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这是唐·刘禹锡的诗句。黄河因其河水呈黄色而得名。尽管流泻至今万千年,但其颜色难以彻底变得清冽。
黄河是母亲河,以自己特有的旋律传唱过许多长吟憨歌,孕育了许多优秀儿女。
自称是黄河女儿的安艳芳 ,就是黄河文化孕育的吕梁英杰之一。2015年、2021年她两度组织作家到山西吕梁采风,2024年她又独自一人在山西全境采风11天,彰显出她对家乡土地的衷情,体现出她对黄河文化的热爱。
2015年10月下旬,作家网总编辑赵智电话我,邀请我到山西吕梁看看。我说,好呀。后来才知道,这次“吕梁行”作家采风活动由作家网、吕梁市文联、吕梁市伞头秧歌研究会、吕梁黄河情伞头秧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组织举办。
出京那天, 我因还在忙其他的事务,从单位所在大院匆匆出发去首都机场,连衣服也没有挑选,穿着平常穿的灰土色棉夹衣就出发了。来到吕梁,走了多处,发现我的一身衣服竟与这片土地的颜色“同框”,吕梁的土地是黄土色,扬起的灰尘是黄土色,连黄河的颜色也是黄土色。有作家同仁笑我衣服颜色与黄河及吕梁土地撞色。我自嘲性点头说,“无巧不成书”。
吕梁是一片富有革命传统的土地,太行山脉传唱着许多动人的故事。但2021年以前,吕梁市还有不少贫困县。尽管吕梁位于黄河边,但隆起的太行山地貌,解决不了吕梁用水,土地缺水,人畜缺水,决定了这地方难以富起来。黄河女子安艳芳正是出于为家乡做点扶贫的贡献,以吕梁伞头秧歌文化传媒公司董事长身份,几乎自掏腰包,联手作家网和吕梁文联,请在京作家深入吕梁,看看这里值得歌吟的优势资源。
作家采风团第一次到吕梁,在当晚餐聚时,对安艳芳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只是在第二日举行的“伞头秧歌学术交流座谈会”上,我才注意到会议主角安艳芳。她中等个头,留着长发,上身穿着淡红色夹克衫,一双眼镜片里忽闪着思考的眼睛。一看就是一位睿智的年轻女子。她静静地听大家发言,轮到她讲话,她以未改的吕梁口音说:“欢迎作家们到吕梁。这几天,多走走,多看看,兴许产生创作灵感。”她作为东道主,之后几天,她成了作家们采风的出色“向导”。
安艳芳是位质朴热情的女子。她带作家看黄河边的石楼县委会大院,县委会几十年一贯制地仍然在陈旧的平房办公,令作家们惊讶;她带作家到天下黄河第一湾,组织她的团队和作家们在湾上高坡扭起伞头秧歌,那跃动的伞头,伞头下激情的舞动及高亢的吟唱,成为九道湾坡上的一景;她带作家到吕梁千年红枣林和后山村红枣基地,为吕梁红枣营销出路吆喝;她带作家到黄河口看碛口古镇,体验古镇原来的一度繁华。当晚作家住窑洞,笔者单住一孔,寒气袭来,我不得不抱两床被子取暖。这次采风,尽管接待条件有限,甚至在风扬尘沙的工地空场吃过午餐,但作家们觉得很接地气,有东西可写。我按照伞头秧歌的调子,写下《夜宿碛口》和散文《吕梁红枣和伞头秧歌》……
2020年10月,全国新冠疫情刚有所缓和,安艳芳又一次联手作家网,邀请全国部分知名作家再次来到吕梁,采访吕梁家政护工学校,了解护工品牌助吕梁脱贫之路,这次采访得到吕梁市政府的支持,张广勇市长亲自宣讲吕梁护工品牌;同时在市领导的支持下,安艳芳再次邀请作家到碛口古镇体验当年碛口古镇码头繁盛的实景秀演出;到李家庄参观走西口富起来的当年老财的土行宫;到较之蒼凉的太行大相径庭,有水有草原的离石风景区……所有这些,让作家们更加深了对吕梁这片黄土地的了解……
安艳芳是一位对黄河有感恩之心的女子。她在黄河边长大,对黄河充满深情。看她的部分作品,我惊讶她的才情,难怪她要办以文化传媒为己任的伞头秧歌公司。笔者读到2015年作家团到吕梁采风时,安艳芳自撰的一篇《黄河赋》,文笔凝练,气度不凡:“白日依山,黄河人海;贯看兴衰替,韶华莫须改。唐宋熠熠光辉逝,鹳雀悠悠千数载;明清消亡只当鉴,恰似流东可曾回?”“百年破碎,伤心国土,苍茫大地谁做主?一唱雄鸡,江山妖晓,风流人物在今朝。把酒爵黄河,心潮逐浪高”;“再看黄河水,迩来入云间;兰州天下第一楼,石楼天下第一湾;秋雨积来千川水,春风吹过万重山。唱一首黄河秧歌,太白为之倾倒;谱一阕黄河词赋,山岳为之催崩。洪音绕梁,三日不绝;仙乐腾云,九省皆闻。《黄河赋》,天下唱;歌唱者,天下人。情系黄土地,千岩万壑中;大河南北看旖旎,更有翠柏共苍松。黄河情作《黄河赋》,黄河人唱黄河风。” 这些句子,没有对黄河的一往情深,是写不出来的。
随着伞头秧歌传播力的提升,安艳芳的公司业务也发展到北京。但她仍然把传播的重点放在吕梁,放在山西。她继续为家乡写秧歌词,为介绍山西人文资源歌唱。2024年,她借网络游戏《黒神话.悟空》的热度,回到山西,独自驱车从太原出发,由北到南,跟着悟空取经足迹走了许多地方,看了山西境內包括悬空寺、应县木塔、大同石窟、太原晋祠等主要寺庙和景点三十二处;并以游记散文记之,分析山西这些人文文化的特色及其源渊。作为一位女子,倘若没有对故乡的深爱,没有宣传山西的自觉,是难以有此俠情义胆的。她这次独行游历的意义非同寻常,用她自己的话说:“沿着表里山河的肌理,走进唐建中三年,走进南北朝,走进西周成王一叶封唐……“
安艳芳将这自己的游走,写成游记散文《天命有归·邂逅山西》,并以她善长的秧歌调,把三十二个景点串成格律长诗《天命人之山西游记》。长诗由三十二个景点各为一段衔接,可以单独用秧歌形式演唱。三十二景点,差不多主要是山西的名寺或名塔。她观察细腻,对老祖宗留下的佛像顶膜礼拜:“大佛等我一千年才来礼拜/我的手与佛的手合在一块/击掌为誓赐予我幸福永在/我将慈悲书写给千秋万代。”她总结这次对三十二个景点的旅历,认为既升华对全国文物最丰富的山西的认识,也对她今后的人生有启发意义:“十一天时间圆满采风十一个城市/对故乡的认识与热爱加深了层次/所见所闻丰富了思想流淌于文字/指导往后更好地做人更好地行”。
(写于2024年12月26日,修订于2025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