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啰呢调相遇是在处暑的午后。
漫长的夏天已到了尾声,进入秋天的五指山丝毫没有秋的气息,天空中的太阳尽情地挥洒着阳光,五指山从山脚到山顶仍是一片葱茏,但树木经过了漫长夏天的历练,变得坚韧和厚实。
2点后,我们结束了水满乡方龙村什甫村小组村民王雄义的民间故事采录工作。
“什甫”水满本地黎语“打喉”,意为:“我们的田”。
什甫村小组隶属水满乡管辖,坐落在山清水秀的海南岛第一高山的五指山脚下。作为藏五指山雨林秘境,不仅山水如诗如画,而且黎族文化多姿多彩。
水满,黎语是古老之意。水满是一处深藏于雨林之间的黎族秘境,山水如诗如画,而最让我难忘的,是那些飘荡在山间、萦绕在我心田的山歌声。
开展民间故事、民歌、民间舞蹈、民间器乐、黎锦、苗绣等民族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到访水满这个地方近30年。每一次到访都令我惊喜,令我难忘,这次也不例外。
肚子早己打鼓,我们收起拍摄设备商量着在哪解决中餐的问题。民间故事传承人王碧莲老师邀请我们去她家吃饭,我们不想麻烦她,从什甫村出来后一路找能吃饭的地方。民间故事传承人的王碧莲是土生土长的水满人,是水满乡方龙村村小组的组长,也是一个热情好客的黎族妇女,最主要的是她热爱本民族文化。这次的黎族民间故事采录工作,她积极参与,并组织群众接受采录。她从小喜欢听爷爷、奶奶、外婆和母亲讲民间故事、唱民歌,还把民间故事讲给村里的人听,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听她讲的故事。
我们找了一家陵水酸粉店,虽是酸粉店,但食品还是很多种。大家都要酸粉,我不喜欢吃酸粉,就要了一碗煮的饺子。我们边吃边聊,传承人王碧连说王连香老人听说我们又来,所以还想来讲故事,问我们要让不让她来,王副馆长非常高兴,立马就同意。王副馆长是一位90后的帅小伙,他工作积极努力,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热心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吃饱后,我们带上方龙村王梅兰老人,前往黎峒园的旅客服务中心取景。黎峒园的旅客服务中心的后面正好是五指山和黎祖大殿,在这里作为拍摄背景是再好不过的了。
我们选好拍摄地点,顾不上休息,便开始工作。王副馆长和实习生小王架起了摄像机,对准着王梅兰老人进行拍摄和录音,我负责做笔记。就在这时,没有听到雷鸣,突然雨从五指山山顶上飘了过来,哗啦哗啦地落在我们的头上,我们不得不把采录工作转到旅客服务中心的室内。
一阵入秋雨,加上“秋老虎”的处暑天气,我不得不用两粒速效感冒药来对付,才能继续采录。感冒药对感冒头疼很有效,但也使人昏昏欲睡。我努力与药效抗争,坚持做笔录。在我没精打采的时,“远路(啰呢)走来脚都软嘞/(地拉)田逼过(啰)田村过村(啰加啰喂加啰)。”的山歌声传来。歌声婉转、悠扬,仿佛从遥远的天边来,轻轻、柔柔地飘进了我的耳洞,我的心头,让兴奋与愉悦。“啰呢调,我们的啰呢调。”我惊喜地喊出声来,顿时睡意全无。
“啰呢调”当我说出这个词的时候,我的声音在颤抖。我可以什么都不会,但不能不会啰呢调;我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啰呢调。
啰呢调是故乡保亭的山歌调,因其衬词“啰呢”两个字常出现在歌里,而得名。
啰呢调对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我的奶奶放牛唱啰呢调山歌;我的爷爷砍柴也唱;我的母亲插秧也唱,叔叔嫁女喝酒也唱……。我的祖先,我的爷爷奶奶,我的父亲母亲,日夜歌唱的山歌调。我的父亲继承了父辈们基因,成为家乡有名的山歌手,方园百里的人们娶媳妇、嫁女,都请他去当公鸡头。
家乡人把最会唱山歌的男子称为“帕喔开”(黎语,意为:公鸡头),因其如公鸡鸣叫一般。
在家乡,人人会唱啰呢调,喝酒、吃饭、劳动、结婚唱。不知从何时开始用啰呢调唱山歌,一直唱到现在。
我打从娘胎里起就听着到出生,又伴着我长大的啰呢调,早已渗透了我的血液,我怎能不熟悉呢?
我顺着歌声传来的方向看去,只见王连香老人和王碧莲的母亲头上戴着由五颜六色的珠子串成的头巾,上身着黑色开胸,无领,无扣,衣袖前部分是白色,且中间和袖口绣有图案,胸前穿着黑色肚兜的上衣;下身着有人纹、动物纹和植物纹等图案的艳丽短筒裙,这是水满黎族才有的服饰。王连香老人边唱着的山歌;边与王碧连的母亲一起走了过来,在绿水青山的衬托下,显得既古朴又充满优雅韵味。
听到乡音的我,激动得地也用啰呢调唱到:“山(逼)过山(啰呢)(地)岭过(啰)岭(咧)/(地拉)坡(逼)过(啰)坡园过园(喂加啰啰喂加啰)。”山歌回应王连香老人,同时站起身迎接她们的到来。
我和王连香老人一唱一和,歌声与悠悠的山风、沙沙的树叶交织一起,合奏出自然和谐的美妙之声。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黎族儿女在祖国最南端的海南岛广袤大地上,自由歌唱;听到他们用啰呢调、四亲调、水满调、歪歪调、欧欧调、千家调、滚龙调、长桌调等调,尽情地唱着山歌。他们将肚里的山歌全都倒了出来,过把歌瘾,又将自己的热情和真诚融入到山歌里,歌声如一条奔腾的河流,在人的心里流淌与激荡;又如深山里的一股清泉,滋润、净美人的心田。
王连香,84岁,是水满乡方龙村的黎族妇女。她身体硬朗,说话、唱歌,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她说,她最喜欢唱山歌,吃饭唱山歌,喝酒唱山歌,劳动唱山歌,从小唱,唱到现在84岁,还要继续唱下去。
水满与保亭相邻文化受保亭影响,在说1987年前,五指山地区的南圣镇、通什镇、畅好乡、毛道乡、红山乡等,隶属保亭县管辖,许多保亭的黎族人在五指山市工作,我便是其中之一,保亭的黎族人把自己的文化也带到了五指山地区。五指山地区的黎族人学习保亭黎族的啰呢调,同时也保留着自己独特的四亲调和水满调的山歌。
我的祖先们在唱,我的父辈们在唱,我的兄弟姐妹们也在唱,我所有的族人都会唱。黎族的山歌是黎家人心里的声音,是即兴唱出来的山歌,是热情与真诚的流露。黎族山歌,源自黎山土地、河流与旷野,珠宝一样散落于民间,而灼灼生辉,让伟大的中华民族增添了别样的自豪与持久的骄傲!它像一条永不干枯的河流,永远流淌着;又像一个生生不息、永不衰败的民族,不断繁荣昌盛。
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黎族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百年来,黎族人日夜唱着优美而悠扬的啰呢调山歌,一首、一首地铺展成美丽的黎锦,献给大自然,不仅是因为它能唱三天三夜;唱给祖先和母亲;唱给祖国和党,更是唱给了世界。哪怕隔着千山万水,只要歌声一响起,歌声随风飘扬,把黎族人的心与全国,乃至世界的各族人民的心连在一起。
夜色灰蒙蒙的,五指山,静静地屹立。
我们告别了王连香老人和王碧连老师,踏着夜色离开了水满乡,往南方向返回市区,一路向南,向着大海的方向,载着啰呢调奔向大海,让世界听到、听懂我们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