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世华的头像

王世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16
分享

仰望井冈山

井冈山,当今无人不晓的打卡红地,位于江西省西南,静卧在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这方约1276平方公里的红土地,被誉为“革命摇篮”“天下第一山”。

好多人以为,井冈山的地名古已有之。其实,与其他名山之名来源迵异,来到井冈山,当地人士都会自豪地给客人介绍:“井冈山的地名是毛主席起的。”并绘声绘色地介绍这个名称的由来。

人们知道,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曾为许世友等将领改过名,但为井冈山起名鲜为人知。

当地相传,清朝中期,广东兴宁县有蓝、黄两姓客家农民,迁徙到现井冈山地区五指峰下安家落户。此地四面环山,中间有一块平坦的地形,登山眺望,恰似一口凿在群山之中的井,因为不知其地名,新来的两户农家便相形称居住地为“井”。“井”中有一条小溪流过。客家人称溪为“江”,遂把此溪叫作“井江”,“井”周围的山就叫“井江山”,后来形成的村子也就称之为“井江山村”了。

“井冈山”之名,在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中第一次出现。

事出有因。相传,当年毛泽东同志到茨坪西南的“井江山村”搞调查研究,问当地村民此地的地名,村民说溪叫“井江”、村叫“井江村”、山叫“井江山”。因客家话“江”与“冈”同音,这就是后来毛泽东同志著作中出现“井冈山”源由。似乎不无道理。“茨坪”的地名,也是如此,由于当地种植柿子树,原名“柿坪”,客家话“柿”与“茨”同音,故有“茨坪”地名出现。

不仅“井冈山”地名来历奇特,而且井冈山地区其他地名的命名,亦若当地小巧靓丽的女子,灵气可人,反映了当地的地形特征和平坦地面积的大小。平坦地相形命名规则,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坪、井、坑、坳、窝、眼。

井冈山有“五井”村落点缀其间。

大井,周围群山耸立,松峰顶篁交翠,古树成林参天,溪涧流泉清冽。其中最大的村庄,是红军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地域之一,是红色文化十分浓厚的村落,寻根问源者络绎不绝,户限为穿。

井冈山不仅名奇,而且遍地神圣,有几处与现在国家、军队机构息息相关,是它们的前身,无不引人震撼、惊讶、留恋、向往、沉思。

上井,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朱、毛红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后,部队不断壮大,为了打破困局,建立了红军造币厂,铸造了第一批银圆,正面凿上标志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发行流通的“工”字币印记,称为“工”字银圆。可惜,现在仅留存一枚,在军事博物馆展出,是当年发给罗荣桓同志的津贴,在转战南北血与火的战争环境里,无论经济多么困难,他都没舍得使用这枚“工字牌”银币,建国后赠军博。现在,上井制币厂旧址,被确定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并立碑纪念。

小井,解放军总医院即301医院前身。 当年,毛泽东、朱德两支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后,在大小五井,建立了名为“红军医院”的后方医院。医疗小组分别设在大井村、中井村、小井村,院部设在中井村。军民自力更生,建成一所用杉木皮盖屋顶、全木质结构、上下两层共32间的红军住院部,取名“红光医院”。

龙江书院,国防大学的前身,位于江西省井冈山市龙市镇,始建于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因背靠五虎岭、面临龙江河,故取此名,红军在此地会师后,借用龙江书院创办了井冈山红军军官教导队,龙江书院成为红军军官的摇篮,为红军输送了大批骨干。国防大学在书院立碑以前身纪念。

大小五井分布在“千里罗霄之腹”的井冈山之中,而井冈山若一口大井由群山环抱,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五大哨口护卫。

五大哨口,在茨坪周围近20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上,既是井冈山防御体系的关隘要地,亦是进出井冈山的五大要道。

桐木岭哨口控东,因满山遍岭桐树成林而得名。 朱砂冲哨口在南,因峭壁缝隙中有红色泉水流出,朱砂冲因此得名。当年有一首民谣形容哨口:“悬崖绝壁挂高山,朱砂冲来形势险;远看好像老虎口,近看又似狼牙关。”八面山哨口置西,海高程居五大哨口之首,地形险峻,气势雄伟,站在峰顶可眺望方圆数十里的风光胜景。西南之双马石哨口因岭上䇄立西块似马之石而得名,周围野桃树成林,有农历四月看桃花民俗。听着村民的介绍,把我的思绪摆渡到了公元817年农历四月,彼时白居易登庐山大林寺踏春,满眼盛开的桃花,诗兴盎然,吟咏出《大林寺桃花》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描绘了四月山下花已凋谢,而山上桃花正浓。两地海沷相近,纬度差别不多,农历四月桃花盛开就不足为奇了。双马石哨口,群峦峙立,山坡陡峭,断崖裸露,难以攀登。毛泽东同志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时,就是从这里到达大井、茨坪的。

黄洋界地处要隘,山峰似剑,绝壁悬崖,坡陡路狭,一边是千仞高山,一面是万丈深渊,四周群峰起伏,地势极为险峻。山中时常浓雾缭绕,弥漫山间,云乘风势,似海腾波,身临其境,犹如置身汪洋大海之中,登顶远眺,弥漫于云海之中的一座座峰顶,犹时隐时现的一个个岛屿,似一艘艘乘风破浪的航船……故此,黄洋界俗称“汪洋界”“望洋冈”。见证官兵一致、军民一家的挑粮小道就在山中。

井冈山,这块点燃星星之火的神圣之地,毛泽东同志更是情有独钟,不仅多次立说论著,而且填词三阙,抒怀遣兴,释发豪情,激励军民。

当年,毛泽东同志得到我军一个营,借黄洋界之险,用与人民群众并肩作战之势,发挥一门迫击炮三发炮弹之神威,英勇作战,一举击退国民党军队4 个团的围攻的胜利消息,即填《西江月·井冈山》,描绘场景,旌表军民:“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965 年5 月下旬,时年72岁的毛泽东同志,在张平化同志陪同下,乘车从湖南与江西的交界处—黄洋界,重上井冈山,目睹井冈山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见到了当年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老红军、烈士家属,以及当地干部和群众,38年前的烽火岁月与人间换新颜的对比,尤其是两次上井冈山的道路、环境、心绪天壤之差,感慨万千,诗兴难抑,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伟人通过今昔的对比,描写了以井冈山为代表的全国“翻覆”的史诗式篇章,抒发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大无畏气概。

同地同时,又作《念奴娇·井冈山》:“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还是忆岁月,叙观感,抒豪情,发壮志。此词主题与《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不异。今读此词,豪气佳韵令人肃然起敬,起句突兀,势若飞瀑,动静融会,对比入化,“参天万木”“飞上南天奇岳”“多了楼台亭阁”。往昔悬崖兀立又枪炮弹横飞的“五井碑前,黄洋界上”,也能“车子飞如跃”了。放眼祖国的大好河山,展望无限美好的未来,由衷地发出了“江山如画”的赞美。通过“古代曾云海绿”与当代“江山如画”对比,揭示了自然界巨大变化,暗喻劳动人民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

多少年来,我们都是在书本上、影视作品中、课堂里,阅读与聆听历代领袖对井冈山精神的题词、诗文、讲话、论述及诠释,现地研学领悟,感触前所未有,效果天壤之别,不仅领悟了领袖思想的以然,而且更加明确了其中的良苦用心,以及内涵深刻的所以然。

井冈山的道路是崎岖的曲折的。这不仅指的是自然道路,而且也似乎借喻中国革命所走的道路不是一马平川。

伟人毛泽东同志,从小立志走自己的路,探索救国救民之中华正道。透过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可以昭示出伟人17岁时立志心路。在重上井冈山谈话中讲:“鲁迅有句名言,‘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其为路。’”“井冈山的道路是这样,社会主义的道路也是这样。”道路,而且是正道,是我党矢志探索的天大之事。

在离开井冈山的前一天晚上,我独自一人来到火炬山上,一位检查灯光的师傅,向我介绍了大小火炬的制作及其伟大的象征意义。听着工人老表的介绍,当年井冈山点燃的星星之火,以及长征出发地的父老乡亲,举着火把送别红军北上抗日的场景弹窗浮现桌面……仰望星空,井冈山的天是多么蔚蓝,北斗之星还是那么明亮,指引着人民继续前进的方向……

在红色文化遍地的井冈山,春天杜鹃花以其自身的魅力,向人们彰显着生活的希望。不管逝去的岁月经历过多少磨难,但梦想的时光永远繁花似锦。近百年来,井冈山人民群众一刻也没有停步,朝着理想的目标和美好的未来不懈奋斗,足迹坚实,业绩不凡,民生改善,福祉持续。

在伟人重上井冈山又过去68年的丰稔季,我们结束井冈山一周的研学采风,乘坐大巴,沿高速公路一路西出,来到韶山。在铜像广场,向伟人敬献花篮,鞠躬致敬,告慰他老人家,现在进出井冈山的陆空交通畅通,井冈山的人民初心永驻,守正创新,扬眉吐气,与全国人民一道,正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继续前行,谱写着新的篇章……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