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家谱引出的故事(连载一)
文/四面八方
《章丘辛寨王氏族谱(翻拍卷)上册》终于成书了,捧在手里有种成就感。
看到小括号里那三个字了吗,是“翻拍卷”,还是上册呢!啥意思?
告诉你吧,这本上册是在对珍藏了近百年族谱,拍照、重新印制的基础上,又对祖谱的几个《序》加了注释。正是这个过程,让我重新认知了许多上祖流传的故事。
王家上祖何处来
自我开始能听懂人话的时候,就有大人说我们这支王姓是很早很早以前从山西洪洞迁来的。作为历史而言,“洪洞大槐树移民”是有的。据记载,从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至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共进行了十多次大规模的移民。
有资料表明,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多是无人之地”,累年租税不入”,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等人奏议,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史50余年的移民高潮开始了。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为名,从北京南下,所过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进取南京。与政府军反复拉锯,进行了四年的“燕王扫北”战争。
根据《明史》记载,燕军在战争中,抢掠屠杀甚为严重,河北、山东等一些族谱中也记载,燕兵所至,村城成墟。当燕王打到冀、豫交界处时,遭到地方武装“十八村联谊会”的抵抗。燕王无标转路攻取南京,后燕王把这一带人杀的只留狐、刘两家。山东临清县寨村光绪四十年写的《李氏族谱》记载,盖燕王靖难兵起,在建文时南北构兵,南兵大军追袭。南兵则自南而北,北兵胜大军犯阙则自北而南,或杀,或刮,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
当元末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为189.1万人,河北人口为189.3万人,而山西人口却多达403.04万人,比河南、河北人口的总和还多25万。从人口密度来看,山西平均每平方公里27.52人,而河南每平方公里12.85人,不足山西的一半。于是,山西“地狭人稠生计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时朝中的要臣一再提出应从山西移民到中原,洪武三年(1370年)郑州知州苏琦提出“时宜三事”,其中一事就是移民中原。洪武十五年(1382年),晋府致仕长史桂彦良上《太平治要》20条。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户部侍郎刘九皋又奏请迁移山西之民以实中原,终于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于是,拉开了—场轰轰烈烈移民活动的序幕。
明代初期山西的移民,虽说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走的,实际远远不止如此。根据《明史》记载,“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丁多田少”,以“分其丁口”的办法进行移民。这个范围是相当大的,包括现在的晋中、晋南、吕梁和晋东南等地区。在当时关山重重、道路阻塞的自然条件下,这么多地方的移民全要集中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有没有必要?是不是可能?恐怕是没必要也不可能的。但是,由于洪洞大槐树下确实是当时最大的移民“点行地”,在后来的历史上影响特别大,移民后裔们自然也就乐于认同这样一个出发地了。
关于移民的次数,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经学者们的反复考证,洪武、永乐两朝共有17次。
明初从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半个世纪中,从山西向外地移民17次,每次数百户,甚至上万户,前后人数达到100万以上。
于是,包括我们这支王家近几代在内的好多今人,难免猜测也是在“洪洞大槐树移民”中而来。
然而,当我看到这本已经泛黄、脱落,字迹开始模糊,1921年版的《王氏族谱》时,十世孙廪善生写的《王氏族谱序》却看到如下文字:
“予始祖迁发之,由因元顺帝十七年,毛贵陷益都,益王买奴,遁去山东,郡县陷没。大明初年,由直隶保定府枣强县迁居邹平县青阳店讳字未传,但雁行居第十一故以。”
意思是说:我们氏族迁发的原因,是因为元朝末年顺帝十七年(1349年)红巾军将领毛贵攻占了山东省益都,益王买奴逃跑,山东各县人走城空。明朝(1368-1398年)初年(约1368——1377年间),始祖由(河北)保定枣强县迁到邹平县青阳店。始祖名字已经失传,迁徙如大雁离开故乡,排行在第十一位,于是,王家后人称这个始祖“王十一”。
其实,何止我们这支王姓,同时从枣强迁移山东的还有好多他姓。
在枣强移民中,也的确有这种历史记载。如垦利县耿家镇耿家村耿氏先祖耿事修,于洪武二年(1369年)自洪洞迁枣强,同年再迁垦利县耿家镇耿家村。枣强移民村落有的具体到枣强某地,如邹平县明家集镇兰芝里赵氏来自枣强县康马庄,沂源县南麻镇河北村任氏来自枣强县斑鸠峪任家庄,安丘市石堆镇大莲池村曹氏来自枣强县黑石埠子。还有若干村落笼统地说是从武邑、枣强迁来。
再与山西洪洞人口大迁移的时间范围联系起来可以推测。山东移民不仅有直接从山西迁移来的,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河北枣强。
现代研究者认为,枣强移民的原迁出地就是洪洞。河北枣强一带也是元末明初战乱中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地百姓不可能大量外迁,所以枣强应是洪洞移民的一个中转站。枣强东南即为山东德州,德州是南北交通要冲,有“九达通衢”、“京津门户”之称。洪洞移民进入济南府、青州府北部地区,走枣强—德州一线比较方便。
从枣强移来山东的人群分布较密集的地区是:历城区、章丘区、商河县、高青县、垦利县、利津县、广饶县、博兴县、沾化县、邹平县、惠民县、寿光市、安丘市、莱城区等地,即明朝济南府北部地区,乃至青州府北部地区。
幸亏从前世四代祖宗接续了这个家谱,原封不动保留了四个老祖宗写的《续》,若不然真是搞不清自己的始祖到底是从山西洪洞直接来的,还是河北武邑枣强间接移来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