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做的蒸饼和天津著名小吃蒸饼要简单很多,就是将白面发好后稍微加点油盐,然后擀成大约半公分厚切成方块蒸熟就行。这种食品相对馒头要薄很多,因此蒸起来时间比较短,比烙饼或者包子更省事,连炒菜也省了。不过,说心里话,我母亲的蒸饼吃起来不如包子香软脆活,还不如馒头软乎筋道,更不如烙饼香脆,味道也并不怎么好,还根本谈不上香。
“你哪来那么多事?有油有盐还有白白的大米麦子面,吃饱了还不行啊?旧社会地主老财家都吃不上这样的好东西!”母亲嘴里说着,抬手把手里的半块蒸饼塞在嘴里,撩一把贴在额头上被汗水浸湿的头发,此时往往会有草叶或者树叶什么东西母亲头上掉下来,可母亲似乎根本不在乎这些。 她一边说一边走到放农具的地方:“赶紧吃饭,然后把锅碗刷洗了,泔水喂猪,记着别误了上学。”说完,母亲扛起锄头和铁锹就走,走到门口不忘回头说一句:“记着,下学回家先去打猪草,回家再把锅台的火点着做饭。”
这样的镜头我太熟悉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理解母亲的心思了。农忙时节,尤其是遇到频繁的农忙时节,在当时没有农业机械,全凭镰刀、铁锹、锄头这样简单劳动工具情况下,乡村人需要起早贪黑去田地里劳作。此时的饭食需要简单,省事,蒸饼比蒸馒头、烙饼以及包子省时省力还省炒菜,这样可以挤出好多时间去田地劳作,不会耽误了农活。
可刚刚几岁的我开始根本不习惯这样紧张的生活。在和邻居伙伴一起玩的时候,我从来没看到人家这样“放下锄头就是扫帚”紧张的家务活,也从来没有看见人家吃这种“不香不脆不甜不软不筋道”的蒸饼。伙伴们要么吃雪白的馒头,要么吃香喷喷大肉包子,要么在大街无拘无束的闲玩。我感觉,伙伴们的食品貌似都比我的蒸饼好吃,其他时间也比我好玩多了。
“人家是人家,咱是咱。”母亲果断地回答我,“你是我的孩子,听妈妈话错不了。”就这样,在母亲的教导下,需要迅速吃好饭,然后干净利落收拾好一切,再然后快步去上学。我下学后老老实实打草去喂饿得“嗷嗷”叫的猪,然后点着灶台火,替母亲打理做饭前的工作,再然后……
吃着母亲的蒸饼,聆听着母亲的教诲,我养成了做事勤奋且干净利索的习惯。在学校,尽管我去晚(从来不迟到)回早(从来不早退),但我总能按时完成作业,并且担任班长把班里的琐碎工作打理的井井有条,学习成绩还名列前茅,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在班里不止一次说我是勤奋的好孩子,长大后肯定有出息。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理解了母亲的教诲,理解了做简单蒸饼的意义,我开始努力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
出嫁后,婆婆逢人就夸我勤快,会料理家务,是难得的好儿媳。可等生了孩子之后,我渐渐感觉到生活的不易:上班要按时按点,还要及时看望和照顾老人,还要照顾孩子上下学,还要做家务,还要……于是,我想到了母亲曾经的蒸饼。
“知道我的蒸饼好处了吧?”母亲笑着说:“操持一个家不容易啊,还要工作,照顾孩子和老人,好多事呢,忙不过来。”
我无奈地笑了。在母亲指导下,曾经的母亲简单蒸饼出现在我的饭桌上……
令我想不到的是,多年之后,已经做了外婆的我闲住在已经成为一家乡镇企业和一家大型超市经营者的女儿家。在一天中午吃饭时,让我曾经熟悉的母亲蒸饼时光轮回一般再一次出现女儿饭桌上,只不过里面说多了一些韭菜、葱花、香菜而已。我知道,女儿需要忙公司和超市业务,还要送孩子上学。此时,吃了一口蒸饼的孩子忽然问:“这叫什么食品啊,馒头不是馒头,馅饼不是馅饼,更别提肉包了……”
“你哪来那么多事?”女儿忽然间大声说,“这是农村,没有快餐店,凑合着吃饱就行了。你先吃完,然后还要刷锅洗碗,还不许耽误上学写作业。公司和超市好多事等着我去处理。耽误了生意,村里很多人生活就会受到影响,谁家的孩子也不会吃上可口的饭菜,你懂不懂?”
“我?”孩子有些吃惊似的看了看我。
“看什么看?”女儿大声说,“按照我说的去做。你要勤奋,只有勤奋才能学习好,工作好,生活好,才能做于国于家有价值有贡献的人——记住!”
看到这一切,我的思绪恍惚间回到了从前:仿佛手里正拿着母亲给我做的蒸饼,好像看到我母亲勤劳而坚毅的面容,似乎又听到了母亲的谆谆教诲——勤奋智慧的传承,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次风雨苦难依然乘风破浪走向伟大复兴康庄大道的无价瑰宝!
我禁不住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