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才建的头像

王才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17
分享

百篇墨痕,文学征途:一位退休者的心声

在《中国作家网》轻点鼠标,上传《江城月季赋》那一刻,春日柔风撩动我的心绪,泛起层层涟漪。回首过往,从 2021 年 3 月 20 日《让心中的桃花盛开》初次亮相这片文学芳园,到如今整整一百篇心血之作昂然挺立,如同走过一场跨越四季、遍历山河的漫漫征途,每一步都印刻着我对文学的炽热深情与执着坚守。

退休前,公文与论文填满了我的工作日常,文学创作只是忙碌间隙的偶然寄托,那些或青涩、或真挚的诗歌散文,悄然沉睡在私人 QQ 空间,宛如被遗落的珍宝。退休两年后,于《逸飞中文网》结识的一众文友,点燃了我心底潜藏的文学火焰,散文、古体诗词、现代诗歌…… 这些灵动的文学形式,让我沉醉其中,日夜痴迷。

犹记 2021 年 3 月,偶然读到好友刘宏斌先生在《中国作家网》发表的《且将他乡作故乡》,心底涌起冲动,我迫不及待整理出几十年来的得意之作,满怀期待向《中国作家网》投去。然而,现实给我泼了冷水,“未达到网站发表要求” 的回复一次次刺痛我。但我深知,文学之路从不平坦,这不过是成长的磨砺。于是,我沉下心,研读网站 “重点推荐” 的佳作,剖析中,我看到自己作品的浅薄与不足,曾经引以为傲的诗词散文,此刻黯淡无光。

可我没打算放弃,拿起笔,像精心雕琢璞玉的工匠,对《七律・江城吟咏》《冬至茶思》《让心中的桃花盛开》等往昔作品反复斟酌、修改。就说《让心中的桃花盛开》吧,最初我给它取名《又是一年桃花开》,描述了桃花美丽的形态和寓意,表达了对桃花的喜爱之情。但仔细一想,这样的标题太过普通,其内容很容易和他人的作品雷同。于是我又尝试了《桃花灼灼映春光》《桃花依旧笑春风》,可写着写着,总觉得这些标题和内容虽然优美,却只是停留在桃花的外在景象和大众共有的感受,缺乏我内心深处独特的情感,更无我对母校的那份特殊情感。我望着电脑屏幕,思绪回到了在东湖中学的时光,想起当年栽种的桃树,想起 “桃李亭” 旁的点点滴滴,突然意识到,我要写的不仅仅是桃花,更是我心中对母校的独特眷恋。最终,我确定了《让心中的桃花盛开》这个标题,把桃花与母校情紧密结合起来。当这个标题定下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文章的灵魂有了依托。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篇作品如破茧之蝶,审核通过,那一刻,文学的曙光穿透云层,照亮我继续前行的路。此后,创作、修改、投递,循环往复,挫折重重,可我心底有个坚定声音:哪怕投百篇、退百次,也绝不气馁。

如今,站在百篇作品的里程碑前,回望来路,那些挑灯夜战的日子、苦思冥想的时刻、被退稿后的失落瞬间,都化作滋养文学之花的肥沃土壤。一路走来,我深刻领悟,要在文学天地耕耘出繁花,需守好几方 “心田”。从积累到表达,从技巧到精神,每一份心得都像是文学征途上的指明灯,指引着我不断前行。

一需积淀,它是文学大厦的基石。文学之路漫漫,无捷径可走。需饱读万卷诗书,于墨香中领略古今智慧;行万里路,在山川湖海、烟火人间采撷生活珍珠。我多次登上黄鹤楼,徘徊于砖石冷硬与历史温热间,李白的豪情、崔颢的怅惘,与我灵魂相拥。写《黄鹤楼上,遥念谪仙》时,读过的诗篇、走过的路、看过的景,自然流淌于笔端,化作文字筋骨。每篇作品,都是人生阅历与文学素养交织的结晶,是岁月沉淀的馈赠。有了深厚的积淀,方能在文学创作时厚积薄发。

二葆真情,它是触动心灵的密钥。文字缺真情,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打动人心。“文如其人”,真挚情感是文学灵魂。写《东中不了情》时,往昔岁月潮水般涌来,东湖中学的青葱年华、重回母校的艰辛与荣耀、告别时的不舍眷恋…… 那些画面、情感,揪住我的心,书写时泪水模糊视线。文章发表后,师生们发来深情信息,我真切体会到,真情能跨越时空,让心与心紧密相连,引发共鸣。积淀是基石,真情则是灵魂,唯有以真情灌注文字,才能让作品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三应深思,它是挖掘深度的利刃。文学不是浮于表面的风花雪月,要深入生活内核,探究本质。作品要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在《武大樱花最醉人》里,我没停留在樱花外表,深挖背后历史变迁,从 “耻花” 到 “友谊之花”,蕴含民族伤痛与希望,承载岁月厚重。文学创作还要突破陈规,创新避免同质化,有世界性眼光,借地域特色探寻人性与生存奥秘,让作品连接地域与世界、过去与未来。当我们以真情勾勒生活轮廓,更需以深思挖掘其内在的深度与广度。

四求探究,它是提升境界的阶梯。文学是对人类文化与精神的深度叩问,是无尽探索之旅。创作时,对主题、细节要穷究到底,提升作品艺术价值,使其熠熠生辉。写《触摸赵州桥的千年传奇》,我查阅海量史料,实地探访古迹,还原赵州桥真实震撼一面。从设计巧思、建造工艺,到历经风雨的坚韧、承载的文化意义,每发现一处,我对古桥多一分敬畏,作品多一分深度,展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光芒。深入思考让作品有了深度,而不断探究则能让我们的作品更具精度,让我们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五守质朴,它是回归本真的路径。质朴语言像素颜佳人,无铅华修饰,能以纯粹姿态展现生活真实、人物真情。它如潺潺溪流,清澈见底,易让读者亲近接纳。在《江城月季赋》中,我用平实笔触描绘武汉街头月季,它们不娇贵,扎根城市角落,与武汉人民栉风沐雨,展现顽强生命力。这种质朴,平淡中有深意,考验创作者功力,要求以简驭繁,捕捉生活真谛。探究让我们不断提升境界,而质朴则让我们回归文学的本真,以最纯粹的方式呈现生活的美好。

六惟精信,它是砥砺奋进的动力。视力衰退如阴霾笼罩,医生告诫警钟长鸣,可文学是我生命的氧气。面对困境,我以精诚信实、专心信奉的态度,在有限用眼时间里争分夺秒。为完善作品,反复修改几十次,甚至几年,稿纸堆积如山;为考证细节,查阅数万字资料,夜深人静仍未停,无数次忘记吃饭。这份近乎偏执的坚持,让多篇作品登上《中国作家网》“重点推荐” 殿堂,如《郁孤台:历史与现实的交响》《鸡鸣驿城:时光深处的邮驿传奇》《雨后桂花醉人香》等,它们见证我的努力,见证我的付出。从质朴的表达中感悟生活,以精信的态度砥砺前行,这便是我在文学征途中的信念。

这一百篇作品,是我退休生活最华美的篇章,涵盖教育回溯、城市解读、历史诠释、自然哲思、人生感悟。虽知有瑕疵,但每字每句都饱含心血,炽热滚烫。

此刻,我心怀感恩。感恩逸飞文友们,在文学征途携手同行,给我鼓励支持;感恩《中国作家网》这片文学沃土,给我生根发芽、绽放枝头机会;感恩生活,用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提供创作源泉。

展望未来,这百篇作品绝非终点,而是新起点。我愿像珞珈山上的基石,默默承载,让后来者借文字触摸文学温度;我愿如长江里的浪花,奔腾不息,将武汉心跳、我的热爱,融入中华文明长河。因为文学,于我是永不止息的生命朝圣,我将怀揣初心,笔耕不辍,在文字中抵达永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