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22
一 八
译文一:七言古体诗
如何将卿拟夏天?卿更可爱更温婉。
狂风作践五月蕊,盛夏短暂一瞬间。
天上银河真酷烈,眼耀金颜晒黯淡。
芳艳终究要凋谢,毁于无常或机缘。
汝之长夏不凋零,亦不损汝美玉颜。
死神云尔于其影,尔实在诗与时迁。
只要人类有双眸,诗将长存复绵延。
(魏纯明 译)
译文二:新 诗
我如何能够来把你比作夏天?
你比它更可爱你比它更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花蕊摧残,
但是夏天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他耀眼的金颜常被晒得黯淡。
世间所有美好终将枯萎凋谢,
销毁于无常的天道或者机缘。
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凋零,
不会损失你拥有的美丽红颜,
不让死神说你活在他影子里,
你将在不朽的诗里与时俱远。
只要人能呼吸或者人能看见,
诗歌永垂千载英名流芳万年。
(魏纯明 译)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以下简称《第18首》)是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创作的十四行诗。这首诗为读者描绘了夏日的璀璨,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从主题方面还是语言方面,都能堪称是诗歌中的精品。这首诗描绘了生命与自然是永恒的和谐美好的存在,唤起读者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它让读者感到人与自然息息相融,它犹如大自然变幻的感觉,掠过读者的发际,走过读者赏花于五月的心田,并凝住读者美好的希望。
《第18首》在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中是最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一首,堪称莎士比亚笔下最为优美的诗篇,中文译本也是最多的,知名学者梁宗岱、朱生豪、梁实秋、屠岸、辜正坤等都翻译过这首诗。笔者用七言古体诗和新诗两种形式翻译了这首诗。
莎士比亚(1564-1616) 英国剧作家、诗人。生于商人家庭。当过剧场杂差、演员、编剧等。为文艺复兴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现存剧本38部、长诗2首、十四行诗154首。主要剧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雅典的泰门》等。以人文主义观点,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社会矛盾;刻画了以新兴资产阶级为主的多种人物形象,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政治要求和生活理想;在揭露封建贵族的腐朽没落、谴责封建暴政的同时,也批判了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权力的不择手段和贪得无厌。作品提倡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等,反对封建束缚和神权桎梏,把解决矛盾的希望寄托于“开明君主”自上而下的改革和道德的改善。剧作人物性格鲜明,情节生动丰富,语言精练而富于表现力,对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十四行诗,源自13世纪意大利西西里的爱情诗,在文艺复兴时期,盛行于整个欧洲。十四行诗的结构十分严谨,由14行诗句组成,分为上、下两部分。在诞生之初,十四行诗前八句诗行为第一部分,后六句诗行为第二部分,每行11个音节,韵脚排列规则为abba,abba,cdcded。前八行诗句通常用于提出问题,后六行诗句用于回答问题,14世纪的意大利诗人E.彼特拉克对十四行诗体进行了进一步改进,使其日臻完美,并成为早期十四行诗的典范。彼特拉克将14句诗行分为四个部分,开前四行诗提出问题,第二个四行诗句对问题进一步展开论述。后面的六行诗句,前三行诗用于回答或反思主题,后三行诗用于升华主题。在16世纪,英国作家W.莎士比亚对十四行诗进行了进一步改进。他将彼特拉克十四行诗的四、四、三、三样式改为四、四、四、二样式,诗歌的韵律也变为abab,cdcd,efef,g9。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内容的转折通常出现在第12行,即前面三个四行的诗节提出问题,最后的两行诗句回答问题、点明或升华主题。莎士比亚改进后的诗体结构将十四行诗体裁的运用推向新的阶段。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使用前12行诗句集中讨论主题,可使问题的讨论更加集中和深入,最后两句诗行回答问题或升华诗歌主题,使诗歌的结构变得更加简洁和紧凑。
十四行诗在早期出现时主要用于爱情诗的创作,以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之后十四行诗逐步扩展到叙事诗、教谕诗、政治诗和讽刺诗等诗歌类型的创作,在文艺复兴时期,十四行诗传入英、法、德等西欧国家,成为西欧最流行的诗歌体裁之出现莎士比亚、P,锡德尼、C.波德菜尔、」.弥尔顿、W.华兹华斯等著名十四行诗人。其中,莎士比亚共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第18首“我可否将你比作夏日?”最为著名。
诗歌赏析。
在这首十四行诗中,诗人讴歌美,讴歌文学,认为美可以依靠文学的力量而永远不朽,颂扬了创造文学的人类智慧,体现了他深邃悠远的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第18首历来备受推崇,这首诗是献给一位美貌出众、前程似锦的贵族青年的。
在莎士比亚的笔下,爱情与艺术的结合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诗人通过对比自然界的短暂与文字的永恒,表达了对爱人美丽不朽的渴望。他深知,尽管自然界的美好转瞬即逝,但通过诗篇的记录,这份美丽可以穿越时空,被后世永远铭记。这种对美的追求和对时间的挑战,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人类情感和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
第一部分(1-4行),写友人的魅力远超夏天。诗作以夏天展开了想象,夏天本身是一种象征,万物复苏在春季,夏天是生命力最旺盛的季节,暗指友人充满活力和美的青春人生,而友人的这种美又把“夏天”“嫩蕊”“骄阳”比下去了,因为它们不够“温婉”“期限又未免太短”,前四行写友人的魅力远超夏天。
第二部分(5-8行),写一切美丽的事物都会衰减。在夏日中一切美丽的事物(everyfair)都会从)(完美状态的,或者理念中的)“美”(fair)那里衰减。“美”会处于一种不可逆的持续递减中;就如造成这种衰减的自然界的四季更迭一样不可中止(untrimmed)。第五、六行“常遭黯晦”,过度。“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的正常语序是“And his gold complexion is often dimmed”。其中“his”指代的是“夏日”,而“gold complexion”则是指夏日的光芒或光辉。complexion,美 /kem `plekn/,英 /kem'plekn/,肤色;面色;气色;(事物的)性质,特性。dimmed,v.使暗淡;变模糊(dim 的过去式)。这句话的意思是“夏日的辉煌光芒时常会被遮蔽”。这句诗通过对比夏日的光辉与人的美丽,强调了人的美丽不会像夏日那样短暂易逝。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的永恒追求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感慨。诗中提到“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意味着人的美丽和夏日一样,是永恒的,不会被时间所侵蚀。七、八两句慨叹:美好的人和事物都难逃死亡的宿命。“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这句话意思是“由于偶然或自然的变化过程未加修剪”。其中,untrimmed,adj.未切边的;未装饰的;未修剪的。这里用来形容自然的变化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美的永恒性的思考。尽管自然界的一切美好事物都会因偶然或自然的变化而消逝,但诗中提到的“永恒的夏天”则不会凋落,象征着美的永恒和不朽。
第三部分(9-12行),讴歌文学的魅力超越时空。友人的美会超越时空,在诗中成为一种永恒,因为文学具有这样流芳百世的魅力。Norlosepossessionofthatfairthouow'st,直译,不要失去你所拥有的美好,意译,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颜。brag,英/bræɡ/,美/bræɡ/,v.吹嘘;自吹自擂。
你将在不朽的诗里与时俱远。
第四部分(13-14行),发出深挚的吟咏。只要人世间能有人鉴赏文采,只要有人尚在呼吸,眼睛还能阅读,这首诗就会流传,友人的美将永驻人间。这是生命之美,也是艺术之美。
诗人企图用诗来使他所爱的人被“上天的笔触”所点化的美永生。诗人用来形容对方的美的每一个比喻,如“夏季的一天”、“花”、“天的巨眼”(太阳),都有缺点,但诗人能使他爱友的美在诗的表现中克服时间。诗人指出:人的美质只有反映在人的创作(美术,文学--诗)中,才能成为不。人的后裔和人的创作是战胜时间的两支伟大力量。第六行:“他”指太阳。第七行中的两个“美”,前者指具有美的人或事物,后者指美貌或美的形态等。第八行:“所摧残”原文作“剥夺了美”解。第十二行:有人译为“与时间同长”“长”是“生长”的“长”,即与时间一同向前生长。
十四行诗结构十分严谨,韵脚排列为:ABBA ABBA CDE CDE,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有所创新,结构更严谨,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这样的格式后来被称为“莎士比亚式”。诗的结构技巧和语言技巧都很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诗作联想恣意流畅,比喻贴切鲜明,拟人生动形象,语言跌宕起伏,节奏激越铿锵,全诗既精雕细刻,更语出天成。梁宗岱的译文精准传神,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毫不拘谨、自由奔放、抑扬悦耳的风格传递给中国的读者,翻译颇具匠心,文辞优美,意境深远。
译文对比。
第18号十四行诗
我可能把你和夏天相比拟?
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
狂风会把五月的花苞吹落地
夏天也嫌太短促,匆匆而过。
有时太阳照得太热,
常常又遮暗他的金色的脸;
美的事物总不免要凋落,
偶然的,或是随自然变化而流转。
但是你的永恒之夏不会褪色,
你不会失去你的俊美的仪容;
死神不能夸说你在它的阴影里面走着,
如果你在这不朽的诗句里获得了永生;
只要人们能呼吸,眼睛能看东西,
此诗就会不朽,使你永久生存下去。
(梁实秋 译)
第18号十四行诗
我能否将你比作夏天?
你比夏天更美丽温婉。
狂风将五月的蓓蕾凋残,
夏日的勾留何其短暂。
休恋那丽日当空,
转眼会云雾迷蒙。
休叹那百花飘零,
催折于无常的天命。
唯有你永恒的夏日常新,
你的美貌亦毫发无损。
死神也无缘将你幽禁,
你在我永恒的诗中长存。
只要世间尚有人吟诵我的诗篇,
这诗就将不朽,永葆你的芳颜。
(朱生豪 译)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难写,更难译,严复在谈到翻译之难时曾说:“一名之立,旬月踌躇”。无论怎样,作为特殊文学形式的诗歌,除了其较为典型和明显的分行特征外,韵律是其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韵律和节奏增强了诗歌本身的美感和音乐性。莎氏十四行诗有着鲜明的韵律特征,整体包括三个四行体(three quatrains)和一个双行体(one couplet),属抑扬格五音步(imabic pentameter),押韵方式为ABAB CDCD EFEF GG。
好的译文是兼顾顿数、字数与韵式的,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再现原诗。
梁实秋、朱生豪两位的译文及最后一个字的押韵方式有所不同。
梁氏译文基本能保持和原文的一致性。梁氏译文则更加贴合原诗,在翻译上较为迁就原诗的表达,保留原诗的特点和韵味,是为“异化”。
而朱氏译文则不同,但也不难发现朱氏译文没有遵循原诗的押韵方式,改动较大。朱氏译文更靠近传统诗歌与半自由诗的形式,这种在翻译中向目标语表达方式以及目标语读者靠近的方式被称为“归化”。对每一个诗节(stanza)和最后的双行体(couplet),都采取了极为严格的韵律,除此之外,朱生豪对每节内每行的字数也进行了严谨把控,押韵与字数的整齐性增强了译文的美感,读起来更为朗朗上口。
另外,从细节来看,多种修辞方法(figure of speech)的使用是原诗的一大特点。译诗与原诗句式和意义基本一致。如第二行,原诗用了两个比较级,“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more的重复(repetition)使用一为读起来更有节奏感,二强调被赞美者的特性,梁氏译为“更可爱更温和”,朱氏译为“更美丽温婉”,与原诗句式和意义一致。但也有的地方没有忠实再现。比如第五行拟人化(personification)的表达,将太阳比作“the eye of heaven”,梁氏直译为“太阳”,失去了原文的意味;朱氏该句译为“休恋那丽日当空”,这种处理方法已看不出原文的句式特点和修辞,下句“转眼会云雾迷蒙”,更与原诗“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表达特点相去甚远。
由于语言本身的差异性,修辞的翻译较难处理,尤其是诗歌为了押韵所采取的倒装手法(inversion)o比如原诗第5、7、8、12行等都采取了倒装,这对译者来讲是一大挑战,不易再现原文。除倒装外,为了增强诗歌的可读性和音乐性,原诗很多词重复使用,如“so long”“and”“nor”“fair”“this”“more”等,辜正坤曾说,对于诗歌而言,这种重复和押韵“既是意义,也是形式”,而音乐性这种“属于某种语言本身固有的区别于他种语言的独特性的东西都是不可译的”。因此,在上述两个译文文本里,不管是采用“异化”忠实原诗的梁氏译本,还是采取“归化”处理方法的朱氏译本,都未能在这一点上译出此精髓。但这并不影响在对莎翁十四行诗的翻译中,两位学者的译文对开阔读者视野的意义以及对后来诸多译者的借鉴意义。
关于这首诗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我们只有足够的篇幅集中解决其中一行的两个疑点。莎士比亚的理想读者恰恰需要做到这点:不放过任何细节,并且将诗歌放入语言、博物、文化的广博背景中细读,因为这一切对于孕育莎士比亚这样一位大魔法师而言都同等重要。
在《第18首》中,诗人不仅赞美了爱人的美丽,更赞美了诗歌本身的力量。他相信,只要有人能够阅读和理解他的诗篇,那么爱人的形象和美丽就会永远存活。这种信念赋予了诗歌以生命,使它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通过这样的诗歌,莎士比亚向我们展示了艺术的不朽,以及它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