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67岁的人生路口,回首往昔,那些激昂、迷茫、安然的岁月,仿若一部承载着沉甸甸记忆的史书,在眼前缓缓铺陈开来。万千思绪如澎湃浪潮,滚滚而至。从初出校园时那青涩稚嫩的教师模样,逐步成长为肩负重任的中学校长,再到教育局机关里统筹全局、擘画蓝图的干部,一路走来,身份如同换季的衣衫,屡屡更迭,而阅历恰似陈酿的美酒,日益香醇浓厚。我对人生境界的感悟,就像那深藏在岁月地窖中的珍品,经时光打磨,愈发醇厚深邃。古往今来,贤哲们关于人生境界的精妙阐述,宛如熠熠生辉的星辰高悬于浩瀚夜空,为我在这漫漫人生路上的思索与前行,倾洒下明亮而温暖的光辉,引领着方向。
初涉教坛之际,我满怀热忱,满心满眼都只有学生。每一堂课,我都像一位精心雕琢艺术品的工匠,悉心筹备,只为毫无保留地将知识的火种播撒到每一个孩子心间。清晨,曙光初绽,我便携着蓬勃朝气踏入校园,与学生们齐声诵读经典,那清脆嘹亮的书声,犹如奏响希望的激昂乐章;夜晚,在昏黄黯淡的灯光下,我埋首于作业本间,逐本批改,每一处批注,都满含着对学生成长的殷切期许,仿佛是在为他们的梦想之路添砖加瓦。这正与王国维先生所言的人生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不谋而合。初入教育的浩渺海洋,面对未知的惊涛骇浪,我内心却充盈着憧憬与期待,在知识的传递途中,在见证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间,执着坚毅地探寻前行的方向,为日后漫长的教育生涯筑牢根基。
随着教学经验的日积月累,我毅然挑起了校长的重担。刹那间,肩头压力如山崩般骤增,不但要聚焦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还要应对繁杂琐碎的行政事务,周旋于各方关系之间。置身校园,我既要为锻造一支精锐卓越的师资队伍绞尽脑汁,又要为给莘莘学子营造更为优质的学习环境东奔西走。这一阶段,我仿若尼采笔下那负重前行的“骆驼”,被动地承受着外界施加的压力与瞬息万变,被沉甸甸的责任和任务紧紧束缚。为了学校的荣誉、升学率等硬性指标,我日夜操劳,有时甚至在忙碌的漩涡中迷失自我,忘却了教育的初心,深陷功利的泥沼,如同置身浓雾弥漫的荒野,辨不清方向,错把教育当成一场被数字和指标掩盖本质的棋局,忽略了其育人的根本要义。这恰恰与冯友兰先生所讲的功利境界殊途同归,彼时我的所作所为大多被动地围绕着提升学校排名、博取外界认可等功利性目的,个人的“我”被过度放大,而教育的本真却在忙碌奔波与盲目追逐中变得模糊难辨。
然而,教育的魅力恰在于,即便深陷困境,希望之光也从未泯灭。面对学校发展的瓶颈,我开始沉下心来深刻反思,重新审视教育的真谛。我频繁深入课堂听课,与师生促膝长谈,努力洞察他们的需求与困惑。苏格拉底那句振聋发聩的“认识你自己”,在这不断的自我反思与对教育本质的探寻过程中,好似一盏明灯,指引我渐渐找回方向。我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大力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将关注点聚焦于学生的全面而个性发展,不再局限于成绩的单一维度。当看到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绽放灿烂笑容,在充满活力的个性化课堂上踊跃发言时,我如释重负,仿若久困牢笼之人重获自由。回首来路,曾经的艰难险阻已化作成长的坚实垫脚石,曾经看似高不可攀的教育高峰也在不懈攀登中被成功征服。这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的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经教育改革的重重磨难与矢志坚持,在不经意间实现了教育理念的重大突破,达成目标,曾经的满心困惑瞬间豁然开朗。从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视角审视,这是我从功利境界大步迈向道德境界的关键转折点。在道德境界中,我明晰了教育是为了学生的茁壮成长,为了社会的光明未来,个人不再仅仅追逐功利,而是遵循道德准则,为教育事业倾心奉献力量。
在教育局机关任职的日子里,我似乎站在群山之巅俯瞰教育的广袤全景。因有基层工作的深厚感悟,我对冯友兰先生提出的人生四境界的意蕴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虽说无法全然超脱“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影响,但我更多时候是以道德境界为基点观察和处理问题。与基层教育工作者频繁接触,目睹他们的辛勤耕耘与默默付出,看到边郊地区和薄弱学校孩子那对知识如饥似渴的眼神,内心深处的善良与责任感如沉睡雄狮被瞬间唤醒。我积极奔走,为边郊地区和薄弱学校孩子争取更多教育资源,全力推动全区教育均衡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付出带来的无尽快乐,感受到自身价值如春笋拔节般节节攀升,不再将个人政绩奉为圭臬,而是秉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古训,以道德为准绳,关爱教育生态,回馈社会,让教育的熠熠光辉普照每一个角落。我深知个人不过是社会这台庞大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只有教育生态良性循环,个人价值才能得以真正彰显,这正是道德境界中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透彻认知。
退休后,我出任市、区督学一职。本以为能开启清闲悠然的养老时光,可真正投身其中才惊觉责任依旧沉甸甸地压在肩头。我穿梭于全市许多学校,深入课堂细致观察教学,仔细审视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细微环节。此时的我,仿若教育领域那兢兢业业的“啄木鸟”,哪里有问题,哪里需要改进,我都以诚恳的态度、精准的眼光找出症结所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参考建议。
有一回,我进入一所中学的课堂,发现一位中年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学生们目光呆滞游离,课堂气氛沉闷压抑。课后,我与他促膝长谈,耐心分享现代教育理念以及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还热心推荐了相关书籍和线上课程资源,鼓励他大胆尝试改变。起初,老师面露难色,满心担忧难以驾驭全新课堂,影响教学质量,但在我的再三鼓励下,他终于鼓起勇气迈出了第一步。数月后回访,我惊喜地看到课堂上学生们积极踊跃参与讨论,老师授课也游刃有余,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目睹这一喜人转变,我内心满溢欣慰,也愈发坚定了督学之路的步伐。
在督学实践过程中,我越发深感教育事业的浩瀚无垠、任重道远。老子曾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育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都紧密关联着学生的成长与未来。面对部分学校教学常规不规范的问题,我会耐心地与老师们倾心交流,引导他们回归教育本真,遵循教育规律,不被外界的浮躁喧嚣之风所干扰。
我曾多次参与偏远地区学校的督导和调研。那里的学校基础设施较为简陋陈旧,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匮乏,诸多课程因缺乏专业教师而无法正常开展。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却如熊熊烈火,异常炽热,他们在破旧不堪的教室里全神贯注地认真听讲,课余时间争分夺秒抓紧阅读有限的书籍。看到这些场景,我深受触动,内心久久难以平静。这不仅让我坚定了推动教育公平的决心,也促使我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思索教育的深远意义。教育绝非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为孩子们开启一扇通往外界的希望之窗,改写他们的命运轨迹,影响地区的未来发展走向。从这个层面审视,教育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传承紧密相依,休戚与共。
尽管我仍在这条探索之路上踽踽独行,但在这一过程中,我努力拓宽视野,思索天地境界的深邃内涵。天地境界要求超越个人、超越社会,将视野拓展至宇宙苍穹层面,思考教育与世界发展的内在关联。虽说我自知难以企及这一至高境界,但通过这些丰富经历,我尝试从宏观视角看待教育,明白教育不仅是为了当下的莘莘学子,更是为了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与蓬勃发展,这或许是我向天地境界靠拢的微弱却坚定的尝试。
如今,虽不敢贸然宣称已达天地境界,但闲暇时诵读庄子“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能体悟那份超凡脱俗、物我两忘的悠然自在;品味老子“道法自然,顺其自然”,能参透顺应教育规律、不强求不执念的深邃智慧。静赏四季更迭、花开花落,内心渐渐趋于平和豁达,对教育、对人生的奥义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这或许就是尼采描绘的“孩子”阶段,挣脱过往的重重束缚,回归纯粹本真,以赤子之心热忱拥抱教育事业,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与接纳,在平凡日常中找寻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回首一路走来的风雨兼程,从懵懂青涩到历经磨难磨砺,再到如今的淡然超脱,人生的每一段经历,皆是熠熠生辉的珍贵财富,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蜕变的磨砺基石,每一次感悟都是境界升华的关键阶梯。我们皆是时光长河中的坚毅行者,无论风雨如何肆虐,都要握紧手中船桨,向着心中的理想彼岸奋勇前行。愿后来者也能在人生旅途中不断探索、感悟、升华,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华章,抵达宁静高远之境,品味人生至美真意。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心境与境界。年轻时心怀梦想,在困境中砥砺奋进,目光长远,专注投资自己,积蓄能量,静候命运的转折,此为“立”;中年时肩头担子渐重,奋力拼搏,此时要学会减负,放宽心态,在职场摒弃无谓比较,在交友中摆脱纷扰,在教育子女时避免过度控制,精简生活,不被琐碎扰乱心绪,从容穿越人生起伏,笑看盈亏,此为“不惑”;晚年时荣辱得失皆经历过,心境日趋坦然,年轻时争的身外之物,如今付之一笑,中年时计较的琐碎,如今已无关紧要,心头唯重三件事:睡好觉、顾好家、行善事。恪守规矩,不越雷池,此为“从心所欲”。人生之路荆棘丛生,唯有且行且悟,方能抵达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