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梅兰芳之名如雷贯耳,其舞台上的风华绝代,吸引着无数目光。然而,他的师父谭鑫培,却仿若一位隐于岁月幕后的巨人,知晓其详者甚少,曾经的辉煌,被时光的纱幔遮掩,鲜有人能一窥全貌。
怀着对梨园传奇的追慕,我踏入江夏谭鑫培公园。一入园,那座雄伟的仿古宫廷戏楼便夺目而来,飞檐斗拱,气势恢宏,阳光洒落在朱红立柱上,熠熠生辉,恍惚间,似有百年前的皮黄雅韵悠悠飘荡,让人不禁对这位京剧泰斗的过往肃然起敬,脚步也不自觉放缓,生怕惊扰这份历史的静谧。
沿着园中小径徐行,思绪飘回到1847年农历三月初九,谭鑫培诞生于武昌县大东门外谭左湾,原名金福,字望重,堂号“英秀”,世人多以“英秀”尊称。幼年时,受父亲谭志道——那位艺名“谭叫天”的京剧老生影响,6岁就开始练功,此后跟随父亲辗转水陆码头,10岁踏上京城这片梨园热土。1858年,11岁的他进入金奎科班,潜心学习皮黄武生和老生技艺,彼时科班中“口传心授”的传统,让他打下坚实根基。1862年出科后,他与父亲一同在三庆班搭班,有幸师从程长庚,又得武生杨隆寿、黄月山等前辈悉心点拨,还向余三胜、王九龄、卢奎胜虚心求教,博采众长,技艺日益精湛。
彼时,众人皆言“四大徽班进京”拉开京剧序幕,实则早期的“乱弹”与如今成熟的京剧相差甚远。即便到了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称雄的“前三鼎甲”时代,舞台表演仍偏向“质胜文”,追求“实大声宏”,略显粗放。谭鑫培却似一场及时雨,凭借革新之举,为京剧带来精致蜕变,开启全新篇章。
我在戏楼前寻一处石凳坐下,好是置身当年戏园子。谭鑫培的革新,贵在“顺势”。于时代浪潮里,他敏锐捕捉观众审美变化;于自身条件中,他打破行当壁垒。旧时老生行当界限分明,“安工”“做工”“靠把”各自为政,唱工者武艺欠佳,做念者嗓音不足。谭鑫培大胆突破,文武兼修,将青衣、花脸、老旦的唱腔特色融入自身,宛如一位创新的大厨,把不同风味巧妙调和。这般创举,在程长庚等前辈眼中近乎离经叛道,被批“声太甘”“靡靡之音”,可当谭鑫培登台,其灵动身段、婉转唱腔,却比前人表演更引人入胜,台下观众沉醉其中,仿佛进入戏曲的奇幻世界。
看那《空城计》,谭鑫培扮演的诸葛亮,唱工精湛,几句经典唱段绕梁不绝;手中羽扇轻摇,举手投足间尽显智谋神韵。《洪羊洞》里,他的每个眼神、每步台步都与唱腔默契配合,将人物复杂情感演绎得入木三分。《南天门》《一捧雪》等做工戏中,唱腔凝练,直击人心,让人沉浸于角色悲欢。还有移植自花脸剧目的《珠帘寨》,谭鑫培演绎得亦庄亦谐,唱念做打一气呵成,京剧艺术魅力尽显。这般“无腔不学谭”的影响力,绝非偶然。正如梁启超曾赞曰:“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纪轰如雷!”此语不虚,恰如其分地勾勒出谭鑫培在那个时代的赫赫声名,他的艺术造诣如雷贯耳,震动着整个梨园。这般“通而不杂”的呈现,相较于京剧初创时,吸引力大幅提升。
谭鑫培的卓越,不止于表演融合,更在于演剧理念升华。京剧声腔剧目承汉剧,表演理念受昆剧滋养,那份“写意”“简练”“适度”与传统艺术同源。谭鑫培深谙其道,不仅擅演昆曲,更将昆曲高雅引入皮黄。他对《空城计》唱词删减,让故事更凝练;对《四郎探母》唱腔调校,情感表达更细腻;对《连营寨》舞台调度处理,场景张弛有度。经他雕琢的剧目,无论细节还是整体,都经得起市场与时间考验。时至今日,京剧老生传统戏,多沿谭氏路径,这是艺术史上不朽功勋。
谭鑫培的影响深远,辐射至京剧的各个角落。后世老生行开宗立派者,如余叔岩、言菊朋、王又宸、谭小培、高庆奎、马连良、周信芳等,都以谭派为起点,发展自家风格。他的光芒也照亮了其他行当,武生杨小楼、“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皆受其恩泽。梅葆玖先生深知这一渊源,曾对其弟子言:“学梅派者,不可忘谭派与谭家。谭先梅后,无谭鑫培则无梅兰芳。”此言道破了京剧艺术的血脉传承,清晰展现出谭鑫培在京剧发展脉络中的关键奠基作用。
1890年,44岁的谭鑫培入选清宫内廷戏班“升平署”,开启“内廷供奉”生涯。慈禧太后对他宠爱有加,常钦点其戏,赏赐丰厚,还亲赐黄马褂。想象他在宫廷舞台献艺,台下权贵云集,场面震撼。可谁能想到,他也曾历经磨难,“倒仓”时嗓音嘶哑,舞台上遭倒彩,无奈委身大户做保镖。但他艺术之心不熄,寒夜中坚持吊嗓、练功,这份坚韧令人动容。正因如此,后来他在《卖马》中演秦琼舞锏,在《散山》中做秀耍刀,技艺精湛绝伦。
1905年,历史聚焦谭鑫培。丰泰照相馆在琉璃厂土地祠为他拍摄《定军山》片段,镜头前,他全情投入,拿手片段精彩呈现。影片在前门大观楼放映,观者惊叹。虽胶片后毁于大火,仅存定妆照,却点燃中国电影星火,《定军山》也成电影史开山之作。
我起身漫步,园内谭鑫培铜像前,“一代宗师”四字雄浑有力,那是李瑞环所题;生平介绍出自京剧史论专家刘曾复之手,字字珠玑;“谭鑫培公园”五字,欧阳中石墨宝飘逸洒脱;铜像由雕塑家严友人精心雕琢;十面京剧雕塑玻璃墙,融合半透光冻石与金属,七色光源流转,现代与历史完美交融。
伫立戏楼前,我心潮难平,吟诗一首:
梨园灵秀出江夏,声绕雕梁入万家。
百载皮黄传韵事,一泓秋水映京华。
谭鑫培的艺术,如澄澈秋水,映照京剧前世今生。身处当下时代,回望他留下的精神财富——追求卓越、勇于革新的艺术品格,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深知他不仅是江夏骄傲,更是中华艺术瑰宝;不仅是京剧丰碑,更是中国艺术精神象征。他的艺术光芒,将永耀历史长河,激励后世艺术家勇攀艺术高峰,续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