷穗就早早地谦虚地低下头,一个个金黄的谷子籽粒就这样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中生长、膨大,直到秋日的收获季节来临。
母亲一直在住院,没有了原来父母每天都回家劳动一会的方便,谷子们好像受到了冷遇,可鸟雀们对它们的热情一如既往,又到了人鸟大战的季节,老家的乡亲们开始了他们一年一次的驱鸟大行动。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岁月里,麻雀是人人喊打的“四害”之一,时过境迁,麻雀也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身份分明尊贵了许多,可这掩盖不了农人对它的厌恶。入伏了,雨势明显的大了,雷声也明显的响了,今年的夏天,异常的炎热,热的人们不想下地。可谷子们,气势如虹的生长起来,这谷子,本来就属于草性,多雨高温正符合它的性格。一入夏,谷子一天一个样,今年的谷穗绣的格外整齐,长势分外喜人。
谷子的籽粒还没有充盈,成群的麻雀早已行动起来,人还没有到地边,就远远地听见麻雀的聒噪,它们似乎也在进行着一场大聚会。
用捕杀的方式驱鸟明显是不行了,可也不能眼睁睁看着鸟雀们肆无忌惮地糟蹋粮食,要知道,一大群麻雀,足足有几百上千只,这些灰黑色的鸟们,飞起来黑压压一大片,落在谷子地里,小半天就能将谷粒啄食干净,再高产的谷子也经不住这样损耗呀。
面对鸟雀的侵害,农民们也是各出奇招,大显身手。
父亲在驱鸟这事上也是做足了功课,用足了功夫。刚开始种谷子那两年,父亲主要采取扎稻草人的方式来吓唬鸟雀,在地里、地边竖上木棍,木棍上方加上一个小的横木,然后找平时不穿的衣服精巧地挂在上面,木棍的最上面还顶着一个破毡帽,这样一个稻草人就做成了。稻草人立在地里,人远远地望去,确实也像一个人立在田里。麻雀们开始是不敢靠近谷地的,它们唧唧咋咋在远处的杨树顶上观望,也有的在靠近山边的松树丛里低飞,始终不敢靠近谷子,更不敢去啄食谷穗了。
鸟儿好像也很聪明,这种把戏哄骗不了鸟雀多少时日,十天半月过去,麻雀早已经摸透了这些假人的底细,丝毫不畏惧这些假式假样的人儿。它们在这些稻草人中间穿行,有几只麻雀竟然立在稻草人的草帽和袖口上,叽喳喧闹,蹦来蹦去,很是得意。
这方法治不了家雀,只能再觅他法了。于是父亲又买来那种成捆的玻璃纸,这种纸就像锡纸,在太阳的映照下闪闪发光。把玻璃纸东拉西扯地在地里到处缠绕后,向地里瞧去,玻璃纸在阳光下直闪人的眼睛,风儿一吹,整个谷地里更是眩目异常,鸟雀们许是怕了,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到地里来作孽,谷子们好像躲过了这一劫。
这是父亲最初用的两种驱鸟的方式,有效果,可感觉还是不行,母亲也对这种驱鸟方式存有疑虑。每次到地里查看,总有几只胆大的鸟儿依旧撒欢儿地啄食着饱满的谷粒,细细地瞧去,靠近地边的部分谷穗,已经被鸟儿啄食的只剩下谷脑儿,这损失可不小。尤其可气的是,谷子地的下边有几柱高大的杨树,人来了,鸟雀忽地蜂拥般飞至杨树林,还挑衅般叽喳不停,人刚离开,鸟儿们又倏地落在地里,放肆地啄食起来。
该用新的招数了。农民们在生产过程中也是不断改进做法。近两年,人们都开始用塑料网子了。大大的塑料网子,网格不大,麻雀钻不进去,而宽度正好能覆盖整个谷地,覆盖时用几根比谷子稍高的木棍或竹竿支撑。这方法好,一方面不耽误阳光的照射,另一方面也阻隔了鸟雀,它们即使偶尔落在网子上,也没法立足,更没法啄食。这真是天罗地网,一劳永逸地去除了鸟患。只是这样可怜了这些鸟雀,它们只能在杨树稍上叽喳集会,好像也商量不出好办法来了。
于是这种驱鸟方式就普遍起来,有时站在山顶,四下里望去,方格形的田地里,到处是一片片的白,像透明的大帐篷。
也有的人很聪明,他们不用上面介绍的方法驱鸟,他们用的是另外的几种套路,至于效果如何,这个就不好说了。
父亲的叔兄弟,我的四伯父,用的方法最原始,他就是每天在田地里看着,是不是的扔个石块,偶尔喊上两嗓子,也能吓的麻雀四下里蹿,但这的有功夫看才行,不知道这方法,四伯父能坚持多久。
我们上地的老许家,则是在谷地里放上火鞭,长长地捻子连接着一个个小鞭炮,捻子点着之后,间隔一段时间,便“砰”地一声响,吓得雀子不敢靠近。这种法子怪高级,只是我有事就想,如果到了阴雨天,捻子被雨露濡湿,那怎么办呢!
前两天回家,经过一块谷地,看着有几个假人立在那里,风儿吹来,假人的衣袖便随风舞起,到也能惊走一些胆小的雀儿。到了地边,忽地听见有人在分明吆喝,大声呵斥鸟雀,让其离开的声音很真切。是谁这么有功夫来看着谷子呀!仔细瞧去,也没看见什么人,正在纳闷,这声音又从地里飘出来,仍旧是同样的呵斥声。这才听出声音有一种不真实的金属感,原来是那个聪明的家伙把市场上吆喝张罗生意的小麦克风架上了,这才是高科技呢。
没有种过地的人们,喝着散发着清香的小米粥,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小小的米粒竟然有这样危险的经历,也不知道这米粒背后饱含着农民的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其实,一粒谷子从种下到餐桌,那要经过好几道复杂的工序,也要付出几多的辛勤和汗水。想着这些,就禁不住想大声呼吁:珍惜粮食吧。
这是对耕耘着的尊重,更是对天下劳作着的农民父母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