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汪小祥的头像

汪小祥

网站用户

诗歌
202503/20
分享

旌歙古道(外四首)

(修改,加工后重发)

冬雨,淅沥

清晨未歇

旌歙古道——

心之所向,梦的尽头

藏在群山深处

.

隋唐的风,吹过青石

蜿蜒如龙,盘踞山脊

峡谷深壑,溪流低语

大地的呼吸,轻柔却深沉

.

密林如海,露珠坠落

冰凉,刺骨

枫叶铺地,红如火,如血

燃烧秋的寂寞

杉木高耸,遮住天光

阴影里,时间停滞

.

古亭残垣,落叶点缀

颓废的美,岁月的伤痕

石阶盘旋山脊,云缝透出天光

千仞绝壁上,红叶妆点如画

描绘天地间最后一抹嫣然

.

徽商足迹刻刀般,烙印青石

肩挑背驼,千里跋涉

只为一线生机

古道如线,牵动心弦

一头是家,一头是梦

拉扯,撕裂,却无法松手

.

山川壮美,人文悠远

今日行走,穿越千年

旌歙古道,历史长卷

每一步,都是与过去的对话

.

箬岭关

古道蜿蜒

蛇形攀上山腰

穿过两峰对峙的垭口

绕过山脊

向南延伸

仿佛一条沉睡的蟠

.

忽然

一座巨关横亘眼前

两峰之间

巨石垒砌的城墙

厚重如历史的脊梁

门洞顶端

“天险重开”四个大字

冷峻地凝视着过往的烟云

.

门洞内

侧门通向城墙顶端

仿佛通向时间的深邃

古时

这里曾是战场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如今

风依旧在呼啸

吹过千年的尘埃

.

站在关巅

北望来时的古道

山岭如刀

古道如带

缠绕在苍茫的天地间

.

走过雄关通道

南面豁然空阔

青石垒砌的遗址

残墙依旧挺立

香火袅袅里

供奉着汪公的牌位

他是这条古道的缔造者

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

门前

一块巨型条石

刻着“忠烈庙”三个大字

庙已不在

碑石犹存

那些为正义、为百姓

献出生命的人

他们的名字

早已刻在百姓的心中

历史

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

像风

像山

像这条古道

永不消逝

.

我站在这里

心潮澎湃

写下一首怀古诗

献给这片土地

献给那些无名英雄

献给风

献给山

献给这条古道

献给历史

献给未来

.

箬岭关怀古

四县交汇

雄关如铁

扼住南来北往的风

北望

千峰如聚

旌太在云雾中隐现

南眺

万壑如刀

绩徽在阳光下闪烁

.

遥想当年,狼烟四起

烽火连天里,忠烈的骨骸

早已化作泥土,滋养

这片山川

汪公的香火

依旧袅袅升起

道义与民心

早已刻在石碑上

刻在每一块青石中

刻在每一阵风中

刻在每一片云里

.

历史

就是这样

无声无息

却又无处不在

它是一条古道

蜿蜒向前

通向未来

.

旺子洞

天星洞后,古道下行

山梁尽头,石洞静立

门楣上,“旺子洞”,三字如泪

刻进风化的岁月

.

三寸金莲,踏碎山路

女子艰难的攀爬

只为香火,为血脉

悲苦的祈祷,山风中碎裂

落入石缝,生根

.

洞内,清冷如遗忘

石块雕琢,拱顶低垂

风穿过石门,带走叹息

留下空寂

.

古道穿过洞门,陡峭坠向山谷

晴日下,路如伤痕

直抵大地深处

.

传说在这里生长

七仙女南天门凝望

背负苍天的董永,在古道的底部喘息

仙女的恻隐之心,坠入凡尘……

.

天条断裂,爱与苦难交织

她送子归来,与此洞交接,石头铭记

从此,子嗣如星,点亮人间岁月……

.

忽听流水声潺潺,由远渐近

稍作寻觅,路畔之谷,飞泉下泻

这抹冬日的奇迹,微弱却倔强

如民心的低语,如历史的怒潮

不可违,不可滞,不可扼

.

旺子洞,你是石头的沉默

是传说的回声,是山与天的裂缝

是时间无法吞没的那一缕光

.

老庵驿站

古道下行,枯木遮掩

一堵石墙突兀而立

苔藓爬满石块,衰草摇曳

如岁月的叹息

.

石墙横亘,古道蜿蜒

消失在石门中

门顶石板,有些模糊的“老庵”二字

在风雨中褪色,却未褪去传说

.

当年,新婚丈夫远行

翻越东箬岭,一去不返

妻子卖屋卖田,建石屋

开店等夫,打听音讯

.

十年,二十年

青丝成雪,少妇成老妪

孤灯伴影,香魂呜咽

她吃斋念佛,广结善缘

直到生命燃尽

石屋成了“老庵”

成了等待的碑文

.

古道穿过石门,又穿出

继续下行

而老庵的故事,永远停在这里

如苔藓,如衰草

如风雨中模糊的字迹

如西风中的雁声

如斜阳下的枫叶

如暮霭中的远山

如孤灯下的凝眸

如梦里未遇的残月

.

老庵,你是古道的伤痕

是等待的化身,是时间的囚徒

是爱的不朽

.

站在这里,风从耳边掠过

带来远方的呼唤,历史的低语

未归的足音

老庵,你是山中的守望者

是古道上的泪滴

是时间深处的诗行

是天地之间的永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