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才建的头像

王才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17
分享

喜观窗前槐花放:古韵今风,江城华章

暮春的风裹着槐花香潜入纱窗时,我正伏案整理旧教案。抬眼望,楼下那株洋槐已在夕照中织就雪缎,花串垂落如悬于时光枝头的星子,忽明忽暗地闪烁着记忆的磷光。推门刹那,清甜漫过鼻尖的瞬间,白居易笔下“袅袅黄花枝”的暗香忽然漫上心头——那些曾在夏末秋初被我们编成草帽的槐树,为何在四月末的江城又绽开了新的传奇?

一、花影扶疏:草木里的文明根系

洋槐的花期总比记忆来得早。细碎的花瓣是揉碎的月光,在枝头堆成轻软的云,却比云多了份人间烟火的甜腻。这来自美洲的树种,叶片仍保留着羽状复叶的异域轮廓,花朵却深谙楚地风雅,开得比东湖的樱雪更含蓄,比古琴台的竹露更清润。五瓣素衣裹着鹅黄花蕊,像极了荆楚绣娘指尖的针脚,将万里之外的芬芳,密密缝进了长江畔的晨昏。

生物老师的话在记忆里苏醒:国槐是土生土长的“三公之树”,三千年前便在《周礼》中扎根,以虬结的枝干撑起宫殿的飞檐,用墨绿的浓荫笼罩太学的书案;而洋槐不过是晚归的游子,十九世纪末才从地中海启程,在山东半岛登陆时,衣襟上还沾着大西洋的咸涩。如今二者在武汉的街巷并肩而立,春末有洋槐飞雪,秋初见国槐挂珠,恰似文明的双生花,在同一方水土上绽放着不同的时序之美。正如《诗经》所咏“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无论故土新客,都在岁月里长成了中国人心头的牵念。

二、槐荫如盖:历史深处的文化密码

槐树的年轮里刻着半部中国史。周代的社坛前,武王植槐以迎吉神,让这株草木从此肩负起守护家国的神性;汉代的槐市里,青衫学子抱着竹简穿行于花影间,书香与槐香在陶俑的眉目间凝结成“学市”的雅号。庾信“绿槐垂学市,长杨映直庐”的诗句,至今仍在泛黄的典籍里摇曳,那些被槐花沾湿的竹简,或许正是文明最初的邮差,将“槐位”的期许与“魁星”的祝福,送往每个挑灯夜读的寒窗。民间对槐树的情愫更见温热:“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甩一甩”,这些朴素的谚语里藏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密码——木质坚硬的槐树是梁柱的首选,槐花可入馔,槐叶能饲畜,就连飘落的槐籽,也被缝进移民的衣襟,随洪洞大槐树的迁徙队伍,在异乡的土地上长成望乡的坐标。当“问我祖先来何处”的民谣响起,槐树已不再是草木,而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文化胎记。

三、江城槐序:时光里的城市隐喻

汉口的春天,总在槐花香里变得柔软。黎黄陂路的老洋房前,洋槐的新叶正为红瓦勾勒绿边,让人想起池莉笔下“五月槐花落在柏油路上,比法租界的橡木地板还软”的句子,与李白“江城如画里”的意境相映成趣。这些在开埠时期悄然扎根的洋槐,曾目睹过江轮的汽笛惊醒黄鹤楼的晨钟,见证过辛亥炮火映红长江的夜色,也在抗洪的沙包旁撑起过绿色的帐篷。它们的根系深扎在张之洞督造的钢轨旁,枝桠却接住了光谷的霓虹,成为这座城市最生动的时光书签。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的千年眺望,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的烽火记忆,都在槐树的年轮里层层叠叠,与当代武汉的烟火气相融相生。

作为在江城执教半生的教师,我常在槐花纷飞的校园里漫步。看着孩子们用方言吟诵莎士比亚,听着楚剧唱腔与钢琴声在槐树下交织,忽然懂得窗前这株洋槐的深意——它保留着原生的羽状复叶,却学会了用江汉平原的春雨调墨,以武昌鱼米的养分着色,在四月的枝头绽放出独一无二的风华。就像杜甫笔下“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的智慧,这座城市在接纳与融合中,将外来的种子酿成了本土的传奇。

四、夜读槐影:案头的文明启示录

更深露重时,槐花的香气愈发清冽。铺开宣纸,墨香与槐香在砚台里交融,忽然想起《本草纲目》里“槐之言怀也”的注解——原来古人早将对故土的眷恋、对文明的守望,都藏进了这株草木的名字里。无论是周代的社树、汉代的学市,还是明初的移民记忆,槐树始终是文明的容器,盛着岁月的甘酿,也接纳着新汲的清泉。黄庭坚“槐催举子著花黄”的千年回响,此刻正化作窗前的花影,在宣纸上晕染成“虬枝捧雪映芸窗,千载文心脉脉香”的诗行。

晨起拾得带雨的落英,红釉瓷碗里浮动的不仅是花瓣,更是千年文脉的涟漪。那些曾在洪洞大槐树下攥紧的槐籽,那些在汉口租界萌发的新枝,此刻都在瓷碗里重叠成文明交融的剪影。正如《诗经》“蔽芾甘棠”的温柔注脚,文化的传承从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让每颗异乡的种子,都能在华夏的土壤里,长出属于自己的年轮——就像我那些能用方言吟诵莎剧的学生,就像这株在楚地扎根的洋槐,在时光的淬炼中,终将外来的芬芳酿成了本土的传奇。

暮色再次漫过窗台,洋槐的花影在纱窗上绘就水墨。这满树的繁华终会零落成泥,却将芬芳永远留在了江城的春天里。或许文明的魅力正在于此:接纳每一阵吹来的风,珍视每一粒落下的种,让古老的根系在新的时代里,继续舒展成遮天的华盖,庇佑着代代相传的故事,在岁月的长河里,永不凋零。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