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万宏的头像

万宏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5/22
分享

夏花未央:那年的蝉鸣与星光

一九九九年的蝉声,宛如尖锐的哨音,直直穿透老旧的纱窗,蛮横地闯入沉闷的教室。裹挟着油墨气息的试卷,在慢悠悠晃荡的电风扇下,哗哗啦啦响个不停,似在宣泄着满心的愤懑与不甘。我紧握着那支英雄牌钢笔,手心微微沁出汗,黏腻得难受。不经意间,目光扫过窗外那片被烈日炙烤得发白的梧桐林,恍惚中,竟瞧见十八岁的自己,正推着那辆破旧的凤凰牌自行车,缓缓穿过校门。车筐里,安置着母亲亲手缝制的碎花书包,车铃铛在七月滚烫的热浪里,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却无端添了几分孤寂与寥落。

自幼,我便痴恋文学,那些铅印的文字,于我而言,恰似暗夜里熠熠生辉的星辰,充满难以抗拒的魔力。我沉醉于唐诗宋词的韵律,痴迷于小说里跌宕起伏的故事,满心想着,能借文学之力,挣脱贫困乡村的束缚,奔赴充满希望的远方。高考战鼓擂响,我怀揣炽热梦想踏入考场,满心期许斩获佳绩,开启文学逐梦之旅。然而,命运似爱捉弄人的顽童,放榜那日,冰冷的成绩如重锤,将我的幻想砸得粉碎。望着惨不忍睹的分数,我的心仿若坠入冰窖,周身寒意彻骨,满心希望瞬间化为泡影,只留下无尽的绝望与迷茫在心底蔓延。

父亲得知消息后,默不作声地蹲在院子里,吧嗒吧嗒抽着旱烟,升腾的烟雾模糊了他满是沧桑的脸。我知道,他定是为我揪心、发愁。此后,父亲奔波忙碌起来,那原本就略显佝偻的背影,愈发单薄、疲惫。我见他清晨出门,直至暮色沉沉才归,鞋子沾满泥土,衣衫皱皱巴巴。后来我才知晓,为了让我进县重点高中复读,父亲放下尊严,四处求人。他一趟趟往略有交情的人家跑,每到一处,都谦卑地递上香烟,脸上堆满讨好的笑容,言辞恳切地诉说我的情况,恳请帮忙。那些日子,父亲不知遭受多少冷眼,听过多少敷衍推诿,可他从未放弃。终于,在父亲近乎执拗的坚持下,历经无数次碰壁与等待,我获得了这来之不易的复读机会。

初次踏入复读教室,陈旧压抑的气息扑面而来。斑驳的墙面,似饱经沧桑老人脸上的皱纹,丝丝裂痕藏着岁月的风霜。头顶的日光灯管,几盏已罢工,余下的也有气无力地散发着昏黄黯淡的光,在课桌上投下一片片模糊不清的暗影。课桌椅歪歪斜斜摆放着,像刚经历一场混乱的战役,不少桌椅上刻着或深或浅、密密麻麻的字迹,那是往届学子宣泄情绪或留下期望的痕迹。黑板擦随意躺在讲台一角,黑板上残留着上节课未擦净的白色粉笔印,歪扭得似一幅抽象画。教室前方悬挂的高考倒计时牌,数字醒目刺眼,每一次跳动都像一记重锤,敲在众人的心坎上。

窗外,校园里那棵孤零零的老槐树,枝叶在秋风中瑟缩,叶片已泛黄,似被抽干生机。偶尔有几片枯黄的叶子挣脱枝头,晃晃悠悠飘落,划过窗前,徒增几分落寞与凄凉。树下的小径上,散落着零星落叶,无人清扫,更添荒芜之感。而远处的操场,本该充满活力,此刻在阴霾天空下,格外寂静,那空旷的跑道,仿佛在无声地嘲笑着我们这些失败者的再次挣扎。

在这个弥漫着绝望与不甘气息的复读教室里,每个人都怀揣着破碎又试图重新拼凑的梦想。周围的同学,有的目光呆滞地望着黑板,灵魂仿佛早已飘远;有的则埋着头,不停地在笔记本上书写,似乎想把所有希望都倾注在笔尖。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压抑与迷茫,大家都在这狭小逼仄的空间里,独自与命运展开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试图在黑暗深渊中寻得一丝曙光,而我,也不过是这茫茫苦海中的一叶孤舟,在风浪里摇摇欲坠,却又咬着牙不肯放弃。

初次真切留意到她,是在校图书馆的顶楼阅览室。九十年代末的日光,从菱形木格窗斜射进来,在泛黄的《诗刊》合订本上,投下一片片破碎杂乱的光斑,好似撒了一地无人收拾的残屑。我正全神贯注地抄录着舒婷的《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冷不丁地,身后传来一阵清泉般的声音,轻轻念道:“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下意识转过头,刹那间,撞进她的眼眸。那双眼,仿若藏着整个江南如烟如雾、湿漉漉的朦胧景致,深邃而迷人,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溺其中,难以自拔。

那年,学校为庆祝国庆筹备诗歌朗诵活动。因我平时嗓门大,被老师选中参加,而她,也在入选之列。我们被安排一起排练,逐渐熟悉起来。她总耐心纠正我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我则在她忘词时,悄悄给她递上写着台词的小纸条。某个放学后的黄昏,教室里只剩我们两人,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我们正为朗诵做最后的练习。“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她念这句时,眼神中透着坚定与自豪,那光芒刺痛了我因自卑而黯淡的心。那一刻,我竟清晰地听见自己胸腔里心脏剧烈跳动的声音,宛如沉闷的战鼓,在寂静中擂响,敲得人心慌意乱。

我们有个秘密“交流地”,在图书馆角落的一个旧书架后。我习惯把写满心事与文学感悟的日志,悄悄放在书架最底层的角落。本以为无人知晓,却不想,她发现了这个“宝藏”。此后,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校园,或是夜晚图书馆即将闭馆,她总会趁人不注意,偷偷翻开我的日志。

她在每一页文字的生动之处,都用纤细的铅笔轻轻标记。看到我对未来的迷茫,她写道:“你笔下的迷茫,恰似夜航船的迷雾,可迷雾终会散去,前方必有曙光。就像你写的那些美好的句子,它们正为你照亮前路。”有一回,我在日志里倾诉对文学梦想的执着,即便前路坎坷也不愿放弃,她在旁留言:“你的坚持,如同寒夜中坚守的烛火,虽微弱却坚定。我相信,这烛火定能燃成燎原之势,照亮你文学的天空。”还有一次,我提及家庭的困境,满心无奈与痛苦,她留下这样的话:“家庭的重担不该压垮你,它应是你奋进的基石。你有改变命运的力量,别被暂时的困境束缚,大胆向前,我会一直在你身旁。”

那些日子,每次翻开日志,看到她留下的文字,心中都涌起一股暖流。这些留言,如同黑暗中的火把,成为我在复读艰难时光里坚持下去的动力。每当我在学习中感到疲惫、想要放弃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她娟秀的字迹和温暖的话语,于是又咬紧牙关,重新投入到书本之中。

然而,命运的重击总是毫无征兆。高三开学一段时间后的一个清晨,晨读正酣,教室里书声琅琅。班主任神情凝重地走进教室,目光在教室里逡巡一圈,最后落在我身上,朝我招了招手。我心里“咯噔”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放下手中的书本,脚步沉重地跟在班主任身后,离开了教室。

到了办公室,班主任指了指椅子,示意我坐下,随后从桌上拿起一封信,递到我面前,说道:“这是你父亲托人送来的信,今天早上刚到。”我颤抖着双手接过信封,信封上是父亲那熟悉却又略显潦草的字迹,似乎还带着他的温度。

我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父亲那质朴而又饱含无奈的话语映入眼帘。原来,为了给我凑齐补习的费用,父亲这段时间四处奔走,向亲朋好友借钱。那些日子,他一趟趟去亲戚家,每次都满怀期待而去,却常常失望而归。即便遭受了无数次的拒绝和冷眼,父亲依然没有放弃。

在信中,父亲写道:“儿啊,爹知道家里穷,让你受苦了。可爹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供你读书。前几日,爹又去了你表叔家,回来的路上,天黑路滑,没注意,被一辆车给撞了。爹现在躺在医院里,腿伤得厉害,动弹不得。但你别担心爹,你只管安心读书,天大的困难,爹都能扛着。”

看到这里,我的视线瞬间模糊,泪水不受控制地涌出,大颗大颗地落在信纸上,洇湿了父亲的字迹。本就贫寒的家庭,如今因为父亲的车祸,更是雪上加霜,仿佛陷入了无尽的黑暗深渊。

回到教室,我整个人失魂落魄,周围同学的读书声、讨论声,都像是从很遥远的地方传来,模糊而又不真切。一整天,我都沉浸在痛苦与绝望之中,满心都是对父亲的担忧,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感觉自己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失去了航向的孤舟,被汹涌的波涛肆意拍打着,随时可能被吞噬。

夜晚,我独自一人来到操场,坐在角落的台阶上,双手抱头,泪水肆意流淌。就在我陷入无尽的悲伤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眼前。是林夏,她静静地在我身旁坐下,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将手搭在我的肩上。许久,她才轻声开口:“我听说你父亲的事了,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但你一定要坚强。你父亲肯定不希望看到你因为他而一蹶不振。”她的声音轻柔却坚定,仿佛黑暗中穿透云层的一缕微光,给我带来了一丝温暖和力量。

“你看,这夜空虽然黑暗,但星星依然在努力闪烁。你也一样,生活的挫折只是暂时的,只要你不放弃,总会迎来属于你的光明。”她继续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本我写的日志,“你在日志里写了那么多对未来的憧憬,那些文字是多么有力量,你不能让它们只是停留在纸上。你父亲的付出不能白费,你要为了你们共同的期望,勇敢地走下去。”

望着她真挚的双眼,我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我紧紧握住日志,暗暗发誓,一定要战胜眼前的困难,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为了自己,为了父亲,更为了那些默默支持我的人。

从那以后,我仿佛变了一个人。清晨,我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借着微弱的晨光背诵课文;夜晚,当同学们都已离去,我还在教室里埋头苦读,钻研那些难题。林夏也总是默默陪伴着我,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一起探讨;感到疲惫时,她就会给我讲一些励志的故事,让我重新振作。

高考结束后,日子在焦急的等待中缓缓流逝。我每日都在忐忑与期待中度过,心中既盼着能早日知晓成绩,又害怕再次面对失败的打击。

终于,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午后,一封来自南方一所院校的录取通知书,跨越千山万水,静静地躺在了我家的信箱里。当我颤抖着双手打开信封,看到那行烫金的录取字样时,一时间,激动、喜悦、感慨等复杂情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眼眶瞬间湿润。我深知,这一纸通知书,承载着我无数个日夜的拼搏,饱含着父亲的殷切期望,更离不开林夏在我最艰难时刻给予的支持与陪伴。

然而,我却不知该如何与她分享这份喜悦。高考之后,大家各奔东西,那时通讯设备稀缺,我们彻底失去了联络。我四处打听她的消息,去她常去的地方寻找,可都一无所获。她就像一颗流星,在我的生命中划过一道璀璨的光芒后,便消失在了茫茫人海。

后来我得知,她考入了师范院校,毕业后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在偏远的山区为孩子们点亮知识的灯塔。而我,踏上了追求文学梦想的道路,在这条充满荆棘的征途上,我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

二十年后,一场精心组织的同学会,让分散各地的我们再度重逢。酒店的宴会厅里,灯光璀璨,欢声笑语交织。我在人群中一眼便认出了她,她的鬓角已染上霜色,身姿也不复当年的轻盈,可那习惯性整理衣衫的动作,恰似当年在图书馆整理书籍时的模样,一瞬间,往昔的回忆如潮水般汹涌袭来。

她正与几位同学交谈,神态温婉。我深吸一口气,抬脚朝她走去。当我们目光交汇,时间仿佛在那一刻静止,往昔的青涩、复读时的并肩奋斗、分别后的漫长思念,都在这一眼中流转。她微微一愣,随即嘴角上扬,露出一抹熟悉的笑容,刹那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蝉鸣与梦想的夏天。

窗外,城市的霓虹灯闪烁,与记忆中校园里那棵老槐树下的月光截然不同。此时,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这些年的经历。当孩子们好奇地追问“怎么认识的”,她笑着翻开一本随身携带的泛黄诗集,书页里飘落的紫藤花瓣,还带着一九九九年夏天的温度,那温度,温暖了我们的回忆,却也刺痛了我们如今满是岁月痕迹的心。

如今的她,依旧站在山村小学的讲台上,用知识和爱,为孩子们点亮希望的灯塔,可那光芒,在这广袤而又贫瘠的土地上,显得如此微弱却又无比坚定。而我,凭借着多年来对文学的热爱与坚持,在京城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上,陆续写出了多部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在文学领域逐渐站稳脚跟。每当看到年轻学子眼中闪烁的对文学的热爱光芒,总会想起那个紫藤花开的午后,想起她灿烂的笑容。原来,真正的爱情,从不是风花雪月的浪漫,而是在艰难时世里,相互扶持,让彼此成为照亮他人的光。就像那些曾经激励过我们的文字,穿越岁月的长河,依然在每个心怀热望的胸膛里跳动,永不熄灭。这朵盛开在青春岁月里的夏花,终是跨越了时代的风雨,在更广阔却又依旧艰难的土地上,绽放出永恒却又带着淡淡苦涩的光华,成为我们心中永远无法释怀的美好与哀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